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村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菜市场漫游指南)

广东人钟淑如的童年和求学经历中,菜市场是重要介质,串联起同母亲买菜、帮厨一日三餐,和大学好友开小灶解馋,在美国读博时乡愁不断的记忆。

“广州沙园市场人声鼎沸最是划算”“北京早市的菜是一盆一盆卖的”“贵阳的菜市场有超过20种豆腐”……钟淑如对各地菜市场如数家珍,她自称是“菜市场的人类学家”,2018年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后受聘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担任特聘副研究员,从事可持续食物系统、经济人类学等方向研究。

美食村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菜市场漫游指南)(1)

2016年11月,钟淑如在海南三亚的菜市场做田野调查。

菜市场的起源,可追溯至宋朝,坊市分治,“坊”是居所,“市”是街市,即菜市场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菜市场几经变迁,成为食品流通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大国小农”国情下,农业供应链的神经末梢,灵活地满足着城镇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需求。农产品经菜农、采购商、批发商、摊贩层层上行,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90年代末超市在中国大小城市兴起,2000年后“农贸市场改超市”旋风刮过,2010年代社区菜店、网购冒尖,2020年代生鲜电商、社区团购遍地开花。不少菜市场在一轮轮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受到新业态冲击。但对许多城市而言,菜市场是割舍不掉的烟火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钟淑如的研究从海南岛三亚开始,在那里,她进行了为期14个月的田野调查,访谈了113个摊贩,跟着他们穿梭码头进货,讨价还价,砍肉叫卖,和街坊们建立联系。摸着发展脉络,菜市场更是具有情感价值的公共空间,汪曾祺曾有描述“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美食村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菜市场漫游指南)(2)

2017年2月,海南三亚第一农贸市场正在翻新。菜市场一头牵着千家万户餐桌,另一头系着城市形象,各地城市更新改造,菜市场既要“颜值”也要留住“烟火气”。

近年,全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在多地进行,菜市场呈现出更多丰富业态。钟淑如计划写一本《中国菜市场漫游指南》,记录中国的菜市场的变迁发展,如何在话语权集约化的全球食物系统中,以新鲜、平价、多样化的供给,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在生鲜零售版图中保留一席之地。

“大市场、大流通”农业供应链在菜市场集散

南都:中国城市中现存的农贸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产物,打破了以统购统销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菜市场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餐桌?

钟淑如:这段历史很重要,解释了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习惯去菜市场。1988年,农业部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实施,满足城市副食品稳定供应,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人们消费需求增加,全国各地兴建便民菜市场,当时有的城市规划规定,在人口达到十万人的居民区,十分钟步行半径内,设置至少一个菜市场。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菜市场所有权出现了多种形式。譬如我所研究的海南三亚,一共33家菜市场,市政府公有制菜市场有5家,其余的属于居委会或私人等,菜市场的定位走向成熟商业运营。物流网络也越来越四通八达,大大丰富了人们餐桌。

美食村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菜市场漫游指南)(3)

2018年10月,北京朝阳区三源里菜市场一角。菜市场中西餐食材丰富,通过艺术、商业等跨界活动,大大引流,被社交媒体捧为网红打卡点。

南都:新冠疫情考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蔬菜自给率备受关注。菜市场几经变迁,在城市食品供应方面充当着什么角色?

钟淑如:蔬菜自给率有两层含义,一是本地的量够不够供给基本生存,二是能否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现在菜品供应物流发达,跨省食材在菜市场集散。我们说吃“当地当季”,现在指的是全国性的“当季”,一个市场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的食材,夏天时节,中部的藕尖南下,南方的荔枝北上。广东也有大量农业企业,在云南、宁夏包地种植,源源不断地供应南方菜市场。

农产品产业链前端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菜市场对于当前中国食品流通体系是个必然存在。菜市场小商贩模式灵活,商贩在食物流通系统中可以任意接入任何环节。许多地方的人,尤其是“老广”对“新鲜”有执念,这种灵活性恰恰能高效满足对食材新鲜和多样化的需求。

“大国小农”基本农情支撑菜市场灵活运转

南都:中国基本国情是大国小农,您把菜市场称为“必然存在”,这如何理解?

钟淑如: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端非常零散,流通端充分竞争,销售端灵活多元由菜市场承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约有2.03亿,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超过98%,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其中户均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85.2%。

各地小农户的收成是通过层层收购、批发商,流通至菜市场。生产端小农和小农之间优胜劣败,流通端流大收购小收购、大批发小批发之间相互较量,每个层级竞争者众多,菜市场商贩作为供应链终端,选择多,议价空间由此拓宽。谁也没法打赢谁,难以做到几家独大。

农产品供应链前端的“小规模、大群体”决定了菜市场的平民色彩,物美价廉才是竞争实力,小商贩有让利行为,丰俭由人,消费者按需购买。以鸡蛋为例,中国八成的鸡蛋供应,都来自养殖数量在5万只鸡以下的散户。

标准化、规模化是未来趋势,大的生产者也在不断涌现,承包上千亩地,降低生产成本。但现阶段,菜市场呈现出了更强的包容力,非标准化、标准化的产品都可在此集散。近期,我在南京的一家菜市场观察到,猪肉集约化、品牌化程度较高,菜市场中的猪肉摊位组成,个体户和品牌零售店对半分。

美食村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菜市场漫游指南)(4)

2017年4月,海南三亚的一家菜市场摊档上,摆满了商贩们凌晨从码头精心挑选,最是新鲜的各类海鲜。

南都:您曾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菜市场(wet market)在当地已经非常少见,零售端的农产品流通被商超主导。能谈谈您在国外的观察吗?

钟淑如:从跨国对比来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零售革命”,超市取代了传统市集。农副产品供应超市独大,各大连锁巨头控制着80%以上的生鲜食物销量。超市的话语权可以延展到生产端,通过订单模式组织生产,大量采购,拥有自有品牌,但这也得益于美国以农场制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英国地理学家杰克逊(Peter Jackson)曾解释,西方语境下的“新鲜”是一种技术成就。现代冷链技术的发展,让食物生产标准化、储藏和运输稳定化。但是,技术新鲜不是中国市场主流,中国消费者青睐原真的、接近自然状态的食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以分秒计算,时间越短越新鲜,观念中新鲜程度和品质挂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