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与钩的间距是多少(规范终生)

勾与钩的间距是多少(规范终生)(1)

“终生”和“终身”

胡双宝

“终生”和“终身”意思基本相同,即使加上某些限制,如“终生”多就事业讲,“终身”多就切身的事来说,仍然有很多难以区分的地方。而且这两个限制也还有可商榷之处。比方“终□吃素”“终□信佛”,用“生”还是用“身”?

就字面讲,“终生”应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依据这个理解,一个人从小时候就不爱吃肉甚至根本不吃肉,一直到老,应当说“终生吃素”;一个人受某种影响,从小就受戒,一辈子信佛,可以说“终生信佛”。同样还可以说“这个人终生住在山沟里,没有见过世面”“他终生胆小怕事”等。然这些都与事业无关,至少关系不大。

“终身”的“身”似可理解为某种身份。“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玉镜台》杂剧)是从以某人“为师”那天起。“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孔子家语·颜回》),为善是有意识的行为,不可能从出生就自觉为之。“终身制”是从一个人担任某种职务时算起。“终身大事”通常指男女婚姻,自然得从达到婚龄说起。同样,“终身不娶/嫁”也并非从出生说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从事业方面讲的,从宣誓或从确立这一信念之日算起。“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自判决生效之日算起。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者往往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种处罚涉及死亡之后,因为有些处罚,如剥夺出版权,可以在死亡之后继续施行。“终生”不可能有这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可见“终生”指有生之年,只到生命结束为止。而政治权利,例如出版权的终身,还包括死亡之后五十年。

如果一个公民活了80岁,他的“终生”即指这80年,而“终身”则指他具有公民权以后的时间,其中包括他去世以后享有政治权利的时间,显然多于80年。

以下两组用例可以体现二者的区别。王褒《九怀·昭世》:“历九州兮索合,谁可与兮终生?”《汉书·杨王孙传》:“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这都是指自然生命的一辈子。《礼记·王制》:“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指可仕而未仕之年至去世。《汉书·司马迁传》:“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指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世之年。

(选自《咬文嚼字》2001年第10期)

“终身教育”还是“终生教育”

《咬文嚼字》编辑部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教育学的术语,有固定的形式和明确的内涵,讨论中对此意见基本统一。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终身”与“终生”的实质性区别到底何在。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终身”有表示婚姻大事的义项,而“终生”没有。这在不少辞书中都有说明。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什么区别,辞书中找不到;可作为使用者,我们感觉它们还是有着不容混淆的地方。

我刊曾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发文辨析“终身”与“终生”的区别,但总觉得未搔到痒处。这次讨论,有人提出“终身”一词在表示“自然生命”之外还可以表示“社会生命”,这一观点颇能给人启发。

当“终身”表示的“社会生命”长于或短于“自然生命”时,就必须用“终身”,如“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终身人寿保险”等。婚姻大事必须用“终身”也是因为当事人由此形成的“社会生命”比其“自然生命”长。

当“终身”表示的“自然生命”等同于“终生”时,两者都可以用,如“奋斗终身(终生)”“终身(终生)保修”等。其中一些在两可的情况下会有一定的倾向性,“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是如此。

 (选自《咬文嚼字》2006年第12期)

“息”跟“熄”用法的不同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就是这些因素支撑着中国当下的散文创作,并成为其中的那颗跳动不熄的心脏。”请问,其中的“不熄”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吉林读者 武相杉

武相杉读者:

上述句子中“跳动不熄的心脏”的意思是“不停止跳动的心脏”,表示这个意思宜用“不息”。“息”有“停止”的意思。例如:

(1)在创业的道路上,只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他的座右铭。

(3)敌人忽然发现向西开进的游击队偃旗息鼓,没了踪影,有点摸不着头脑。

(4)您先息怒,听我跟您说说事情的缘由。

(5)几十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纷争,一直没有止息。

而“熄”表示“熄灭”,也就是停止燃烧的意思。例如:

(6)在人们的奋力扑打下,火势已熄,这片森林得救了。

(7)火炬已熄,但体育场上欢乐的人群依然有说有笑,久久没有散去。

(8)屋子里的烛火熄了,人们睡了。

(9)天晚了,火盆里的炭火熄了。

(10)这栋楼房的大火来势凶猛,几辆消防车浇不熄。这时忽然下起瓢泼大雨,大火很快熄灭了。

另外,“关灯”也可以说“熄灯”。例如:“现在已经是晚上11时了,同学们熄灯睡觉吧。”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息”跟“熄”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那颗跳动不熄的心脏”宜写成“那颗跳动不息的心脏”。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勾”跟“钩”用法的不同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他们调研过不少独居老人,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内心孤独’那一项打了勾。”请问其中“打了勾”的写法是否妥当?谢谢!

天津读者 蒙天萌

蒙天萌读者:

“勾”跟“钩”的用法不同。就日常应用而言,宜注意下列几点:

1.表示在纸上做出线段或图形,宜用“勾”。例如:

(1)把这篇文章中用得精彩的词语勾出来。

(2)请同学们勾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排比句。

(3)用笔勾出这首诗里描述颜色的词语,再进行分析。

(4)小刘素描的本领很强,他几笔就勾出了远山的轮廓。

(5)他用铅笔在纸上很快勾出了几朵牡丹花的样子。

(6)老李赶紧掏出本子,三笔两笔就在本子上勾出了一只羊、两头牛,样子还挺生动。

2.如果表示挂住或探取等动作,宜用“钩”。例如:

(7)小李用一根长竹竿一下子就把掉到井底的水桶钩了上来。

(8)这时,他看见那个演员用脚钩住绳子,倒挂在空中。

(9)两个孩子用一头有铁钩的长棍儿从桑树上钩下来许多桑叶,拿回去养蚕。

3.如果表示钩形符号“√”,宜用“钩”。口语中说这个钩形符号时,多儿化。例如:

(10)老师在他的答案上打了个钩儿。

(11)孩子这次做的10道题,有9道题老师打了钩儿,只有1道题老师打了叉子。

(12)语文老师不仅给他写的小评论打了一个红对钩儿,还写了几句鼓励的话。

您提到的句子里,“打了勾”是说打了个钩形符号,表示这个意思时,宜写成“打了个钩”或“打了个钩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