写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唐诗第一号发烧友)

《全唐诗》第一卷收录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一共99首,外加不成章的6个诗句。他留下的诗,数量确实不少,超过了很多知名诗人,比如王之涣、张若虚、崔颢、贺知章等人。说李世民是唐诗第一号发烧友,应该木有问题。那唐太宗算不算诗人呢?我说不能算。

因为,他的诗作缺乏被大众认可的名篇。他最有名的两句诗可能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下两句是什么,估计知道的人不多。这首诗题目是《赐萧瑀》,全文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诗中第一句算比兴,带有诗的气质,而且很有哲理性,最为精彩。第二句,“板荡”意为“动荡、不安定”,“诚臣”就是忠臣。这句承接上句而来,也算文从字顺。但接下来的三、四句就有点儿瞎扯了,“勇夫”就一定不“识义”吗?“智者”就一定“怀仁”?已经荒腔走板得不像话了,可以说,这首诗起笔写得很好,但是越写越泄气、越写越不着调,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仅如此,前两句写得好吧,却不是老李的原创。“疾风知劲草”的原创者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他曾经对大臣王霸说“颖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汉书·王霸传》)这是表扬老哥们立场坚定、是追随自己的铁粉。“板荡识诚臣”呢,前朝人已经表达过这个意思,如《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南朝宋诗人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写过“时危见节臣,世乱识忠良”,从前人的章句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借鉴的影子。还有一点,老李短短四句诗中“识”字出现两次,这种用字的重复,一般来讲,也属于败笔。写诗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创新性是不行的,广大读者是不买账的。

写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唐诗第一号发烧友)(1)

大唐一哥 李世民

要说,李世民写了这么多诗,没有一点儿好的,那也不符合实际,我认为最有他个人特点的不是哪首完整的诗,而是一联散句:“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这两句写他当年打天下,战功赫赫、收获多多,倒是显得气场强大,颇有英雄气概。

说到英雄气概,李世民倒是有两位前辈榜样,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之时发出的无奈长叹,显得雄浑大气、苍凉悲壮,故能打动后人。

写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唐诗第一号发烧友)(2)

西楚霸王 项羽

另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四海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这个大字不识多少的开国皇帝,短短三句诗,却能流传后世。这种诗意是从内心自然流露的,“大风起”暗含了鲲鹏展翅、抟飙直上九万里的豪迈,“威加四海”是写实,气势压倒天下,比李世民的“今驱万乘来”强了不知多少倍,最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则又流露出对守住汉家江山、使天下长治久安的深深的忧患意识。短短三句,有豪迈、有骄傲、又忧思,风骨之壮,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

写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唐诗第一号发烧友)(3)

刘邦

项羽、刘邦都不是文化人,却能唱出这样震撼后世的悲歌,而李世民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了一大堆诗,却只能算个诗歌爱好者。更等而下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这老哥爱诗如狂,一辈子写了四五万首诗,比整个《全唐诗》收录的作品还多,可是没有一首流传,阅读量几乎为零。也真是奇葩一朵!!

乾隆皇帝应该是很懂诗词格律的,但,哪又怎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