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

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1)

跆拳道课上

陪孩子上跆拳道课时,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教练,谁谁谁腿没压下去;教练,谁谁谁踢得不够高;教练,谁谁谁又推我了……”

往往这个时候,忙碌的教练总是以一句“不要多管闲事”来回应。

这一幕瞬间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自己的学生生涯,那时非常痛恨“爱打小报告”的同学,不光是我,几乎也是所有人的共识。

即便如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能频频见到小朋友告状的举动,告状的内容也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会让家长们不知所措!

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2)

01

家长的错误做法,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孩子习惯性告状的行为,让家长们都非常苦恼!感觉孩子就像个“小侦察员”。

1、有的家长会急于批评和否定孩子

家长批评孩子,一是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后他遇事就不再想跟你说;二是导致孩子自私,只考虑自己;三是可能会混淆是非对错。

2、有的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告状的行为

只鼓励孩子,会让他们产生依赖行为,一遇到事就来向你告状,有一次就会出现二次多次,任其发展,孩子很容易养成一种窥视他人秘密,窥视他人行为的习惯。

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产生偏离,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难以与同伴相处,不利于提升孩子的交际能力;

缺乏处理小纠纷的能力;也不利于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可能还会发展为孩子一种不良的心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格发展的畸形,所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但是不管成人打算怎么受理孩子告的状,都应该清楚年幼的孩童爱告状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这个时期是孩子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父母应当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正确看待孩子爱告状的行为,给予正向的引导,才能够保证孩子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3)

02

孩子爱告状的5种心理及5种引导对策

1、寻求关注,寻求讨好。

分为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关注的太少了,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所以他想通过寻求关注达到平衡。

另一种是,平时被关注的密度太高了,一旦被疏忽,就会产生不舒适感,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去寻回高密度的关注,所以他时时刻刻都需要寻求关注。

因此,关注太少,就要多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关注太多,就适当的调整少一点。以达到平衡。

引导对策:

比如,平日里的乖乖女兰兰说:妈妈,那个小朋友乱丢垃圾,我就不会。

妈妈可以表扬她说:乱丢垃圾是不对的,我看到你一直都是个讲卫生懂文明的好孩子,你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妈妈很为你骄傲。

孩子告状的目的很明确,因为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做事,她渴望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与肯定,因此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追求自我表现,以示别人不好,自己好,从而希望成人给予他是非判断能力的肯定。

这时,我们就要对孩子对的、好的行为给予肯定。

这样能使孩子感觉到你看到她的努力,并转移她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这也是形成孩子良好的判断力和正确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反之,被父母过度关注的孩子,会没有自我,失去很多成长的空间与机会,活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里。

比如,4岁半的乐乐,不论在家还是幼儿园,动不动就喜欢去妈妈或老师那里告状,老师刚刚表扬了楠楠画画认真,乐乐却不服气的说:“老师,楠楠把颜料涂到外面了,乐乐涂得很整齐”;“妈妈,爸爸吃饭时间看电视,乐乐就没看!”……

针对这类告状,老师和家长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行为,然后提示孩子:“那下次你提醒一下楠楠(爸爸)好吗?相信他也会跟你一样做得很棒的!” 这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被事无巨细“关心”着的孩子,就需要父母做适当的调整,该放手时就放手,要让孩子明白很多本领都是他本身应该具备的,而不是为了讨好谁!

研究表明,父母过于关注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焦虑或抑郁症。所以关心适当就好,凡事有度。

2、道德观贫乏

由于孩子的道德意识还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对于道德的概念与道德的知识也比较贫乏,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理解明显的直观和肤浅。好,就是和我一块玩;不好,就是把东西借给别人而没有借给我。

孩子就是这样根据直接的厉害来看待判断是非的,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从本质上去理解道德的含义。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道德感的体验是不同的,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培养他的道德感。

引导对策:

比如,妈妈告诉一个三岁的孩子要跟小朋友好好相处时,他会点点头,但当他跟小朋友抢玩具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

3~4岁的孩子道德感体验不深,他们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只要大人说的好的,或他自己觉得正确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同时他们判断某件事情只关注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去规范,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培养孩子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

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跟小伙伴玩玩具时,他会友好的跟小伙伴商量。

4~5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并且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关注,同时他也开始关心其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如果此时父母表扬他懂礼貌,他就会非常高兴,以后他也会用这种商量的方法处理类似的事情。

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4)

3、正义感的体现

六岁以上的孩子思想逐渐成熟,已初步形成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时,孩子“行侠仗义”的一面就会渐渐突显。

比如,上幼儿园大班的小虎看到要好的同学被人欺负,总会“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多数时候,小虎会“打败”对手,“凯旋”归来,但有时也会因为打不过厉害的对手而“脸上挂彩”。这时,小虎就会回家找妈妈“告状”。

引导对策:

回答:小虎,你能勇敢的帮助他人,妈妈觉得你做得很好,简直像个英雄!可是看到你受伤,妈妈好心疼,也担心以后还会被伤得更严重!我们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严厉的警告欺凌者,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如果无效,再去请求老师或成人协助解决!

