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相信数据(童年究竟决定了哪些事)

法国《观点》周刊网站8月11日发表题为《童年究竟决定了哪些事》的文章,作者是埃洛伊兹·朗贝尔。全文摘编如下:

童年,是一段让人回想起来便泛起怀旧之情的恩赐时期吗?未必如此。其实,我们所有人都会因为一个客观理由而对青春年少时光抱有遗憾:那时候,我们的大脑以及它给予我们的难以置信的学习机,是此后的人生再也无法比拟的。“儿童的大脑拥有超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尼克·斯皮策兴奋地表示。神经元的生成甚至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已经全速启动。

因此,儿童大脑与青少年大脑或者成年人大脑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神经元的数量,而在于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一个神经元的生命和使命就在于连接同类细胞,然后尝试做一些智能的事情。”儿科及放射科医生露西·赫兹-帕尼耶打趣道。在这件事情上,年轻的神经元能力出色。

早在孕妇肚子里时,它们就开始形成用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突触,从而进行“交谈”。儿童大脑中生成的突触远远多于成年时期所需的数量。据估计,它包含的神经连接总数是必要数量的2.5倍。这数十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斯皮策认为,“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儿童的大脑想象成一块货真价实的海绵”。在环境的作用下,大脑有很大的延展和塑造空间:这就是大脑可塑性。这对于储存知识和经验而言是得天独厚的时期。

孩子们的大脑与其说像是一片亚马孙丛林,不如说更像一片井然有序的法式花园,被划分出小块土地。大脑拥有一套由基因提前制定的建造方案。

法媒相信数据(童年究竟决定了哪些事)(1)

9月1日,巴黎一个女童在父母的陪伴下上学校。(法新社)

所有孩子是否拥有同等的学习能力呢?答案一如既往是否定的——天资亦不平等。在出生前以及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天资。大脑发育的初期阶段高度依赖基因遗传。赫兹-帕尼耶提醒说:“在一个群体当中,智力潜能的其中一部分是严格通过遗传获得的。但是很快,大脑的发育和成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万物皆有时。大脑也会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办事。给一个6岁孩子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期能教会他一点儿哲学,属于无用功。科学界存在所谓“敏感期”的概念:每一项技能都对应着生命中的一段最佳学习期。这段敏感期有点像一扇敞开的学习机遇之门。赫兹-帕尼耶说:“这扇大门会徐徐拉开,在一定的时间内敞开,之后再缓缓关上,一切按照它自己的节奏。”

那么当时机已过,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但也来得及。门是关上了,但依然留有缝隙。斯皮策表示:“大脑的可塑性亦即它的变化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但永远不会消失。”因此,虽说人这一生始终具备学习能力,但如果想在晚年学习德语或者长笛,肯定得加倍努力。

来源:参考消息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