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歌剧导演(什么是戏剧制作人)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1563天

你好,我是王可然,一名戏剧制作人。

你可能觉得奇怪,如果非要讨论戏剧,为什么不关注演员、导演、编剧,而要去讨论制作人?戏剧制作人是干什么的?

你有这个疑问,非常正常。有一年,我去给国内一所一流戏剧院校的本科生讲课,他们问我:戏剧制作人是干什么的?跟导演有什么区别?是出钱的投资人吗?是订盒饭的“剧务”吗?——这些问题,别说在校学生,就是很多干了多年的戏剧从业者,也未必能一一说清。

通过央华戏剧十几年的探索和耕耘,今天,我就给你带来一个我自己的总结:戏剧制作人,是观众的窥探者,是戏剧游戏的制造商;我们要研究用专业的技术手段,把观众带到游戏中来,我们要负责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建立通道、通路 ——这就是戏剧制作人的本质。

什么是歌剧导演(什么是戏剧制作人)(1)

不是“制片主任”,而是总设计师

我经常面临这样一种误解:戏剧制作人就是“制片主任”,要负责“找钱、攒人、平事儿”;我们既是财务、商务、剧务,又是销售、宣传、票务,还可以是经纪人、保姆和后勤。总之,操心剧组的一切琐事、行政事务,似乎唯独不用操心戏剧艺术本身——对了,甚至有些戏剧专业院校的教材,也是这么写的。

真是这样吗?恰恰相反。

在我的工作和经验里,戏剧制作人最核心的能力和职责,是用我们的判断、思考、和执行力、组织力,去选剧本、找导演、挑演员、搭建一支剧组、把人们凝聚成一个团队,来共同成就一个能够影响观众的作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内容的安全,以及实现安全的生产,和生产的品质,最终让作品走进剧场,触达和影响到观众。

可以说,戏剧制作人得左手捏着“安全红线”、右手紧紧拉着“品质金线”,一部戏能不能问世,它最终的完成度有多高、 能不能给观众交上一份 漂亮的答卷,关键就在于戏剧制作人是否把控住了上述的一切要求。

我举个例子。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央华版《如梦之梦》,知道它是一部十年长演不衰的现象级作品,也听说过它有一票难求的现象。其实这个剧本早在20年多前就写出来了,只是它的制作成本非常高,在10年前的中国戏剧市场上,当我和央华决定制作和实施它的时候,很多人说,那一定是你疯了。

但是我看完剧本之后,我发现《如梦之梦》传达的东西,就是当时的中国戏剧观众需要的情感内核,于是我卖掉了自己的一些房子,下决心把这部戏开发出来,当时我的好朋友、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就说:你这是不是在做一场豪赌呢。

这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如梦之梦》长达8小时,31个演员总共要塑造100多个角色,这意味着一系列庞大的工程:

它的舞台组合,如果你去过现场会发现,它可能是六到八部甚至10部戏的舞台体量,;

演员们,不管是大明星,还是普通演员,我得一个一个去面谈、用心去谈,在各种判断之后,拍板或者是远离;

重要的技术创作者,例如我们的美术指导、技术设计师、服装设计师,比如说叶锦添老师,我必须一个一个去仔细沟通、去邀请;

整支剧组建立之后,我们要引领、把控戏剧项目,既支撑导演,又调动导演、 演员、技术团队、运营团队等各环节人员的紧密合作,包括演员档期在工作中的安排?排练的时间和内容怎么分配?

包括预算如何做细节控制和整体把握,包括各种巡演城市的对接……像这样的问题,我和我的团队每天要解决上百个。

还有,我必须能懂得导演在做什么,也要懂得导演在哪些地方可能会需要我的帮助,必要的时候,我既得当导演的镜子,也要当演员的镜子,要从大局出发来认识、判断问题,还要做到能跟导演、演员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以及在性格的层面,进行有效沟通。

此外,还有资金如果出问题,演员如果有情绪,剧组如果出了安全事故,宣传口径如果出了风波.....这些瞬息万变的情况,无论在观众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有可能掉链子,那么,这么多问题涌到面前,谁来最终负责,谁来用行动为负责做努力,才能够做到最终拍板。

在央华的项目里,这个负责的人,就是制作人——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制作人和制作团队的事,我们必须提供戏剧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戏剧的创作过程面对的永远是“未知”和“不确定”,制作人还要在团队中凝聚共识,帮助整个团队制定规则,带领团队面向未知的领域——所以,如果还把戏剧制作人等同于“制片主任”,无疑是在给整个戏剧行业“降维”。往大了还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戏剧行业能否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判断力、手艺高超的戏剧制作人。

什么是歌剧导演(什么是戏剧制作人)(2)

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建立通道

我一直认为,做戏剧,其实是一门技术工作和手艺活计。

再艰涩的主题,都要用愉悦的、美好的手段把它呈现出来,让观众从坐下来的第一秒钟,到最后一秒钟,都不想要离开,就像进入梦境。你得让观众愿意欣赏、接受,为了你的这份手艺而买单,别的都藏在后面。

这门手艺活,当然需要汇集不同分工的戏剧工作者,凝结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把心中的情感化为支撑舞台的力量,去打动观众。

那么,在这股集体智慧当中,我们戏剧制作人的手艺体现在哪里?

