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鸡一年级古诗带拼音版(一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画鸡)

《画鸡》是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画鸡一年级古诗带拼音版(一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之画鸡)(1)

画(huà)鸡(jī)——朝代:明(mínɡ)代(dài) 作者:唐(tánɡ)寅(yín)

头(tóu)上(shànɡ)红(hónɡ)冠(ɡuàn)不(bú)用(yònɡ)裁(cái),

满(mǎn)身(shēn)雪(xuě)白(bái)走(zǒu)将(jiānɡ)来(lái)。

平(pínɡ)生(shēnɡ)不(bù)敢(ɡǎn)轻(qīnɡ)言(yán)语(yǔ),

一(yì)叫(jiào)千(qiān)门(mén)万(wàn)户(hù)开(kāi)。

译文: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画鸡》鉴赏: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雄鸡的优美高洁的形象,赞颂了轻易不鸣,鸣则动人的品格,也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怀。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诗人表达含蓄又不失些许豪放之情,借助诗中的雪白大公鸡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时代先驱者的远大志向。

拓展资料:

唐寅(1470一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自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曾因事下狱,后游名山大川,寄情山水。致力绘画,兼善书法、诗文。他作诗别具一格,不拘成法,多用口语,敢于突破格律限制,大胆表达真情实感。其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显,这在他的诗里常有流露,他玩世出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吴中四才子”之一。有《六如居士全集》。

《画鸡》是明代中后期时诗人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提的诗,诗人画完这只高昂的公鸡后写好这首诗,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