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界的正旦都有谁(盘点甘派秦腔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貌)

甘肃秦腔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其最早的演出活动的记载,约始于清康熙年间。甘肃许多地区称秦腔为“大戏”,又称梆子腔,流行于全省各地。

秦腔界的正旦都有谁(盘点甘派秦腔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貌)(1)

据《甘肃通志》载:康熙时,“靖远哈思堡旅社林立,万商云集,城堡内外有大戏两台演出,解旅客之寂寞,活市场之交易,民间传有‘日进斗金’之说。”康熙七年(1668)《庄浪县志·职官志》云庄浪县知事林鸣钟出资重修关帝庙乐楼,并置戏箱一副,称“皇爷戏班”。

甘肃中部如此,而河西地区至少在此期间已有三个秦腔职业戏班。康熙四十七年高台乐善堡(大寨子)忠义班重建;乾隆二十五年敦煌驻军创建营武班,先唱曲子后改秦腔;乾隆四十三年临泽沙河渠主创建渠戏班,成为沙河渠所属的秦腔忠义班。

清道、咸以后,全省各地陆续建起秦腔班社,至同、光时,则已遍布全省汉民族聚居区了。此时的秦腔班社,以赶庙会台口,唱会戏为主,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也有圈棚设点在白天演出的班社,如兰州东盛班、福庆班,天水的魁盛班,张报的王家老班子,武威的富贵班等。这些戏班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从皮影戏移植而来,包括秦腔、影子腔、陇东道情等,现存最早的秦腔手抄本《下宛城》(清乾隆五十三年)就是一个从皮影戏移植的秦腔演出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靖远老君庙所铸铁钟上,镌刻着秦腔剧目128本,可见当时演出剧目已非常丰富。

在甘肃,明清以来流行在境内东南一带的各种声腔或剧种,如“西秦腔”、“陇西梆子”都是外地人对秦腔的早期称谓。而流行在甘肃境内西部(一般称河西)的各民族音乐、说唱等民间艺术被称为“秦声”。

清乾隆四十四年(1705)王曾翼在所撰的《甘州志》卷四《风俗》中说:“乐操土风,即以占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乾隆年间编纂的《甘州志》亦有类似记载:“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甘州亦然。”

甘肃秦腔演出剧目中,以鬼神戏、忠烈侠义戏最多,这些戏多以净、生为主要脚色,尽管各行演员不乏名家,却以净行为最(包括生行兼演净行的演员)。这些演员大多为甘肃籍,在甘学艺,已知最早收徒授艺的艺人是清乾隆三十一年通渭店子村的柱官。

秦腔界的正旦都有谁(盘点甘派秦腔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貌)(2)

清咸、同年间,甘肃秦腔逐渐形成三大流派,即东路、南路和中路。
  • 东路:流传在甘肃东部庆阳地区大部县乡和平凉地区六盘山以东的泾川、华亭、灵台、崇信等地。庆阳地区最早的秦腔班社是清同治八年(1869)从陕西西府落户到宁县演出并收徒授艺的李聚财戏班。稍后,由本地艺人组建的刘九头戏班、王笃戏班、三胜班相继问世,这些戏班往来于甘、陕交界地区,以至西安郊区。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向老板(名不详)为首的徽班来到董志源,先演汉调二簧,后改秦腔,这就使已经开始了的本地秦腔和西府秦腔在合流中,汇入了汉调二簧的成份。

清光绪十九年,满族前场艺人钟世亮,清光绪末年汉剧演员(后改唱秦腔)畅金山先后来到董志源。前者有文化,识音律,熟悉京、昆、曲艺和多种小曲,后者浪迹江湖多年,见多识广。这两个人都参加了当地秦腔班社,并收徒授艺,特别是畅金山一生收徒和经他指点的人甚多,其中杨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国栋最有成就,号称“董志源四大班长”。

在此期间,其他班社的梁二、梁三、申毛娃、张玉印、墩墩红、石娃子、白葱蕊、早盛红等,也都率班往来于甘、陕的县、市流动演出,并收徒授艺,培养传人。他们演出的剧目多,仅庆阳仁兴社经常演出的剧目就多达四百多本,尤以列国、三国戏见长。

甘肃东路在唱腔中多吸收汉剧、徽剧的唱腔、曲牌。在化妆上吸收石窟、庙宇雕像、塑像的造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脸谱,当地人称之为“画廊式”。表演上粗犷豪放,武戏较为突出。