儿童期的孩子有个身份确认敏感期,也就是要试图找到一个重要的答案——“我是谁?因此会”用“管闲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家长要理解孩子,耐心的听他们讲了什么,肯定孩子这么做是对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到他人,也会伤害自己,要懂得保护自己!我们不妨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会不会更为恰当呢?

4、控制欲

有些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得比较强势,想通过“管闲事”来控制其他人,达到自己的愿望或目的。

比如,7岁的乐乐在跟小朋友合作拼装乐高时,总想控制所有人必须按照他的要求来,理由是:自己年龄最大,就理应听他的,否则谁都别想玩。当大家不服气时,他就会气呼呼的跑去告状:“我说他们那种拼法不对,他们偏不听,气死我了!”

引导对策:这样控制欲强的行为是需要家长特别关注的

一是,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对孩子有过多的控制?

这种控制会导致孩子的一种不安全感,他会将这种不安全感表现在控制他人身上。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应尽快做出调整,亲子沟通中,不要再命令孩子凡事必须听你的,而是要多参考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你觉得这样如何呢?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多给他独立做主的机会。

二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解决上述案例:乐乐,你有不同的想法,说明你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孩子,妈妈很为你骄傲!不过呢,你要求别人都听你的,这个,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冬冬指挥你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去拼装乐高,否则你就别参与了,你会有什么感想?”

乐乐说:“我才不愿意听他的。”

“呵呵,对呀,我们谁都不愿意听别人的差遣,所以以后可以这样做: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方案更好,可以跟伙伴们协商,试试看效果,不行,咱们再做改进!这样大家既愿意听你的,又不会产生反感心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过程,以后孩子也就学会了正确的表达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就不会存在“告状”行为了。

5、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告状是“善”的表现,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当成了权威,让他们主持公道,是信任并依赖老师和家长的一种表现。

因为被太多的提醒、代替、包办,没有积累过为自己解决事情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遇到事情就要去求助,习惯于寻求别人的帮助。

其实他的求助是家长教的,家长希望的,没有考虑到这种教育会剥夺了孩子的经验和权利,剥夺了孩子的自由,让孩子错误的认为有什么事情找老师和家长就对了,而不需要自己去解决。

引导对策:

1、比如,小朋友们一起玩泡沫飞机时,抢夺期间,不小心把飞机头掰断了,小杰跑过来向妈妈告状:“妈妈,XXX把飞机掰断了”。

可以这样问他:哦,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呢?

小杰说:让他重新买一个。

妈妈说:嗯,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你想一想有没有不让他掏钱的办法呢?

小杰说:用胶水粘起来,或者我们一起做一个......

不管孩子的答案是什么,总之把问题抛给他就对了,我们要让他知道,除了发泄情绪之外,还要学着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练习,孩子会慢慢学着自己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告状,期待别人的帮助。

2、生活中,也经常有小朋友来我这里告状,说我家儿子怎么怎么的他了。我的回答就一句话:“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哦,我相信你们能搞定!”

不过多介入到孩子之间的事情,给孩子信心,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责任感,给孩子决策权,让孩子可以发挥出更多的智慧,可以为自己做主,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自由的空间。

而这些特质都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只要我们不去破坏,不要总抱着“不走弯路不吃亏”的担忧心态来对待孩子,这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觉得必须要去提醒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好。学会放手,也是一种智慧!

PS:认同情绪不等于认同行为

如果孩子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一些不合适或者暴力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出面纠正,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运用同理心(发生这样的事,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很生气,但是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哦,),认同他前面的前因,但不认同他错误行为的后果,认同情绪不等于认同行为,行为上是需要我们去纠正的,不管是什么情绪,都需要我们去认可和允许的。

小孩老是告状怎么治(孩子爱告状多管闲事)(5)

03

总结:

孩子“爱管闲事”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内心是纯净的,动机是单纯的,他们不是有意去伤害他人。但是,孩子们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只要能静下心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一定会汲取经验教训。

家长有爱,孩子就一定,有爱,家长在包容、允许的层面,孩子就一定会在允许包容和爱的层面,如果孩子还没有到达你期望的样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说明你自己的能量状态需要调整,还需要学习和进步,所以请把眼光收回来看向自己,而不是只盯着孩子。

任何你想要期待孩子所改变的地方都是你自己,还需要成长进步的地方。孩子的任何一个你看来不正确的行为或言语,其实背后都是由你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我们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妈妈的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