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湖寮廖姓(遁迹山林的魏氏客家)

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鳞隐石林山下的永安市大湖镇沿着林区公路往北走,两旁山高林密,中间水声潺潺,稀疏的阳光从山顶密林中洒下,愈衬得狭长幽深的山谷格外清静渐往里走,两边山上的参天树木逐渐变成人工栽种的桃林,如果是在春天花开时节,漫山遍野便是一片红霞,十分耀眼,公路边的河水里也倒映着令人惬意的团团粉红,水面上还飘着瓣瓣被风吹落的桃花在这样幽美的仙境中驱车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旷,屋舍整齐,良田美池丰收喜人,鸡犬之声彼此相闻,男女耕作自得其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客家湖寮廖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客家湖寮廖姓(遁迹山林的魏氏客家)

客家湖寮廖姓

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鳞隐石林山下的永安市大湖镇沿着林区公路往北走,两旁山高林密,中间水声潺潺,稀疏的阳光从山顶密林中洒下,愈衬得狭长幽深的山谷格外清静。渐往里走,两边山上的参天树木逐渐变成人工栽种的桃林,如果是在春天花开时节,漫山遍野便是一片红霞,十分耀眼,公路边的河水里也倒映着令人惬意的团团粉红,水面上还飘着瓣瓣被风吹落的桃花。在这样幽美的仙境中驱车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旷,屋舍整齐,良田美池丰收喜人,鸡犬之声彼此相闻,男女耕作自得其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来到村口,路边的村牌告诉你,这个村子名叫魏坊,位于永安市大湖镇的北部,是大湖镇的一个行政村,距永安市区约20公里,距大湖镇9公里。7月17日,为了完成市志办交给的撰写《永安姓氏志》相关文章任务,我又一次来到这个村,采访调查魏坊村魏氏族人的渊源与发展。魏坊全村有1420多人,除了少数几户外,绝大部分姓魏,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的后代。毕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钜鹿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魏姓是我国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位。在魏坊村党支部书记魏兴然家里采访时,老村长魏玉和先生送来一套12卷本保存完好的《钜鹿魏氏族谱》。据该族谱记载,历史上,魏氏族人中出过许多名人,如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唐代名臣魏征,南宋学者、诗人、书法家魏了翁等,均是大湖魏氏远祖中的杰出人物。

  魏坊村魏氏先人,是历史上最早进入福建的魏姓人。他们入闽,始于五胡乱华时期。东晋初,元帝渡江建都建康。时值战乱,元帝任命当时以孝行著名的魏氏第三十三世远祖魏宗生负责督运粮储。元帝说:“卿既孝于亲,必忠于君。粮储,民之天也,国之大事也,卿其无怠于职!”魏宗生冒风霜,历昼夜,虽兵荒马乱,却挺身不顾,保证了粮食供给,维护了国家安定。于是,元帝于大兴元年拜魏宗生为福建转运使,迁居福州,担当为朝廷筹办粮储的重任。因此,魏宗生成为钜鹿魏氏的入闽始祖。

  钜鹿魏氏从魏宗生入闽到魏十五郎定居魏坊,经历了自东晋至元朝约1000年的辗转迁徙。钜鹿魏氏第四十二世远祖魏征,字玄成,相唐太宗,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封郑公,谥文贞,陪葬昭陵。唐文宗时,第四十六世远祖魏謩以“能直言不讳,有忠爱之忱”,任右拾遗补缺,迁起居舍人,后因奸人忌谗,被贬为西川节度使。后来,其孙魏焕迁居延平筠竹。到了第五十六世远祖魏春,便由延平筠竹迁到沙邑牛岭,继迁历东。魏坊《钜鹿魏氏族谱》将其列为第一世始祖(区别于“远祖”),是沙县、清流、永安等地魏姓始祖。第八世始祖魏万一,由沙邑迁居清流。第九世始祖魏绎,宋进士,官居安溪尹。第十世始祖魏辉,因做官,迁山东东昌府清平县魏家澳。宋庆元二年,第十一世始祖魏了翁登进士,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至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赠太师。后隐退治经讲学,敕赐“鹤山书院”匾额,谥号文靖,墓葬苏州,从前永安魏姓后裔在城区建有祀奉他的“理学贤臣魏氏宗祠”。第十二世始祖魏远四,宋进士,因做官迁到江西株桥。至第十七世始祖魏贞,始从江西迁到宁化。第十八世始祖魏文俊,宋明经进士,任延平府沙县教谕,解官归来,道经清流永里嵩溪,见其山明水秀,遂卜居,直到第二十一世始祖魏十五郎移居魏坊。

