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2018年“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沈阳市民王艳明带着家人自驾出游。“儿子还没满周岁,沈阳到鞍山的距离刚刚好,游玩一下,泡个温泉,晚上就能回到家里,小家伙也不会觉得不适应。”

习惯了走沈大高速的王艳明不会想到,30多年前,这条路曾经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50后·建设者

“这条路是脚量出来的”

12月10日,记者见到了64岁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景为。本来几年前就已经退休的他,因为工作需要,仍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忙碌着。

作为当年的设计者之一,提起沈大高速的建设历程,薛景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做设计工作的,不过当年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却是这条路到底要不要建。”看到记者脸上的疑惑,薛景为笑了,“那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了。”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当时连接沈阳至大连之间的公路已经无法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车多路窄,人车混行,行车时速平均不到30公里,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信息的涌入,高速公路的概念引起了当时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当时的矛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不要建高速公路,另一个就是如果路建好了,没有人走可怎么办。”30多年以前,“高速公路”还是个生僻词,而且由于建设成本高,开通后需要收取过路费。“很多人担忧,修路成本无法收回,毕竟之前也没听说过走路还要交钱的。”

最终,经过国内外考察和专家论证,并上报交通部审查批准,1983年,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正式立项。

回忆沈大高速的设计过程,薛景为提到最多的词就是“艰苦”。“设计图可以说是我们一步一步用脚量出来的。先在1:10000的图纸上选线,然后到现场沿着选定的线路,用钢尺100米接100米地测量。”“那时候我们用的光学仪器都不许扛着”,他做了一个抱孩子的动作,“都得像这样搂着,生怕磕碰”。

为了不破坏老百姓的农田,测量只能在冬季进行。薛景为说:“零下三十几度,冻后脚跟的感觉现在都能想得起来!”

艰辛的外业勘测结束后,计算工具的欠缺成为了新的难题。“只有主任工程师才能用上高级计算器,普通的计算器人手不足一个,有的人只能用算盘进行计算。”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国内没有任何设计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1984年6月27日,沈大高速终于正式开工。

双向4车道的建设标准和120公里每小时的设计行车速度,对摊铺沥青路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购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后,建设者们发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从严求实、争创一流”的“沈大精神”,将推进速度提高到了一天2公里。薛景为感叹,“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的建设速度也算是很快了”。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1)

车辆通行在沈大高速上。(辽宁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经过六年零两个月的施工,1990年9月1日,全程347公里的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全线剪彩通车,成为全国第一条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日通车能力可达到5万辆,年货运能力8000万吨,客运能力1.3亿人次。

问及沈大高速全线通车时的感受,薛景为一下坐直了身体,“那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一天!”

高速公路开通后,最初的疑问又浮现在众人面前,会有人为走高速买单吗?

“通车的头几天,只是偶尔有货车上来开一段。”薛景为坦言,那时候心里很忐忑。不过,司机们很快就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好处。“曾经有一位营口港的司机跟我讲,从鲅鱼圈到沈阳,单程200余公里的路程,走普通公路往返一次需要一昼夜,而走高速的话,尽管增加了通行费用,但车辆周转效率提高50%以上,他自己的收入也能大大增加。”

算明白经济账之后,沈大高速上的车越来越多。1990年,沈大高速的车流量为142万台次,到2000年时已增加至 5714万台次。

进入千禧年之后,随着车流量不断增多,加之部分路段进入大修年限,沈大高速启动了改扩建工程。2004年工程竣工,沈大高速成为了全国第一条八车道的高速公路。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2)

沈大高速改扩建工程路面施工现场。(辽宁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在沈大高速建成后,辽宁的高速公路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全省已有高速公路27条,总里程4331公里。

2018年12月11日,铁岭至本溪段高速公路正式开通,标志着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当天上午,薛景为给记者发来一张铁本高速通车的照片。他说:“这回自己打算彻底退休了。”

60后·管理者

“服务区从封闭走向开放”