一句话: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建立通道。

编剧的工作是写好剧本,导演的工作是把戏导好,演员的工作是演好角色,所有人的工作,都相当于提供生产要素、生产流程,而制作人的工作,就不仅仅要把这些要素和流程统领起来,还要把握住艺术的统一品质,同时又要考虑到这些品质和高度与观众的结合度,而这些结合度实际上就是商业平衡的实现方向,这里面,充满着选择和判断,也充满了我们自己的行动和组织。

比如,我去欧洲看戏剧节,发现优秀的戏剧导演特别多,但是怎么挑选最合适的、能够适合我们创作要求的那位?

具体来说,我就得判断导演的动机,看导演到底是冲着戏来,还是冲着钱来,如果对创作问题不怎么关心,只是为了签完合同,用完任务的心态来导戏,那这部戏失败的概率就会很大。

再比如挑选演员,在央华创作的连台戏剧《雷雨》《雷雨·后》里,我邀请了何赛飞老师来担任主演,按一般人的理解,何赛飞老师应该演太太“繁漪”,但我却建议让她饰演“鲁侍萍”,因为我分析,鲁侍萍是一个让周朴园在心里怀念了一辈子的女人,她一定是充满了独有的女性魅力,而不是简单的苦大仇深的老妈子,而且,《雷雨》的剧本里明确地暗示了,鲁侍萍应该是一位江浙一带的人——因此,让何赛飞来饰演“鲁侍萍”,不仅会非常动人,而且会更加准确。

还有,在制作人眼里,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摆到面前,我都会想,如果Ta跟我眼下的这部戏产生关系,那么,它的关系是什么,它适不适合出现?如果能出现,它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在整体气质上,它是否合理?如果用错了,它会带来什么问题?——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制作人在戏剧驾驭上的大局观。

比如在2013年《如梦之梦》首演前的创作中,其中有一场戏在天仙阁,当时著名演员金世杰也出现在这场戏中。在创作的中期,来了一个茶叶的赞助商,说你只要让我把茶叶放在这个桌子上就行了,我给你30万。

当时为了做《如梦之梦》,我们的经费极其紧张,听说有赞助,我本来是开心的,可是在签约当天,我一看,是普洱茶,这就不能用了——上个世纪20年代,普洱茶还是云南本土的人士喝的东西,当时并不能进入当时上海最高档的社交环境。当时三教九流的顶层人物,喝的应该是龙井,或者是猴魁,——这30万当时有输血的功能,但我们依然不能要,放上去,它就是对艺术的“真”的背离,我不能接受,所有的演员也不能接受。

央华的作品,从《陪我看电视》《如梦之梦》《北京人》《冬之旅》,到《犹太城》《雷雨》《雷雨后》《新原野》等等,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出来的,这是央华十几年来做内容永远不败的准则。

这并不是我骄情,或者坚持我个人的某种志向,而是说,这就是“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建立通道”的根本原则和需求——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信任导演、演员,与舞台产生共鸣和共情。

从这些例子也能看出来,如果你问我,一个戏剧制作人的职业要求是什么?我会说,你必须具备足够的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足够的商业嗅觉和商业道德,以及商业道德和戏剧的关系,你的能力天平两端,一端放着艺术,另一端放着商业,不能失衡。

同时,身为制作人,就是在不断用自己的思考、判断、品位,来推动、建立文本与演员的关系、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与剧场的关系,打开心灵的互动和交流。

毕竟,戏剧最后一个句号,是划在观众的掌声上。观众不认可,我们的工作就没完成。

有人说,我在中国市场上重新定义了“戏剧制作人”这个职业,这个我完完全全担当不起。但是,如果这个行业正视戏剧制作人的角色、作用,我相信,这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于什么是戏剧制作人的一些心得,不管你是不是戏剧从业者,我都希望这本书《一切为戏剧》,能为你带来一点点不同的人生感悟。

我也相信,就像得到开创了知识服务平台一样,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在涌现出像戏剧制作人这样的新工种,希望我们身上的这些经验、心得,对你所在的行业能带来一点启发。

谢谢各位。

资料来源:得到APP电子书《一切为戏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