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不是就彻底灭亡了(民国了共和确立了它的合法性)

全书并不太刻意去写如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那些“大人物”,反而更关注那些参与历史的小人物,一位士兵,一名学子,或是一些有代表的模式,比如四川一个县是怎么完成独立光复—重建政权这件大事的。本书的书名取自当时社会的常用语。光复了,剪了辫子,用了新历,用鞠躬握手代替请安跪拜,大家都会说一句“民国了”。

民国是不是就彻底灭亡了(民国了共和确立了它的合法性)(1)

中华国开国纪念币

作者:傅斯鸿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近年来都成为了书刊和影视剧竞相追逐的题材。一个王朝的结束,让中国从此告别了帝制时代而走向了共和。历史对于它的至高评价,让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人们知道了孙中山、黄兴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人们也知道了袁世凯、黎元洪这些在革命中迅速崛起的人物。然而,更多的关于这场革命的诸多细节,却被人们遗忘、摈弃,实际参与这场革命的诸多人物,也不为人们所熟知。

以下是傅斯鸿与《民国了》作者杨早的对话

傅:是什么原因使得您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的呢?

杨:我自己对《民国了》的定位,是一份“读书笔记”。我从2010年8月开始认真地读辛亥材料,读了年把时间,比不上专业研究者涉猎广,但基本材料大抵过眼。里面有很多我觉得新鲜的故事与细节,我就把它们写出来跟读得比我少的那些同好分享一下。当然我自己的眼光、兴趣也融进了叙述之中。所以这是一本很趣味化的笔记。

傅:您为什么选择恽毓鼎、郑孝胥和吴宓这三个来写北京客的辛亥年,而不是其他人?

杨:选这三个人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们都有很完整的日记记录;二是这三个人都远离革命核心,又各有代表性,他们的生活与观感,其实更能反映“革命之外”又关心革命的各阶层的状态;三是三个人的政治立场分别近于保守派、立宪派与革命派,这三种立场基本可以概括当年中国的主要思潮。这一章也并不是只写这三个人与辛亥事变相关的见闻想法,而是力图将之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读者可以看清,革命与日常生活的“相关”与“无关”。

傅:武昌起义仓促之间就将大清朝摧枯拉朽般瓦解。您认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杨:很简单,一个政权是否垮台,与动乱的大小并没有必然联系,关键还在于它的统治资源是否还能支持它的运行。曾左李这些汉人为什么能够召集这么多汉人起来扶保大清?因为大清的统治合法性还没有坍塌,也还没有一个替代者——没有多少人认为太平天国靠谱。反过来,为什么辛亥年立宪派没有一力勤王,而是顺水推舟?袁世凯也不会尽忠清室?因为大清已经没有什么统治资源了,对于大多数立宪派来说,宪政是王朝的替代品,虚君有没有关系不大,对于袁世凯来说,得到全国士绅阶层的支持,比得到清廷的重用,更为重要。

傅:今天的历史观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也是一次流血最少且推广了民主共和思想的革命,关于这两点,您怎么看?

杨:从“革命”的角度来说,辛亥当然是不彻底的。当时孙中山、黄兴等人,心中就充满着对于妥协的不甘。在陈其美、王金发、胡鄂公这些革命党人眼里,组织北伐,直捣京师,建立一个全新的民国,才是彻底的革命。

“民国了”,共和确立了它的合法性,但并不算深入人心,不然也不会有两次复辟的反复。很多学者认为,辛亥少流血,多妥协,保证了民国政府从清王朝手里合法而完整地接收“整体中华”(新疆、蒙古、西藏)的所有权,保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是最大的功绩。这一点基本上是成立,因为当时各边疆区域的离心力很强,外国势力插手很多。如果革命彻底,很可能满洲、新疆、蒙古、西藏,那时就脱离中国了。

傅:张謇是清廷的救命稻草,可这个人的立场在武昌起义之后却不太明显,这是什么原因?

杨:救命稻草的意思,不是指愿望,而是指能力。大胆地说一句,南北议和成功,辛亥革命流血不多而统一的中华民国成立,主要是北方军阀势力与南方士绅集团合谋的成果。北方军阀代表袁世凯,南方绅权代表即是张謇。他不太出头不等于不重要,否则不会清帝逊位诏都要由他来出面拟定(多人参与,但大家都承认张謇的拟稿资格)。国内已有的辛亥影视,大都将这一段历史写成“孙袁斗法”,十分可叹。若南北议和不成,无论局势如何发展,清室恐都不得善终,你说张謇是不是救命稻草?

民国是不是就彻底灭亡了(民国了共和确立了它的合法性)(2)

《民国了》,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民国是不是就彻底灭亡了(民国了共和确立了它的合法性)(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