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人塞门亚再战女子800(双性人塞门亚再战女子800)

晶报讯:里约奥运会女子800米开赛在即,观众和媒体都在关注一个焦点话题——南非“双性人”运动员是否愿意争夺这枚金牌。是的,不是能不能够,而是愿不愿意。

双性人塞门亚再战女子800(双性人塞门亚再战女子800)(1)

塞门亚的选择

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女子800米决赛,塞门亚在最后150米连超6名对手,拿下了一枚银牌。美国《体育画报》根本不相信塞门亚自己所说的“身体没有热起来”的解释,而是直接点出——如果她拿冠军,她将会被指责有不公平的优势。为了逃避这种指责,塞门亚可能会故意跑慢。

尽管如此,塞门亚还是遭到了无数关于她的“性别”的质疑。意大利运动员埃莉萨就曾经不点名地批评道:“这个赛场上有人没有资格和我们一起竞争,她不是一名女性,而是一个男人,她赢取了她不该拥有的奖牌。”

事实上,自2009年在柏林世锦赛上以绝对优势获得女子800米金牌,塞门亚低沉的嗓音和男性化的体型就引发“性别门”争议。国际田联不得不站出来,将塞门亚官方定义为“雌雄间性运动员”,即所谓的“双性人”或“阴阳人”。

而医学界的说法则是,塞门亚患有“雄激素过多症”——染色体异常,没有卵巢,没有子宫,体内的睾固酮值是一般女性的3倍,接近于男人。

7年来,面对外界的质疑,塞门亚一直选择以沉默应对。她选择在伦敦奥运会上“故意跑慢”,并放慢参加各类国际大赛的脚步。她选择护照上的“女性”,却在2015年底与青梅竹马的女朋友结婚,并大方地穿上了“新郎”服饰。

在里约,无论塞门亚选择了什么,她都注定将再次成为赛场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奥运首位变性运动员

塞门亚并非是本届奥运会“性别门”的唯一主角。参加铁人三项比赛的美国人莫西尔以首位“变性运动员”的身份被载入奥运史册。

生而女儿身的莫西尔从4岁开始就认为自己是男孩子。六年前,莫西尔开始以男性身份参加铁人三项比赛,并在2015年的全美田径锦标赛中以1小时2分钟45秒48的成绩在铁人两项男子35-39岁组中取得第七名,并进入了美国国家队。

莫西尔的勇敢不仅体现在与男性运动员同水平竞技,更勇于公开自己的变性运动员的身份。正如他所说的,“永不止步,永不设限,勇往直前,我越来越了解自己,并且有机会进一步思考变性人群体参与体育竞技的话题”。

本届奥运会的变性运动员是不是只有莫西尔一人呢?据英国《每日邮报》披露,英国代表团内就有两个接受过变性手术的运动员,其中一人具备夺牌实力,但他(她)们都没有公开身份。

允许变性运动员参与到奥运盛事中,这是里约奥运会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标志。早在今年5月份奥运圣火传递期间,一位名为布兰卡的变性教师担任了火炬手。她这样说道:“如果奥运会能让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那么,没有什么比让一位变性人成为火炬手更加公平。”

包容,还是公平?

事实上,布兰卡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包容”与“公平”,无法完全兼顾,只能寻求某种微妙的平衡。这也是本届奥运会放宽对变性运动员、雌雄间性运动员参赛限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塞门亚为例。允许她参赛,这是奥林匹克“包容”精神的体现。可是一旦她参赛甚至拿到金牌,又必定会引起关于“公平”问题的巨大争议——正是因为体内超过正常女性3倍的“雄激素”(睾丸酮),

才使得塞门亚拥有无可比拟的肌肉和优势。而如果她的对手们除非服用禁药,否则根本不可能“弥补”这三倍的差距,这“公平”吗?

关于睾丸酮数值问题,国际田联2011年曾规定了女运动员的睾丸酮值不能达到男性的范围,否则将禁止参赛。像塞门亚这样的运动员必须服用药剂来控制体内睾丸酮值,才能达到参赛标准。

那么问题又来了,塞门亚的“超高”睾丸酮值来源于自身体内分泌,这难道是她的过错吗?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曾在《单恋》一书中探讨过这个话题——体育本来就是比拼身体条件,有的人天生就有跳高、跑步的天赋,为什么这样的天生长处不算不公平,而双性人天生的优势就算呢?

必须服药压抑自己“天赋”才能参赛,对塞门亚们来说,这是否又是另一种“不公平”呢?

国际田联的这项规定,在印度运动员杜蒂·昌德向体育仲裁法庭提出的控告下,最终宣告终止。本届奥运会也适时放宽限制,昌德、塞门亚、莫西尔等人得以登上至高舞台,与“正常运动员”同场竞技。为了争取这项权利,他(她)们最隐私的一面不得不展示在公众面前。因此,笔者认为,里约,或者这个世界,只是取得了进步,距离真正的“宽容”和“公平”,还很遥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