12月12日,在沈大高速的井泉服务区,从便利店走出来的司机赵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加油站旁边新添了这个便利店,我们买东西又近了不少。”他一边拧紧手中的矿泉水瓶盖,一边走向刚加完油的冷链运输货车。“井泉开放之后,我们这些跑国道的,也能享受高速服务区的‘待遇’了。”

在此十几天之前,这个东北第一家开放式服务区商业综合体,刚刚度过了自己的周岁生日。

文武,辽宁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要说第一,早在30年前,我们井泉服务区就已经拿过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一丝骄傲浮现他脸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刚毕业的文武,来到位于沈大高速大连方向36.4公里处的井泉服务区工作。“我刚上班的时候,沈大高速才通车没几年,服务区的功能也很单一,只能提供基本的就餐、如厕、加油服务。但你要知道,那时候,高速公路和服务区可都是稀罕物!”

全封闭、全立交、有收费、有管理,这是高速公路的初始定位。1988年10月25日,在沈大高速开通试运营后的第6天,井泉服务区正式投入运营。2013年被中国公路学会誉为“中国第一服务区”。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3)

井泉服务区旧貌。(辽宁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九十年代,通行的车辆以大货车为主,餐厅的饭菜都是油水大、口味咸,这样吃起来下饭。”高速公路服务区,首当其冲的是服务好用路人。除了就餐,如厕也是人们进入服务区的一大需求。文武回忆,“当时的卫生间面积是64平方米,有32个厕位,但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建在距离餐厅二三十米的地方。冬天,司机从卫生间走回来,冻得都直搓手。”

时光流逝,沈大高速上的车越来越多,井泉服务区渐渐难以适应用路人的需求。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随着沈大高速改扩建工程的推进,井泉服务区完成了第一次升级改造,将餐饮、购物、汽车加油、汽车修理和旅途休息集于一体。

“原来相对分散的各个功能区,这次被集中到了一起。”文武说,改造的最大变化体现在餐饮上。“自从1999年有了黄金周,一家人一起出行的越来越多了,而我们原来提供的饭菜,油比较大,口味重,老年人和小朋友都吃不惯。”为了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井泉服务区增加了连锁的中式快餐、水果亭,还引进了一些简餐小食。同时,卫生间的面积也翻了好几倍,厕位达到84个。

改造后的服务区,日均客流量近万人,高峰期达到5万人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管理者们很快发现,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又一次显现了出来。于是,2017年,井泉服务区再次启动了升级改造工程,它的新定位是——东北首家开放式服务区商业综合体。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4)

升级为开放式商业综合体的服务区新貌。(辽宁省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用文武的话说,这不仅是对服务区整体的提升,更是重塑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前我们的想法是,用路人在这消费完了最好就赶紧走,好给后面的人腾地方。但是现在,我们不仅要服务好用路人,更要将服务区融入区域社会经济体系。”

这一次的改造,井泉服务区拆除了围栏,在不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后方新建设的停车场与202国道联通,实现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并用服务区。格局上,将主体建筑改造为纵横贯通的结构,引进众多知名商家,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气息;完善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免费开水间、夏季淋浴间和儿童游乐区等服务设施;建设LNG加气站、房车营地和8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满足新兴车型的用路需求。

2017年11月30日,完成升级改造的井泉服务区正式开业。

服务区开放之后,受益的不仅是用路人,还有周边的百姓。“现在,无论是宴请、购物、休闲,邻近村镇的居民都会到井泉来。洋快餐、外卖服务,我们这儿都有。”据文武介绍,目前,开放式服务区一侧日均客流已达千余人次。

同时,井泉服务区还搭建了地方就业促进平台,为百姓提供在家乡就业的机会。“服务区的管理人员、加油员、营业员、保洁员、保安员,加在一起200多人,90%都是周边城镇人员。”

现在,几乎每天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井泉服务区202国道一侧都会出现客流高峰,有时还需要排队等候。文武说,“大家用脚‘投票’,这就是对我们服务的最大肯定!”