  • 南路:流行于甘肃南部天水、陇南和定西地区的部份县乡,南路秦腔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的武山宁远班子(又称于家班子),班主于大班长颇负盛名,收徒甚多,生徒中以博邦最为称著。清同治年间成立的天水魁盛班(西秦鸿盛社)先唱小曲,后改秦腔,艺传三代,人才辈出,有李炳南、温银水、陶大净、赵玉华、罗罩罩等。

甘肃南路秦腔先受陕西西路秦腔和汉调桄桄的影响,后经上述这些演员以及他们的艺徒几代人努力探索,吸收甘肃南部小曲、影子腔的丰富营养,发展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南路秦腔。他们的演出重台架,讲特技(月光带、五雷碗、鞭扫灯花、丽子变脸等),脸谱独具一格,唱腔中多加衬字虚词,并有大量曲牌。

南路秦腔演出剧目很有特色,一是移植皮影剧目和自编自创剧目,魏葆(人称戏贡爷)类型戏多,如四大刺客,四大丫鬟,四个败朝皇帝,四大家人,四大逼宫……;二是连台本戏多,西秦鸿盛社、福德班均可演出十至几十本连台本戏;三是上演剧目多,西秦鸿盛社可演七百多本戏,班主魏启元也因此而得艺名“魏八百”。这些剧目的来源除本地流传的秦腔和陕西西府秦腔及汉调桄桄的流行剧目外,主要是移植皮影剧目和自编自演剧目,魏葆、魏启元、李炳南等都是编戏能手,大部份连台本戏即出自他们之手,这些戏多以净、生为主,故甘肃南路秦腔也同样是净行名家辈出。

  • 中路是甘肃秦腔的主流,盛行于以兰州市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北至白银、靖远,南至岷县、临夏的广大地区。自清道、咸以来,张掖的王家老班子、景泰的同乐社、武威的富贵班、兰州的东盛班和福庚班、岷县的全盛班、永登的苗家班子、靖远的福善班等秦腔班社相继成立。

这些班社都拥有不少名家。演出剧目有《潞安洲》、《火焰驹》、《闯宫抱斗》、《黄河阵》、《孙膑坐洞》、《破渑池》、《太湖城》、《黄花山》、《辕门进酒》、《木樾剑》、《清河桥》、《三部大审》、《花线带》、《黄金台》、《草坡面理》、《鸡头美》、《红拆书》、《五花马》、《血带诏》、《碧瓣宫》、《火化白雀寺》、《五岳图》、《文王哭狱》、《乾隆打官》、《马踏五营》、《王魁盘城》、《金沙滩》、《无影簪》、《出五关》、《狮子楼》、《宴华山》等。

秦腔界的正旦都有谁(盘点甘派秦腔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貌)(3)

甘肃秦腔艺术特点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中路秦腔演员和他们的传人,以及众多独具特色的剧目而逐渐形成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崇尚做派,讲究神韵、气势,特别在净、须生行的表演中成就最大,力求在潇洒、优美中求雄壮、肃穆之势,在矫健、挺拔中求轩昂、伟岸之韵。

二是注重功架,根据剧目的特殊要求,创造出一系列完整的,具有特色的成套程式动作。动作中掺杂大量的武术动作,特别注意“下二路”的功夫,每个动作都极力注意和强调它的装饰性、造型性、雕塑感,兰州人称这些动作为“架架儿”,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喜爱趣味。

三是善造气氛。为了表现神鬼和豪杰的需要,艺人结合表演大量使用火彩、丽子,并使之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表演程式和舞台气氛。有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和渲染气氛,还用大铙、大鼓、大号、锁呐,甚至燃放鞭炮,用以配合表演。

四是造型独特,甘肃中路秦腔的许多角色装扮,是从洞窟壁画、庙宇塑像中吸取大量素材而创造出来的。除脸谱的特殊性以外,像肩上挂彩绣球、头上插纸扎的大花、挂黄表、带纸幡、扎高肩、背背光、戴布结子、战翘等等,都是为了剧目中神鬼、英豪等形象的特殊需要。另外,一个角色在一剧中根据剧情的发展几次改画脸谱,须生、净行表演中的“胡须上架”等等,也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民国以来,甘肃秦腔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全省除藏族聚居地区以外,各县都有了职业秦腔班社的活动。

其中不少是由陕西演员在甘组建的,如刘毓中创办的新声社。也有由陕西演员搭班担任主演的,如朱怡堂组建的化俗社。这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多是易俗社、正俗社、三意社和西安其他班社的新编剧目,像《软玉屏》、《美人换马》、《小姑贤》、《青梅传》、《韩宝英》、《苏武牧羊》等。

