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1)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2)

周巍峙同志在座谈会上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3)

著名雕塑家、东台人吴为山(右一)向周巍峙赠送雕塑照片。

周巍峙,1916年出生于江苏东台一个贫民家庭,原名周良骥。1934年至1937年,周巍峙先生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工人、学生及店员中开展革命工作,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等多首抗日歌曲,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1950年,周巍峙先生创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歌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后来文化部将这首歌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此外,周巍峙先生还参与组织创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经典作品,伴随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不幸的是,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周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家乡人民非常怀念周巍峙先生。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4)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5)

此次捐赠的五卷《周巍峙文集》是周巍峙先生积70余年心血的传世之作。从中可感受到周巍峙先生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的慷慨激昂;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的回肠荡气;作为一名文艺工作领导者的高瞻远瞩;以及作为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对生活的淡定从容。这套文集是周老辛勤耕耘的结晶和集大成。《文集》收入了周巍峙从1932年到2006年撰写的、囊括诗歌、散文、杂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等各种文体的300余篇文章,全书共5卷,约160余万字。无论是新中国文艺研究,还是新中国文艺文献,《文集》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工具书之一。该文集是东台市档案馆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本土作者优秀出版物活动中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丰富了该馆馆藏。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6)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7)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8)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9)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10)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救国会领导商定,以救国会名义成立全民通讯社,周巍峙与另一同志负责筹备并主持日常工作,受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领导。11月,他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任办事处秘书、八路军学兵队音乐教官等职。1938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参加了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同年11月,他奉党中央命令,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北岳区党委文委委员,北岳区文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在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他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进行演出、展览、宣讲。1939年冬,他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1942年,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先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文委委员兼秘书,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文联常委,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兼秘书,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后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

建国后,周巍峙同志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主任兼戏剧音乐处处长,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办公厅代主任,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委,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这期间,他积极投身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无端的冲击和审查,直至1975年6月才有了一个正确结论。粉碎“四人帮”后,他作为中组部的联络员派往文化部,参与清查工作,担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参加整理江青在文艺界罪行材料,为众多被迫害的文艺界人士平反昭雪,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顾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

1996年以来,周巍峙同志连续担任第六、第七届中国文联主席。十年来,他不顾耄耋高龄,以中国文联工作和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带领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各类学术研究,热心支持“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积极参与“晚霞工程”、“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和“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活动,努力推动文艺队伍的建设,使文联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周巍峙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写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创作或参与创作了《两年间》、《相信谁》、《八路军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剧。特别是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更是抗美援朝时代的最强音,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周总理逝世周年之际,他满怀深情,为歌词《十里长街送总理》谱曲,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他的传世之作《守土抗战歌》(原名《上起刺刀来》),歌剧《不死的老人》(与劫夫、陈地合作)等,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卓越的音乐建树,2001年他被授予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学者、编辑家。早在1936年7月,就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影响很大。因国民党及租界当局查禁,后用何立山主编名义,改名《民族呼声集》再次出版,当时在全国共发行45000册,对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产生了积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他和中国著名文艺家一起倡导与主持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在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机构保障、经费落实等方面亲历亲为二十余载,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工作、人才、资料基础。这项由政府及学术界主持,全面系统、自上而下进行普查、收集、整理、编选、出版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系统工程,中外古今从来没有做过,被誉为是建设中国民族文化长城的伟大创举。他主持编辑的《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夏衍全集》等优秀作品,都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艺术教育家。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就首次在敌后创办了乡村艺术干部学校(简称“乡艺训练班”),并亲自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授课。重返延安后,他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大文工团团长,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主任等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兼任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周巍峙同志既是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又是眼光独具的文艺评论家。他长期担任文艺领域的领导职务,有着开阔高远的政治文化眼光,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潜心钻研文艺理论,创作实践经验丰富,艺术见解独具特色。他在各个时期的文字论述,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对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和文艺事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他主持和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成为20世纪中华文化艺术的经典。在文化部退居二线后,他还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国文化系统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全国全面系统地开展革命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填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史料的某些空白。周巍峙同志非常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年前就主持建立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大力发掘昆剧传统剧目、培养昆剧表演新秀、开展昆剧艺术研究等,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周巍峙同志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多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爱戴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衷心拥护。他多次获得党和人民的褒奖,先后当选为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煌煌五大卷的文集,收录了周巍峙同志从1932年至2006年间精选的303篇文章,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他对许多重要问题的深入论述和富有创见的思考,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巍峙同志以文艺为武器,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把全部精力与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11)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12)

周建人与周作人的恩怨(周巍峙后人向家乡东台赠送年方九十)(13)

给集成记谱学会议的信

这是一次集成编辑工作的重要会议,我本想参加的。因为与浙江一个外事会议的时间冲突,不能来了。请总编辑部的同志代表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向各地方卷埋头苦干、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问候!向山西省党、政领导,省文化厅,音协分会的同志们表示感谢!预祝这次会议开出成果。

有点想法请传达给同志们,作为参考吧!

