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怎么唱出来的好听一点(看来你还是不懂秦腔)

一说到秦腔,很多人马上就联想起一句俗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这句话有很多变体,比如“尘土飞扬”有时写成“黄土飞扬”,“老陕”也常常用其他词语来代替,总之也不是特别褒义的词汇。今天咱们先把前半句扔下不讨论,主要说说其中的“吼秦腔”这个词。

秦腔怎么唱出来的好听一点(看来你还是不懂秦腔)(1)

百度百科里,对“吼”这个字大体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兽大声叫”;其二是“人在激怒时的呼喊”;其三是“(风、汽笛、大炮等)发出巨大的声响”。

第一种显然不符合这句话的语境。不管是哪个行当,秦腔都是人发出来的声音,跟兽毫无关系;不管是拿秦腔作为娱乐,还是作为消遣,或者是作为表达情绪的方式,一般都不是被激怒,也就不可能是“被激怒的呼喊”;至于发出巨大声响,音量确实不小,但唱戏的发音者仍旧是人。

所以“吼秦腔”这个词确实不太正确。前辈名家肖玉玲曾经说,秦腔是唱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兽才吼呢。就是在为演唱秦腔正名。

秦腔怎么唱出来的好听一点(看来你还是不懂秦腔)(2)

但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外地人总会用“吼秦腔”来形容秦腔演唱呢?

大体是因为不太看秦腔的本地人和没看过秦腔的外地人,接触到的秦腔往往是比较热闹的场面,或者是花脸之类的行当,所以第一印象就是节奏鲜明、气氛火爆、对抗激烈。打开B站看一看,播放量最高的秦腔“名场面”好像还真的都是这种氛围。

其实这并不奇怪,就像我们平时想到老虎,总是先想到它头上威风凛凛的“王”字,刚好又和老虎凶猛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就觉得老虎的特点就是额头的王字。实际上,很多老虎品种头上的花纹并不是王字,即便看起来像,也是因为虎皮花纹的巧合。

人们在接受一种文化样态的时候,如果能被吸引,首先是因为“这种”文化样态区别于“其他”文化样态,人们在意识中能将“这种”与“那种”区分开来。所以,要是让一个常年听昆曲《牡丹亭》的戏迷来看秦腔,他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秦腔中温婉的成分,而是和昆曲区别最大的部分。

秦腔怎么唱出来的好听一点(看来你还是不懂秦腔)(3)

秦腔被当做“吼”可能是因为两个特征,一是“音量大”,二是“调门高”。既然秦腔的主要旋律是依托于秦地方言而产生,那么讨论这个问题就一定脱离不了这片土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文背景。

所谓“音量大”,跟秦腔发源地陕西甘肃的地质条件有关。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山脉,关中平原在两处高地之间,人和人距离比较远,音量大一些才能彼此听见。唱戏也是这样,在没有话筒喇叭的年代,这一声唱出去要让全村听得到,嗓门不大可不行。

所谓“调门高”,有朋友给我说过一种解释,也不知道对不对,我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片土地是若干朝的古都,人都比较有底气,所以说话的调门就高,唱戏也就要水涨船高。这或许是个玩笑话,但秦腔调门高确实是明显的。当年号称“调入正工(宫)”,对男性的嗓音确实是很有压力的。

秦腔怎么唱出来的好听一点(看来你还是不懂秦腔)(4)

但秦腔也有很多婉约的成分,旦角的演唱也有很细腻的旋律,即便是特征最明显的花脸,发声也是比较科学、韵味独特的。《打金枝》里的郭子仪,《铡美案》里的包相爷,都是心思缜密、进退得当的人物,也未必都是靠“傻吼”。

尘土飞扬或许是形容沙尘暴,或许是形容雾霾,但随着近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空气污染越来越小,“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应该改一改,毕竟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了嘛。

至于“齐吼秦腔”,是对秦腔不够了解的人才会产生的错觉,“高唱”也罢“高歌”也罢,总比“吼”更符合秦腔的特征。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