  据魏坊《钜鹿魏氏族谱》,元初,魏十五郎“世居沙邑梅烈乡,慷慨有大志,见元主以外夷帝中国,杀戮惨酷,贤者避世,乃喟然叹曰:‘古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吾辈生斯世,既不能效呼我为牛者则应之以为牛,呼我为马者则应之以为马,何敢不学明哲保身乎?’于是挈家沂流而上,隐居浮流镇之比岭后村尾乡,曰:‘此地邃深幽雅,其明秀与箕山颖水仿佛,吾今可以尚友巢许矣。’晚年儿孙绕膝。公以匡济之才,施之治家。曾几何时,比肩倚顿,披荆斩棘,世族滋昌,突成村落,因名曰‘魏坊’。”

  魏十五郎以下的广大裔孙,秉从先祖“明哲保身”、“尚友巢许”的遗训,以大湖岭后这一“世外桃源”为根本,乐于读书,勤于耕作,善于经商,不求名利,遁迹山林,保持了淳朴厚道的遗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关于不求名利这一点,从魏坊人保存的《钜鹿魏氏族谱》可以看出。在其他姓氏的族谱中,总少不了“历朝仕宦科甲”的记载。但翻遍魏坊的《钜鹿魏氏族谱》,却找不到这一章节。查找清朝道光年间编修的《永安县志》和1994年编的《永安市志》,也基本上看不到相关记载。大湖岭后钜鹿魏氏,可以说是一个罕有的以几近于隐居的生活方式繁衍至今的姓氏。

  定居魏坊以及岭后各村七百多年来,魏氏族人非常可贵地承继了先祖乐于读书的优秀品质。这有岭后魏氏历史上建筑的诸多书院为证。在岭后各村,魏氏先人构建祖屋、祠堂,一律附建书院,而且通常都是一所祠堂附建两个书院。如由魏十五郎的长子魏三十五郎创建于元代、后裔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的魏坊远庆堂宗祠,明代由第二十五世祖魏万八创建的岭后罗坑乡屋,第三十一世祖魏地广创建的岭后村头曾舍山屋,第三十三世祖魏宗广创建的岭后泗洲祖屋,第三十七世祖魏长富建造的李坊坪尾乡屋,第四十一世祖魏明汉自马岭开基创建的桕树坪屋,魏胜瑞创建的岭后山乡屋,魏长员在岭后马岭创建的名为广业堂的马岭乡屋,魏碧招由魏坊开基创建的岭后山坑屋,魏十三郎在岭后山下创建的山下祖屋,魏新保在岭后粗坑创建的粗坑乡屋,以及原为第三十四世祖魏祖昌归佛加封祖师神坛之所、民国十一年(1922)重修作区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舍的雪山堂,由魏坊先人迁居曹远镇丰海洋道岭创建的洋道岭屋等祖屋、祠堂,均附建两个书院。以上祖屋,大多尚存。

  不惟如是,清咸丰年间,孝廉魏居五还倡议在永安城内旧街太平坊兴建理学贤臣魏氏宗祠,名为笏在堂,祀奉南宋理学贤臣魏了翁,表达敬仰之情。据《钜鹿魏氏族谱》记载,当年祠内悬挂对联多副,其中一副写的是“鹤山为理学所宗,远溯衣冠,累叶褒嘉承比阙;燕水亦发祥之地,重新祠宇,四时荐享继西川”。

  由此可见,定居魏坊以及后来又从魏坊移居他乡的钜鹿郡魏氏族人,在表达客家人敬祖爱宗思想感情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继承和发扬祖先乐于读书的光荣传统。直到现在,魏坊村民还保留着逢年过节举办诗会吟诗作赋的高雅习俗。

  岭后魏坊、吴坊、高增三个村,建有四座古桥,分别是魏坊的聚福桥,吴坊的忠善桥、永镇桥,高增的龙凤桥。据《大湖乡志》记载,这四座桥梁均建于清代,桥面建有桥屋,两端连建庙宇、房屋,造型与永安贡川镇的会清桥、青水乡古戏台的永宁桥及清流县乡野间的屋桥相同,与江浙一带的廊桥也非常相似,方便行人过往、休憩、娱乐和祭祀,带有明显的客家桥梁建筑特征。大湖岭后,可说是永安市古代屋桥建得最多的山乡。

