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

2016-04-18 17:46:33

2016-04-18 17:46:33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1)

老君山远眺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2)

牛心石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3)

棋盘石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4)

绝壁陡梯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5)

赵熙题诗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6)

悬崖险路

边关胜景老君山(边关胜景老君山)(7)

佛道同龛

“身在仙山缥缈间,眼前山脚即尘寰。山山山色围山外,山外千山复万山。”这首赞美穹窿地貌自然风光的诗,嵌刻在内江威远与自贡市荣县共有的一座山岭石壁上。

出威远镇西镇沿乡村路翻山越岭,来到沟壑纵横的老君村一组,沟内不多的田园中乱石点缀、林木茂盛。小溪中,一形似乌龟的石头盘踞,上驮高约5米、长约8米的圆形巨石,当地盛传这是太上老君搬来的“牛心石”。之后行进入坑洼的盘山路,突兀、雄奇的一座山峰进入视线。这就是老君山核心地带,地属镇西镇龙王坝村。

海拔823.5米的大老君山,在整个内江境内并不是最高的,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嘉靖)四川总志·荣县》记载:此山原名“荣德山,在荣县东北四十二里。其高插天,又名老君山。”又据《乾隆四川通志》记载:“荣德山在荣县东北面,荣州府(县)以此得名”。“荣德晴岚”,为古荣州十二景之一。

而清乾隆《威远县志》称,老君山自隋朝威远建县以来就是自贡市荣县与内江市威远县的界山,为西周时代周武王封周荣公之地。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唐末五代道士陈抟曾在此修真,因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从唐宋以来就成为道家的修炼之地和风景名胜之地。史料中有老君山山峰“纯石岩,高耸似甑(古代蒸饭瓦器)”的描述,也有此山是“太上老君练丹灶”之说。为威远八景之一。

远看过去,老君山东面隔一条巨大沟壑,约6公里之外是一架凸起的山梁,山梁上有一座较老君山略高的小山峰,相传为太上老君妹妹的修炼之地,名“小老君山”。因而,人们又称老君山为“大老君山”。

老君山东北面主峰下是镇西镇龙王坝村六组村落,一长排低矮的青瓦房中仅见两个老人走动。记者穿过村庄来到突兀高耸的青石崖壁前,沿陡峭岩石上凿出的石梯,借助晃动的木支架或石壁上的凹槽,手脚并用地攀爬上行。带路的镇干部魏文英说,要上主峰只得这样走,别无它路。

一路且行且停,近看崖壁上自唐宋以来的龛窟造像、摩崖碑、诗文题刻等历代文物遗迹;远观步移景换、逶迤连绵的崇山峻岭。2013年10月,老君山以厚重的人文及雄奇的自然风光,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石碑上明确公布了山脚周围受保护的地界范围。

崖壁上有多处题诗,清末翰林、荣县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诗赞:“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另有郭洄携家人游山所题:“万丈高处蹋秋晴,沆瀣何年饮太清,笑劝希夷一杯酒,天风吹下步虚声。”等数首。诗中“希夷”即陈抟,后晋入蜀,在老君山修炼传教。从诗的落款时间上看,大约是民国初年,赵煕与郭洄家人游山,因景而诗兴大发。

半山腰上有一窟约20平方米的石室,四壁石刻已依稀难辨,传为古时道士修道之所。另有一窟佛道合龛造像,这在四川境内极为罕见。其它还有“烟霞”、“云梯”等题字。而最具代表性的一龛太上老君及侍者力士摩崖造像,已在近年被盗。

继续上行,穿过一道岩石中凿出的门,绕行于门上方巨石,再拐入长约60厘米、宽10多厘米的陡峭梯级,仰望看见一背背篓的老太(道观信徒)手脚并用下山,虽然步态还算稳,却令旁人有些心惊胆战。走到身边的老太一脸轻松,她说,因为路险,人人上下山都十分小心,所以从未发生事故……

爬过陡梯,进一道山门钻出头上洞口,侧面斜靠着一块厚实的“封山”木板。此情此景只需遥想;在冷兵器时代,纵然遭遇千军万马攻打,只需将此处木板盖实,老君山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堡垒。

此洞口崖壁上有一石龛,龛中是一尊手持法器的造像,旁有“丹岩”题刻。据传,这就是太上老君炼丹之所。

老君山山顶地势平坦,呈条状,面积2000多平方米,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山脉连绵,气象万千的穹窿山川尽收眼底。山上有一座坐北朝南、设施极简陋的道观“三清圣殿”,殿前有一尊堆积了不少香灰但制作粗糙的香炉;殿内零乱地摆放着一些桌椅板凳,香案上供奉着代表道、释、儒的人物塑像及供果、法器……

留有发髻的道人郭明德今年78岁,自贡荣县墨林乡人。他早年出家修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回乡,将老君山上丛生的杂草和灌木林砍去,平整出原有的屋基,后通过多年募集和努力复建了道观。他说:“老君山主峰垂直高度200多米。它以大殿正中为界,供桌上的老子脚踏两县。左边属于荣县,右边隶属威远。”

道观左边临近山崖,有一口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3米的水池,池中稀疏地长着睡莲,叶下时有鱼儿晃动。无法考证池子来自哪个朝代,但一定是山上最先建道观时古人留下的“杰作”,它一方面就地采集建材,另一方面成了“山人”赖以生存的水仓。郭明德说,在山上居住了几十年,池子全仰仗天老爷洒下甘霖。但奇怪的是,即使遇干旱之年,池内始终有水。

山上极少的地块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各种花木和时令蔬菜在细碎的黄土衬托下,极嫩绿、极干净,令人愉悦……“山人”对土地的珍惜和打理,让人慨叹不已。

随郭明德来到东南面悬崖边,小心地攀爬至“神仙洞”口。前方是弯曲的洞延伸入暗处,下面呲牙裂嘴的沟缝深不见底,分明是一道巨大的山体裂隙。进过洞的郭明德说,内有一处宽敞的空间,传为太上老君的居所。曾传,山洞通山下墨林村,还通自贡……

2011年版《威远·文史杂俎》载:威远老君山除了道教传说外,还是宋朝抗元名山,为南宋设立山城防御体系中的州府级指挥部。因此,老君山既是古道场也是古战场。

老君山南面山下是墨林乡吕仙村(曾名吕轩村),巍然屹立的“吕仙山”如一道屏障,遮挡了远山风景。据传当年吕洞宾途经此地,见环境清幽,便抓一山石为凳休憩。仙人离去,石凳遗存。

通过长焦镜头观望吕仙山,怪石矗立的山梁西侧矗立着一排巨型石柱,其中一柱上“摆放”着一块较方正的石块。道人郭明德说,石块名“棋盘石”,相传远古时老子、吕洞宾、陈抟三位神仙会聚老君山,之后由老子当裁判,吕洞宾与陈抟在石上对弈……

此说显然是神话。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71~471);吕洞宾名“吕祖”,为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陈抟是著名道家学者,帝赐“希夷先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三圣贤生卒已跨越1300多年,怎可能相聚对弈?不过又想,作为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对圣人的膜拜或茶余饭后的谈资,极浪漫地跨越时空倒也十分有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