70后·服务者

“我们的宗旨就是再快一点”

“‘高速公路’就是可以高速行驶的公路,当年入职考试的作文里,我就是这么写的。”梳着马尾辫、身材高挑的陈玲玲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也不知道高速公路长什么样儿,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了。”

1996年7月,陈玲玲来到沈大高速上的鞍山站,成为了一名高速公路收费员。

“鞍山站当时叫达道湾站。那年我还没到20岁呢,觉得这个工作也就是收个过路费,没什么难度,结果上岗培训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票据分四种面额,车辆型号有五种,尤其是看到那一张长长的分段计价表,“当时就感觉脑子嗡的一下,心里合计,这得背到什么年月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沈大高速收费站,采用的是人工收费。高速公路入口处的收费员要一口气完成五个步骤,识别车型、询问目的地、根据里程手撕票据、收取过路费、手动抬杆放行。出口处的收费员则要在发放的票据上加盖“已验”章,同时完成车流量的统计任务。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玲玲用了这样一个词——原始。“你知道当时怎么计算车流量吗?划‘正’字儿!”她边笑边说。“这还不是最头疼的,因为要手动控制抬杆,我们最怕的就是砸车,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的。”

虽然程序繁琐,但收费员们在确保不出错的前提下,都会尽量加快速度,为过路的车辆节省通行时间。

“老沈大的收费亭冬冷夏热,三伏天忙着撕票据,没功夫擦汗,冬天靠着电暖气,脚也还是冰凉的。”陈玲玲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收费站成了她的另一个“家”。因为高速公路是24小时开行的,所以倒班儿之余,她可以在休息室补个觉。“当时收费站边上都是庄稼地,一到晚上,田鼠满地跑,吓得我们都不敢去厕所。”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5)

陈玲玲(左二)与同事在即将翻新的收费亭前合影留念。(陈玲玲 供图)

转眼,时间来到2004年,沈大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收费站新引进的电子系统,开启了高速公路收费半自动化的时代。

手撕票据改成了发放通行卡,价格表也不用再背,系统可以自行计算。对于“陈玲玲们”而言,升级带来的最大便利或许是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重担,“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手动控制抬杆了!”

近些年,出现在陈玲玲面前的集装箱运输车、冷链运输货车越来越多,这源于一家距离收费站仅2公里的物流综合产业园。凭借出色的位置优势,产业园吸纳了包括顺丰、圆通等15个社会商家入驻园区,共开发联运客户168家,运行线路69条。园区内顺丰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货车通行的主要通道,“辽南地区发往全国各地的快件均需通过沈大高速周转至沈阳及全国各省市。”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跨越式的车流量增长。“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们收费站每天的流量也就一千台次;现在平峰期的流量就有一万多台次,像‘五一’‘十一’这种高峰期,能达到三万台次以上。”随着车辆增多,保证畅通成为了新的课题。“以前当班只需要5个人轮换,现在得20个人才能确保正常运转。”

30年前的沈大高速(辽宁沈大高速改变了观念)(6)

车辆走行ETC收费通道,可实现不停车通过。(辽宁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2014年12月26日,辽宁省成为首批14个高速公路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省份之一,实现了ETC全国联网通行。目前,全省ETC用户已累计达185万户,客车ETC使用率超过43%,位列全国第三。

智慧交通的迅猛发展,让已是海城南站站长的陈玲玲很是感慨。“人工收费的年代,入口处的收费员最快也得需要一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放行,而现在只需要7秒。如果车辆走行ETC通道,不用停车就可以轻松上高速。”

改革开放40年来,观念的改变,生活的改善,时空的改换,让高速公路从“奢侈品”变为了人们出行的“必需品”。

沈大高速也已经从连接沈阳和大连的高速公路,变为辐射沿线5座城市的“交通文旅融合带”。如今,辽宁日趋密集的“高速网”在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领着4300万辽宁人走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速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