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

用耳朵和鼻子来观察动物

网络这么发达,还需要去逛动物园吗?

需要。看百科、看纪录片,都是用别人的眼睛来观察动物,而在动物园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乃至自己的耳朵和鼻子,来观察动物。

例如,马来豪猪在中国南方很常见,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刺,有很多朋友受动画片的影响,认为豪猪的刺是可以发射出去的,但其实不是。它的刺是个被动防御的武器,掠食者攻击它们,就会被扎,豹啊、狼啊又没有手,被扎了没法拔出刺来。我们在动物园里观察豪猪的外形,这就是第一步,看。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1)

(花蚀/图)

看之后,我们可以闻闻味儿。马来豪猪有一股香不香臭不臭的味道,有点像新鲜、湿润的竹子捣碎了之后,些微发酵的味道。这是啥味道呢?是豪猪分泌出来用来标记领地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听了。注意看这张图,这是马来豪猪尾巴上的一个结构。豪猪的刺其实就是特化的毛发,很硬,是空心的。尾巴上的这个结构,看起来就像是豪猪刺被剪断了一半,然后给扎了起来。又有点像是一把空心面束在了一起。这是用来干啥的呢?发声,我们可以来听一听:

马来豪猪的发声尾巴,靠的就是这些空心的结构互相碰撞、摩擦,这和响尾蛇的尾巴差不多,相当于是啮齿类中的“响尾蛇”了。

马来豪猪,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不是啥了不起的动物,在很多动物园里都会被忽视。但我们如果用心观察,依旧能发现演化赋予它的神奇。

不是啥了不起的动物,去看去闻去听,也能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地方。那么,那些更稀罕的动物,更值得仔细观察。

熊狸在东南亚的动物园比较常见。图中这只熊狸拍摄于云南野生动物园。拍照时它正在两棵树间系的一条绳子上面来回爬,玩得很开心。当它距离我大概两三米时,突然有一阵风吹过,然后我闻到了一股异香……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2)

(花蚀/图)

这是一种热带水果的甜香味混杂着一点点臭味的神奇组合,有资料说很像奶油爆米花的味道。这种味道,来自熊狸的尿液。很多动物都会用气味标记领地,熊狸的标记,有点清新啊。

很多古诗提到长臂猿唱歌,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来听一听长臂猿唱歌的声音:

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听?长臂猿在野外以家庭为单位生活,每天早上,各个家庭都会高歌一曲,提醒邻居自己家的存在。动物园只有一只长臂猿,它不怎么唱歌,只有一个家庭,唱得也不欢,非得好几家一起唱,才能听到连绵不绝的歌声。

动物园的硬件提升,不只是房子

我一再强调的观点是,去动物园,最重要的是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通过观察自然行为,我们能了解到它们如何生活,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演化赋予动物的那些天赋。

所谓自然行为,就是指动物在自然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想要观察自然行为,动物首先得有自然行为。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3)

(花蚀/图)

在一些不太好的动物园里,动物会呈现出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例如,动物养在空荡荡的笼子里,出现非常单调而重复的行为,这是因为动物无所事事或者压力过大,给憋坏了。这叫刻板行为,是动物没养好的一个标志。

还有的动物园,会任由游客投喂动物,甚至会卖东西给游客喂。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就会找人要吃的,这叫乞食行为。最明显的就是熊。熊特聪明,看到人给吃的,就学会一些动作,例如举起前肢作揖,甚至转圈跳舞。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4)

(花蚀/图)

如何让动物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呢?归根结底,就是提升动物福利,这是针对圈养动物的一种概念。动物福利讲究五大自由:

  1. 免于缺乏营养、饥饿与干渴的自由。
  2. 免于生理上及心理上不适的自由。
  3. 免于疾病与伤害的自由。
  4. 免于恐惧与紧迫的自由。
  5. 自然表现行为的自由。

前三点比较容易理解:第一条是不能饿着、渴着动物;第二条是不能把热带动物扔冰库里,不能把寒带动物放烤箱里;第三条是要保证动物得了病会接受治疗,最好有预防条件干脆不得病。