陈景民创办的新兴社,几乎全部演出易俗社编写的新剧目,这样就使原来甘肃秦腔那种以净、须生为主的剧目,逐渐被以旦、小生为主的新剧目所代替。

当时,观众称坚持演甘肃秦腔特有剧目的班社为“老家”、“老班子”。这些“老班子”,在三四十年代大都难以维持,逐渐解体。随着这些班社的解体,甘肃秦腔特有的剧目,也逐渐在舞台上消失,加之甘肃秦腔的著名演员传人稀少,后继乏人,使得具有甘肃特色的秦腔表演随之失传,如《忠义侠》中周仁的一百零八个袖头(甩袖动作),《贺后骂殿》中贺后的扑跌动作等等。

不过,由于剧目的变化,这一时期旦行发展迅速,名家辈出。除了旦行演员大量涌现,带来演出剧目和演出风格变化以外,在此期间,甘肃各地纷纷建立了集中收徒授艺的科班。在一些主要科班里,如化俗社科班、党民学社、平乐学社、振兴社科班等,所聘请的教师,除大量是陕西秦腔演员外,还聘请了京剧、汉剧、蒲州梆子等剧种的演员。这样培养出来的演员和教习的剧目,自然难以保持甘肃秦腔的原有风貌。而这些新的一代又一代秦腔演员,又是自民国以来甘肃秦腔舞台的主力,他们的演出剧目和表演,不可避免地改变着甘肃秦腔原有的特色。

慧钵在《兰州秦剧二十年的概述》一文中说:“1918年,我在兰州中学就读的时期,兰州有秦腔三班,分为三派,一是甘肃派,一是陕西派,一是陕甘合组派。……到1921年以后,有西安易俗、三意、正俗等社的演员和学生,先后到甘肃来演出于各剧社,才带来了许多经过改良的剧本。由此甘肃的秦剧,焕然一新,所有过去的一切腔调、音韵、动作、剧情,都改正了不少。这时纯粹的甘肃派已不存在。只有陕西和陕甘合组派的两派了,一直到现在十几年来,兰州的秦腔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到达陕北,建立起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甘肃庆阳地区为当时的陇东分区,陇东分区辖区内有不少地方和部队的文工团(队),这些文艺团体都兼演秦腔,他们演出的秦腔不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都经过或多或少的改革,特别是新编剧目,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演贺龙元帅的扎大靠,日本军队勾花脸、穿箭衣,演出形式和传统一模一样。

第二阶段采用纯自然的办法,贫农穿最破烂的衣服,原有的传统程式,一概不用,而用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演。

第三阶段采用继承传统、改革传统的办法。结合剧情,适当继承、融化、改革传统形式,来表现当代生活.创造了不少新腔新调。

乐队的乐器配备也有所丰富,甚至增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陇东分区各文艺团体,都创作了一批剧目,像《苛岚县》(墨遗萍)、《转变》(赵守一)、《阎王寨》(黄俊耀)、《有田敏子》(田益荣)等,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秦腔活动,为后来的秦腔在甘肃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建国后,甘肃秦腔表演团体都先后改为秦剧团或秦腔剧团,原国统区的秦腔班社,经过“改戏,改人,改制”,于1958年前后,全部改为国营建制。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部分地方和部队文工团,从1953年以来陆续整编为专业国营秦腔剧团,至此结束了甘肃民间办职业秦腔剧团的历史。

秦腔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仅甘肃已知的传统剧目多达一千五百多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收藏有1341种,其中清代抄本180种。连台本戏虽为甘肃秦腔的一大特色,但随编,随演,随丢,没有文字资料,故除了《东周列国》54本得以流传外,其余均已遗失。

秦腔界的正旦都有谁(盘点甘派秦腔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貌)(4)

甘肃秦腔在唱腔上的特点是音域较窄,旋律直朴,依地方方言(主要是兰州方言)行腔,腔中反复出现衬字虚词,多用鼻音,起板简单,构成了甘肃秦腔的特有风格。打击乐为适应演出剧目多以“烟火戏”的特殊需要而显得更为火爆、冗繁。乐队建制经历了以月琴、二股弦、胡胡、板胡为主奏乐器的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剧团先后增加了洋琴、琵琶、二胡、提琴、西洋木管和铜管乐器,使秦腔乐队的乐器配置有了很大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