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

清朝统治者相对汉统治者来说,历史过短,在初期没有形成自己的统治哲学,他们信奉的还是天神、关帝、菩萨等等。

顺治年间虽然也仿效明朝设立孔庙,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但那还带有入乡随俗的含义。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1)

那时的清朝统治者正忙于用武力征服整个中国,整个天下,还来不及深入考虑对人民的思想统治问题。

康熙年间,全国政局趋于稳定,但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满汉矛盾并未完全消失。

面对着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汉人,清朝统治者如果拿不出一套高明的统治办法,拿不出一种汉人可以接受的统治思想,刚刚缓和了的满汉矛盾有可能再度激化起来。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2)

同时,由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满清贵族又闪电般地入关,建立清王朝,中国出现了天崩地裂的政治局面。

思想武器的批判戳穿了君主专制的腐朽性。当时一些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进步思想家开始怀疑自宋朝以来统治人民的官方哲学思想——程朱理学。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写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等思想著作,尖锐地批判理学中“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他们的著述和思想,在民间,尤其是在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很快流传开来。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3)

毫无疑问,这种思想的传播对清王朝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当时的形势要求清朝统治者迅速确立起自己的统治思想。

康熙崇尚理学,将其奉为清朝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一方面,朱熹的哲学是集中国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了比过去更为“严密”、“合理”的解释,而理学的本质又是维护三纲五常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宣扬“理”是永恒不变的,要求人民只能遵守,不能反抗。它不但能作为镇压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舆论,而且又能从思想上钳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反清派。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4)

另一方面,康熙早年的学习,就是在一个崇尚理学的环境中开始的。当时较有地位的汉大臣,有不少是所谓的理学家,如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等。他们在清除清朝初期权臣鳌拜的过程中,对康熙多少都有过帮助,康熙对他们的意见也就比较尊重。特别是开经筵与日讲后,讲官与起居注官中更是不乏理学家。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5)

康熙在这些理学家的指授之下,很快就认识到程朱理学对他进行统治的重要性,特别是《朱子全书》:“朱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为了倡导理学,康熙提出“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他又命儒臣重新补订明朝永乐时期编的《性理大全》,并亲自作序,希望民众通过学习理学,体会帝王行政施善的苦心,从而保持长久稳定的统治局面。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6)

接着康熙又命熊赐履、李光地等编纂了《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推荐给天下儒生学习。这样,为康熙所大力表彰的程朱理学就成了清朝正统的官方思想。

朱熹的学说被尊为当时的“法典”,他所的《四书》成了科举考试乃至全国各书院的教材。

康熙的南书房词臣朱彝尊就说过,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要求“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整个中国社会上思想界逐渐被拘禁在朱熹的理学之中。

康熙潜心研究理学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但是康熙尊崇程朱,并非真心信服,不过是种权宜,想利用理学“以钳天下之口,以避狄夷之称而已”(《清朝全史》)康熙本人对理学的确不当做死守的教条,从不字字照办,比如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朱熹在晚年就主张苟安偷生,反对抗金。清朝时的理学家也是如此。

三藩叛乱时,魏象枢提出“不烦用兵,抚之自定”,主张与吴三桂议和;收复台湾时,李光地提出“隔海难守,指明与红毛为可”,从侧面反对出兵。

但是康熙没有采纳他们这些儒臣意见,他在军事方面更多的是满洲女真的观念,直接出兵平叛,使政权得以巩固。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7)

在认识论上,康熙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康熙曾与讲官叶方霭讨论过知与行的关系,对朱熹的认识论明确表示怀疑。

康熙对朱熹认识论的怀疑,主要表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看法上。“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史上认识论方面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理学家认为,“物”就是先天的“理”的直接体现,“格物”就是通过端正自己的伦理行为,而获得先天存在的“天理”和“良知”。

康熙时期大清的科学还是很发达(清朝康熙喜欢西方科学)(8)

唯物主义思想家颜元却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和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这个物,亲自去做这件事。

康熙通过自己的实践,也逐渐懂得,认识“当于格物致知中,循序渐进,不可蹴等。有一事必有一事之理,有一物必有一物之理,从此去,必有所得”。

他把理学家抽象的“理”,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主张通过事物本身去推得事物的原理,就使自己的思想具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他十分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必要性:“朕平时读书穷理,总是要求得治道,最主要通过实践而不是只靠空言...学问无穷,不在于说什么,只有躬行实践,才最有助于学习。”这说明康熙对理学的看法很客观,只不过把理学当成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而并没有真正被理学所同化。


申明:感谢关注“陈子帅菌”,“陈子帅菌”只是一名文史的业余爱好者,水平有限,能力有限,能受到您的喜爱是我的荣幸,这也是我更进一步的动力。以史为鉴,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累了,闲了,烦了,可以偶尔打开一下“陈子帅菌”的主页,看看文章,吐槽几句,缓解压力,卸去重负,轻装前行。图片源自网络,喜欢请关注“陈子帅菌”。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