后面两点可能没那么好理解。

在动物园的环境里,什么最容易让动物产生恐惧?其实是人。有的动物个体,尤其是从野外环境中被送到动物园里的个体,特别怕人——无论游客还是饲养员。

而第五条表现行为的自由,则需要能够让动物表现行为的条件,例如空间,或者足够的社群。

让动物尽量免于恐惧,尽可能地表现行为,最重要的方法是两个:笼舍设计行为管理,一个硬件,一个软件。

动物园的硬件并不只是房子,还包括环境。目前,国内很多动物园的设计方设计建筑还不错,但不懂动物,因此不能针对动物的特性设计出针对性的环境。这一点非常糟糕。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5)

(花蚀/图)

目前,内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动物园,毫无疑问是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这座动物园这两年非常火,大家都知道他们为提升动物福利做了很多事。其中最突出的一件,就是硬件上的提升。

国内老一点的动物园对待猛兽,最常见的是很老很“经典”的坑式展示——所谓的熊山、狼山、狮虎山,说是山,其实是个大坑,坑中装动物,人在上面看。它有三大问题:

  1. 环境单调,动物无聊;
  2. 视野太开阔,动物压力大;
  3. 俯视让人傲慢,挡不住投喂。

这是武汉动物园的老熊坑,已经拆了。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6)

这是武汉动物园的老熊坑,已经拆了。 (花蚀/图)

那么,红山的新式展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环境,这个新展区构建了非常复杂的爬架,黑熊爬上爬下地玩,让大家对这些黑胖子的灵巧的程度有了新认识。

除了爬架,展区还借用了原有的山势和土地。山是动物园的宝贝,能够加强展区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土地就更是宝贝了。只要展区见土,环境就容易搞得很丰富,就是因为土里能够长植物,有植物就有很多可能。

有啥可能性呢?比方说:树。大家在这个展区蹲一蹲,就能看到黑熊上爬架。如果运气特别好,能看到黑熊爬树。很多动物园不允许熊爬树,一方面怕树被玩死,一方面怕熊借树跑出展区。其实吧,只要展区设计得够好,管理到位,这根本不是问题。只要熊上树,游客就会看得很开心。熊爬树那不比乞食有意思一万倍?

最有意思的是,曾有游客看着高高爬上树的熊长叹一声:“熊爬树这么快,那看来在野外碰到熊不能爬树逃命了啊!”

咱们再来看熊坑“视野太开阔,动物压力大”的问题。这是啥意思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把你放到一个四周都是玻璃窗的房子里,一直有人在周围看你,你压力大不大?动物也是一样。熊这样不太知道害羞的动物还好一点点,如果是豹之类的动物那可就麻烦了。

红山的黑熊展区这么大,但只有五个展窗。五个展窗面对了五个单独的场景,每一个展窗,都无法把整个展区给看透。这样一来,熊在哪儿,都能找到不会被游客四面环视的位置。但是,设计者在设置展窗的时候,又考虑到了游客看动物的需求,因此,例如爬架、水池之类会产生比较精彩行为的点位,都放在了展窗前面。这样一来,游客虽然得找动物,但只要想找肯定能找到,而且看到自然行为的概率非常大。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7)

红山的黑熊展区有五个展窗,对着五个单独的场景,每一个展窗,都无法把整个展区给看透。 (花蚀/图)

同时,这也解决了俯视的问题。游客在这些展窗前,面对动物都是平视或者仰视的,这样在无形中就拔高了动物的地位。除了这些展窗位置,游客和动物的距离都比较远,展窗又是全封闭的,也堵住了投喂。这样一来,三个问题就都解决了。

光是喂食,就有办法做得更好

说完硬件,咱们再来说说软件。

大家到动物园里看动物,经常会有一个感觉,动物总趴那儿睡觉。这种情况,有时候是动物就不想动,例如热天的大中午,人要能选也想摊着。但更多时候,是饲养员的操作不够好造成。有的动物园里,一天就喂动物一次,大早上的把一天的食物往笼子里一扔,动物吃完了自然会无所事事。

其实光是喂食,就有办法做得更好。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8)

(花蚀/图)

这张图是我在南京红山的本土动物保育区拍摄的饲养员陈老湿喂小爪水獭,小爪水獭从饲养员的手上获得了一点食物。这张图能看出来两个事儿:

第一, 动物不怕人,愿意直接从人手上拿吃的。这能看出来饲养方法的新旧。老派的饲养员倾向于让动物怕自己,这样,他们进入笼舍操作的时候,动物就不敢靠近,操作方便而且没有危险。但这么操作,就会导致动物怕人,连饲养员都怕,更别提游客了。现在掌握新技术的饲养员,则倾向于让动物信任人,有了信任的基础,就有很多更高级的操作。尤其是在小型动物的饲养当中,动物愿意从饲养员手上拿吃的就是一个信任的信号和标志。

第二, 我们还能看出来,饲养员喂的东西很少。那个小盘子也装不了多少,喂也是把鱼切成小块喂。既然一次喂得少,那么一天就得喂很多次。红山本土区的饲养员,一天的喂食次数最少也有四五次,多的能到六七次。

而且,像喂小爪水獭这样直接喂到嘴里的还是少数,他们饲养赤狐等动物,还会特意把食物藏起来,让动物去找。这么做,看起来是有点折腾饲养员,但是,却能让动物长期找到事情可以干,长期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这对于动物的健康,以及游客的参观感受,都有好处。

这就是行为管理。在行为管理中,还有一种训练方法,叫正强化行为训练。这种训练通过做对了有奖励的方法,逐渐教会动物和饲养员合作。有了这种合作,就能执行一些诸如无麻醉B超检查、无麻醉采血等高级的操作。这个视频是北京动物园的黑麂饲养员刘萍和她的同事在给黑麂做B超训练:

保育还是赚快钱?动物园行业的十字路口

光有比较好的硬件和软件,一座动物园还不是好动物园,它还需要一个灵魂。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代表动物园行业最高水准的组织,叫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简称WAZA。WAZA基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世界保育方略——关怀地球》和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设立了11条《世界动物园及水族馆保育方略》

  1. 以致力于野外的保育工作为首要目标和重点。
  2. 运用特有的资源,强化域内以及域外的保育研究。
  3. 发展杰出的教育计划,在地区及全球引导主动的环境关怀。
  4. 发展创新的展示,感动并启发参观民众,同时也持续检讨及促进圈养动物的福利。
  5. 运用全球或区域协会的集体力量,建议或影响环境相关的政策。
  6. 以最高的道德标准经营动物园,使保育行动的资金得以顺利累积。
  7. 时时向大众宣导动物园的角色,正视各种议题,并坚定不移地达成保育使命。
  8. 增加机构间合作,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及全球行动。
  9. 采行并使用新的科技优势,以加强沟通、研究及教育。
  10. 改善组织结构以汲取各层级长处,并采纳团队合作模式。
  11. 尊重、招募、再训练以及留任各层级的员工。

方略中有6条和野生动物保护有关。而这,才应该是一座现代动物园的灵魂。

所以,我们能看到南京红山有一个极为优秀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能看到上海动物园开先河建了一个专门饲养该城市本地动物的乡土动物区,这就是在推动保育工作,这就是保育教育。

动物园的动物总是转圈原因(最易让动物恐惧的)(9)

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在它以后,南京红山也兴建了一座本土动物保育区。 (花蚀/图)

最近十年,我认为是中国动物园行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一边,是以推动保育为目的以先进的展区设计和行为管理为手段以保证动物福利为下限的现代动物园之路。而另一边,是充斥着投喂、伪装着的马戏的一条赚快钱的邪路。

第一条的现代动物园之路显然是好的,当它被公众了解,很容易得到支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南京红山动物园损失惨重,几个报道让大家了解到,红山是为了维持动物的福利才这么惨,一时间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这种共鸣的加成之下,红山2021年3-6月的客流量比2020年同期上涨了240%,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上涨了12%。这也成为了红山的底气。这也能说明,把动物养好是可以让动物园赚到钱的

目前,有一些动物园正走在现代动物园之路上,虽然过程可能有些磕磕绊绊,也并非事事如意,但我们能看到方向。

(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媒体传播、各方参与。10月16-17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南方周末主办,欧莱雅中国特别支持的南方周末绿色传媒促进计划——生物多样性传播研学班在昆明开班,12位资深人士为四十余位来自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机构的传播从业者传授专业知识。南方周末摘取其中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文 | 花蚀 图、视频 | 花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