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足成千古恨图像(故纸堆里寻安全)

(王清茗)公元前592年,晋景公十七年,晋国悄悄派出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和三十辆战车,借道山东的莒国,一直向南进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图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失足成千古恨图像(故纸堆里寻安全)

一失足成千古恨图像

(王清茗)公元前592年,晋景公十七年,晋国悄悄派出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和三十辆战车,借道山东的莒国,一直向南进发。

当时没有人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同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春秋战争比起来,这些晋军微不足道。但是南方的楚国和此次晋军行军的目的地吴国都没有想到,晋国的这次小小举动,改变了整个中原的版图和历史进程。

随着楚国势力的逐渐增大,特别经过楚庄王的励精图治,晋楚间的争霸变得异常频繁和残酷。在长达百年的晋楚战争中,双方共发生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邲之战,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公元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

尽管除邲之战晋国获得胜利外,其余都是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在鄢陵之战中,甚至出现楚王子公子茷被俘、楚共王被射瞎眼睛。即便如此,晋国也没有阻挡楚国向北蚕食鲸吞的步伐,中原间弱小的诸侯各国更是忙于战争,苦不堪言。

而对于实力不济周天子来说,齐桓公时代的尊王攘夷已经成为过去,苟延残喘之下早已丧失了吊民伐罪的能力,如果不是天下共主的传统礼制束缚和周天子谨小慎微对诸侯们要求赏赐、正名的要求有求必应外,或许他早已湮没在霸主们往来刀兵里了。

但是,就这点体面和唯一的权力也遭受到了楚国的严重挑衅。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以勤王之名北上讨伐散居的陆浑部落时,楚国的军队已经陈兵洛邑之畔,虎视周天子京畿。这是史书记载中,周天子首次面临大军压境的困境。惊慌失措下,周定王派出大臣王孙满以酬军的名义去打探楚国的真实意图。

果然,楚庄王张口便问中原九鼎的情况和重量,意思想移鼎于楚国。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史记·封禅书》书中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

作为礼制下的法定继承人,周天子的威望便从此而来。楚王的觊觎,让天下诸侯寝食不安。当时尽管天下争霸,但还没有那一个诸侯妄图吞并天下将周天子取而代之。尽管在短暂的酬军仪式中,机智的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轻松地将话题转移,但楚庄王的傲慢却像天下人表白,楚国实力强大,仅仅是士兵身上的衣钩便可以铸造出九鼎。

历史上类似的话,还有后世前秦的苻坚。苻坚企图征服客居南方的东晋王朝,全国征兵八十万,浩浩荡荡开赴长江。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可惜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而楚国在问鼎中原后,凭借楚国沃野千里、物产富有和兵强马壮而继续同中原对峙着。

晋国为此开始焦虑。对于楚国的征伐,两地相隔千里,多少有些鞭长莫及的无奈。而恰在此时,楚国发生了一件羞耻的事情,即大臣申公巫臣携在战争中作为战利品的美貌的陈国王妃私奔出逃。

申公巫臣本是一个较为楚国贵族,对楚庄王开始忠心耿耿,在很多国家大计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付出。只是鉴于夏姬的美貌,他采取了极端的行动,在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邲之战后,他与刚刚丧夫的夏姬私奔,取道郑国逃向了晋国。

夏姬的美丽是楚人有目共睹的,甚至在陈国城破之日,楚庄王和弟弟子反都想娶夏姬为妻,但都被申公巫臣劝阻,他说,君王召集诸侯,是为了讨伐有罪;现在收纳夏姬,就是贪恋她的美色了。贪恋美色叫做淫,淫就会受到重大处罚。后来楚庄王命夏姬嫁给一位臣子,而这位臣子在战争中死去。此后,夏姬不断与人淫乱和私通,不得已,楚庄王则命申公巫臣押送夏姬出境返回母国齐国。

但不料申公巫臣在路途上就娶了夏姬逃到了晋国。盛怒之下的子反杀死楚共王在楚的家眷,彻底将申公巫臣由君臣关系变为世仇。

而晋国却如获至宝,不仅获得了大量楚国情报,更采纳了申公巫臣的建议,采取连吴疲楚的外交政策,在战略上采取合围的态势,在战术中利用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后方制造极大的国家安全隐患。

吴国由西岐周文王祖父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即周文王叔父们所建立,史称勾吴古国。当时,吴国地处蛮荒之地,风俗礼仪又与中原迥异,但为了与当地土著迅速融合,太伯、仲雍主动“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

断发纹身是上古时期吴越地区的一种成人礼。成人礼是一种关于接纳部落成员,并以某种特殊形式来完成仪式的习俗,其本质是在于通过仪式证明某人已经成年,具有了部落成员拥有的一切权力,尤其是婚姻和性关系的权力。

中原华夏地区秉承“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直接源于冠算式成人礼。冠礼的意义在于由儿童变为成人,常须举行成年仪式的成人礼。鉴于相似道理,断发文身乃冠笋礼的相应形式,“中国冠算,越人蝴发。”

晋国选取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的吴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证明了其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与此相反,楚人却对吴国断发纹身之礼嗤之以鼻。一次吴国使者出使楚国。楚王却让使者冠礼而入。吴国使者果断拒绝,并质问楚王,是否楚国使者觐见吴王时,需要“剔墨文身断发而后得见”,言之昭昭后可见文化习俗冲突至深。

此事件上,晋人的开放与楚国的保守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国家安全大局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晋国的战略合围政策确保了霸主地位长期和持久的稳定。晋国的两千士兵不仅带去了中原地区丰富的战斗经验,更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吴国,使吴国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更在情感上与晋国变得更加密切和亲近。

《左传》记载:“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作为参考和借鉴,昭示着目前企业在安全生产中,以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尤为重要。智慧安监不仅仅代表着科学的发展方向,更微观到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步骤。科技的介入能够使人从枯燥和单调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免除后顾之忧的企业进而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更为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证明,从军事的对抗到战略的克制,晋国仅用2000人的代价就为自己在遥远的南方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当然,对新生事物和观念的接受,从晋国到中原国家,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晋国大夫和中原国家认为,吴越之间生产力落后,更不善于作战,在武器和战术缺乏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和战略的结盟。

但是,即便是战略构想的提出者申公巫臣还是坚决执行此策略的晋景公都没有想到,在接受晋国军事援助后,吴国的蝶变速度超乎世人的想象,数十年间国力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对楚国造成亡国的威胁,甚至还产生了像孙武子这样伟大的军事家和谋略家。

不得已的楚国,只好照搬晋国做法,在吴国之后扶植更为荒蛮和弱小的越国来制衡吴国,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三方争霸、多方博弈的格局。

北方的晋国,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作者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