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动则不会心痛(心痛不能单治心)

小编导读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以胸背彻痛、喘息咳唾、短气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虽然它的病位在心,但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认为五脏都可导致胸痹心痛。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下从五脏论治胸痹的治法和用方。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脏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各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胸痹虽多由于心脉痹阻所致,但其发病却与五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研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结合临床从五脏论治胸痹心痛的实践,兹述体会如下。

从心论治

《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指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明确表明“阳微阴弦”,即胸阳虚弱是胸痹心痛形成的主要原因。胸阳不足,下焦阴寒邪气上乘,凝聚心胸,痹阻胸阳,心络不通而见胸痛如绞,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紧。治宜宣通心阳,化痰开痹。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从肝论治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气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情绪失调,肝气郁结,致血行不畅,加重瘀血。采用疏肝理气兼以活血之法而奏效,用逍遥散合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加减。伴高黏血症,加黄连、竹茹、川芎、地龙等;如疼痛较为明显则加冰片、檀香之类。

从脾胃论治

原文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人参汤亦主之。”这里的“人参汤”即理中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则子盗母气,胸中宗气不足或中焦脾胃阳气亏虚,阴寒邪气上逆,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致胸痹;反之心阳不足,母病及子,可致脾气虚弱,心脾两脏相互影响,症状可见胸痛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可兼见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舌质淡、脉沉弱而迟等。脾胃功能失司,化浊生痰,痰浊黏腻,阻遏气机,气滞则血流不畅,致心脉不通。宜缓则治本,扶助中阳,“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方选理中汤加减。

心不动则不会心痛(心痛不能单治心)(1)

从肺论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肺气虚则血行迟缓,致心血瘀阻不通,不通则心痛;另一方面,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可使水液运行失常,聚而成痰,痰湿、水饮之邪影响心血的运行,血行不通则心痛。

其次,心病可影响到肺,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推动血运无力,心血瘀阻,又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和呼吸功能,致痰湿、水饮内停,加重肺的功能损伤,进而再引起心的功能损伤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原文第6条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证的“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将胸痹与胸满短气并论,病机为饮邪为患,阻塞胸膈所致。此证属饮邪偏盛者,除胸中气塞、短气外,多兼咳嗽气逆、吐涎沫、小便不利、舌苔白滑等症,乃痰饮内盛,上乘于肺,肺气不利之故。

治宜宣肺化饮利水。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等方化裁。方中茯苓利水、化痰除饮,杏仁宣肺降气祛痰,甘草健脾和中。三药相合,使饮去痰除而肺气畅利,则诸症自除。

从肾论治

第9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心窝部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其痛势剧烈。此乃阳气衰微,阴寒痼结,寒气前后攻冲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寄元阴元阳,滋五脏之阴,发五脏之阳。生理上心气下通于肾,而肾气上承于心。心得肾之滋养,始能气血充旺,神明有主。若肾精亏损,则心血不充,心脉失养,可致心痛;若肾阳虚衰则心阳衰微,帅血无力,心脉瘀阻亦致心痛。临床可见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紧等症,治疗用乌头赤石脂丸加减。表明从温通肾阳以复心阳而治心是治疗心痛的又一种方法和途径。

体会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当辨证论治,同时要重视整体观念,从五脏整体调节。胸痹心痛虽病因变化多端,然总不离其余四脏,因此临床辨证论治切不可偏执于一脏,罔顾它脏,而延病患之苦。

仲景学说重磅新书

心不动则不会心痛(心痛不能单治心)(2)

《仲景学说临证碎金录》

书中凡古人未发之意,先圣言外之旨,不惜倾囊倒箧而出。结合伤寒六经疾病传变规律,提出脾胃病六经辨证,并指导乙肝、肠炎等病证治疗,获得佳效。同时,对营卫与皮肤及皮肤衰老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从补益营卫对抗皮肤衰老;从瘀血论治,以抵当汤防治老年痴呆症;结合仲景《金匮要略》对心病之论,提出仲景分期辨治“心病”之法。诸如此类等等之论,皆阐发新意,有别于既往。

心不动则不会心痛(心痛不能单治心)(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