  钜鹿魏氏迁到大湖岭后以后,出过不少奇人贤士。明代第三十四世祖魏祖昌,系岭后泗洲支祖魏宗广次子。《钜鹿魏氏族谱》记载,魏祖昌性慈善,好洁净,明禅理,具佛骨。有一天,他在赤尾岭凿泉一处,泉水长涌不息,凡得皮肤病的,饮之洗之,立即痊愈。明景泰二年(1451),他闲游山水到岭后牧牛坪,数日水浆不进。家里人因为他没回来,四处寻找,等偶然看到时,他已经坐化成佛。乡人感到很惊奇,便就地筑庙祀奉,后来又迁庙于山后庵重建殿宇,名为雪山堂。

  清代魏问渠,讳志清,小名昌水,性聪明,志坚忍,幼读诗书,忠勇敦厚,被孝廉魏云帆先生器重。魏云帆先生曾经说:“此生之才,足以俯视一切;及门诸生皆不及也。”问渠先生善书法,工小楷。时值红钱会造反,永安各乡戒严,岭后十八乡也派丁防守。魏问渠先生衣不解带,食不甘味,致力抵御匪患。匪患平息后,他又出面请求地方官准许岭后乡以应上缴丁粮用作当地保安资费。他看到宗族中有人死亡却没有后人收尸埋葬,即建一公墓,统一埋葬。他还慷慨解囊,倡议捐资置田作为每年公墓祭祀之用。

  魏柱鳌,字漾波,别号澥云,生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九月,少聪颖,弱冠游庠。不独长于文学,内行尤美,性孝友、慈善。有益溪人历年积欠租谷不能还,愿嫁妻以偿;柱鳌先生闻之,慨然免其租谷,并一再劝他不可嫁妻,且仍将田租佃给他。卒于光绪丁丑年(1877)十一月,年六十一岁。民国时期永安最后一任县长、诗人陈文孙先生为其作墓志铭并题五言古风一首。

  民国年间首倡创修《钜鹿魏氏族谱》的魏芾棠,名家树,小名尊德,秉性刚正,行止端方,孝父母,友昆弟,睦邻里。少年贫苦,勤俭治家,年三十余经营商务,贸易公平,生意兴隆。又热心公益,有口皆碑,被推选为乡甲首。民国八年(1919)由县知事任命为岭后乡团董。芾棠先生克尽职守,在盗匪蜂起之际,力保一方安宁。民国十一年(1922)正月,芾棠先生被匪首叶占梅等掳去勒索巨金,乡人惊悚;不数日,他却施计逃脱,乡人十分钦敬。芾棠先生还主张男女平等。他生有四子二女,已娶媳三个,生孙女两个,男孙一个。他常对人说:“生育子女,贵在能够教育,让他们读书,才能成为国家的俊杰,社会的人才,否则就像猪狗罢了,即使有万贯家财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让儿媳孙女全部就读,成为岭后乡空前盛举。

  因为外出经商、谋生和繁衍发展的需要,钜鹿魏氏移居大湖岭后以后,数百年来也不断有人迁往外地,其中第二十五世魏万一迁居头、贡川,第三十世魏甲二、第三十四世魏朝俸继迁贡川,第三十五世魏珠遗迁居永安,魏珠秀迁居漳州,第三十八世魏仙老迁居西洋,第四十三世魏德万、魏德旺迁居建宁,第四十五世魏新葵迁居安砂,魏新炳迁居胡坊。

  在魏坊村旁的河边田畴上,矗立着一棵古老的香樟,树梢高耸入云,树冠巨大无朋,是福建省级保护名木。陪同采访的生长于魏坊的同事魏为合老师说,这棵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究竟有几百年,村里却几乎无人知晓。我想,这大概只有请教林业专家了。但这棵香樟曾经历尽沧桑,是钜鹿魏氏定居魏坊以及岭后各村,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和向外发展的历史见证,这却是写在它的脸上,毋庸置疑的。而特别让我动容的,则是它那不改的容颜。在这偏僻的乡野之中,它虽然躯干苍老,却依然强劲,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表现出魏氏客家顽强的生命力。(照片略。原载光明日报社2012年出版《永安的老虎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