一、这次记谱学研讨会,对集成编辑工作来说,是一次负有特殊任务和使命的会议。准确、科学的记谱和规范化的谱面要求是保证我们的民族音乐集成编辑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多音乐品种的大国,总编辑部要特别尊重各民族、各地方同志们的意见,让大家把在记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让各地取得的记谱经验很好地进行交流,充分地进行研究商讨。请到会的学者、专家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解决好民族民间音乐记谱的科学化问题,提高我们目前的记谱质量,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集成编辑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由于民族音乐的品种很多、方言复杂,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各种唱(奏)法很丰富,因此,各地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记谱难点,同志们要很好地进行研究。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应加以科学地总结,使我们的记谱法不断完善。对某些民族和地区的特殊风格和特殊唱(奏)法的记谱,应该允许在记谱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不要因规范的要求影响记谱法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三、记谱是一门科学。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科学地运用记谱符号,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规律。要记录好民族民间音乐的曲谱,不仅要熟悉记谱的符号,同时,还要尽可能熟悉民族民间音乐本身,充分尊重民族音乐的特征和技法,尊重地方的审美习惯,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各民族各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特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把谱子记好。

最后,祝会议成功,祝同志们身体健康!

《黄河文化论坛》序言

寒声先生等在山西老文艺家协会及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支持下,办了一个综合性学术丛书《黄河文化论坛》。 从一、二辑出版来看,无论丛书内容与出版印刷,均属上乘。我们处在当前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的国际社会环境,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或科技发展,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这种竞争在当代来说,实质上是综合国力发展的竞争。

黄河流域,是我们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最早发展的重要地域之一,远古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就为我们的华夏文明奠基。当前国家正在集中众多学科的专家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盛唐文化交流的开豁和包容量,宋元以后的通俗文化发展,为黄河文化史即华夏文明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时又由于封建统治的桎梏和唯我独尊的正统思想长期为中华科学文化发展造成了重大障碍。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大师研究并著述《中国科学技术史》皇皇巨著,证明了西方过去许多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都来自中国。那么,中国在16、17世纪,甚至18、19世纪,为什么没有兴起“文艺复兴”与“产业革命”?人们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正是这种封建君主统治越到它的晚期越显得保守、反动,因而才形成中国民主思想与科学技术滞后的主要原因,五四运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倡“科学”与“民主”,正是中华民族的觉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邓小平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强调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提出后,二十年来,各门学科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国家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科学技术能力,人口压力,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和当代国际上凭借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猖獗等等实际因素,都为我们走向21世纪提出了挑战。

综合性的学术丛书《黄河文化论坛》的出版,对于提高我们国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民族荣誉感、责任感,振兴民主精神是大有好处的,希望《黄河文化论坛》办得更好。 (1999年)

喜登南海巨舰述怀

巍峨艨艟舰,

几度飞重洋。

但为兴国业,

青春献海疆。

辛劳“生命线”,

物富情更长。

载来万金书,

战士暖心房。

今迎陆上客,

殷殷甚周详。

同舟正半月,

人人呼老乡。

难忘元宵夜,

皓月照沧茫。

乐哉新相知,

舞酣歌声昂。

幸会终有别,

无言诉离肠。

他日再相逢,

老酒三杯香。

(作于1990年2月13日从南沙东门礁返航615轮途中)

欣赏字帖是美的享受

接到座谈会的请柬,我很感意外,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还是应邀参加了。来后听到不少高论,很感兴趣。“文革”后发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三个方面发展很突出:一是摄影,二是集邮,三就是书法。“文革”以前书法范围比较小:“文革”以后,书法发展很快、很普遍,出人意料,这是可喜的现象。书法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好处。钻研书法与诗词、美术和历史知识很难分。写字要选择内容,要讲求美,它是促进人们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的一个方面。即使对一些艺术家来说,研究书法,坚持练字,对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情趣也很有益处,不少名演员都是擅长书法的。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普及工作要大大加强。希望书协在群众中特别在青少年中普及书法知识。

我少年时学过书法,仅几个月。13岁时为了生活,一位亲戚让我练字,先要求快,一天一万字,然后求工整美观。我那时小字学“赵”、大字学“柳”。14岁参加“申报馆”当练习生,工作太忙,就没能很好坚持练下去。

现在许多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当地请人题词留念的很多,有的还刻在石碑上面,称为“国宝”。有的名人题词字好,内容切题,为自然景观增添风采,可以留之久远,有人写字太糟,内容平庸,也勒刻在石碑上,实在大煞风景。为此,我前几年就向一些省市领导作过建议,希望勒刻上石,必须慎重选择,不能因你名人就一定刻石,有的挂在室内,作为纪念,也就行了。

请人题词留字,本是雅事;朋友相交,熟人相求,作为纪念要求留字,更属人之常情。但现在有些地方,不看对象,不顾本人意愿,要索过多,强人所难,形成一种风气,就不免使人有“行路难”的感觉了,特别是些素未谋面的人,也列单相索,那真是大苦事了。

我虽然没有坚持临帖练字,但暇来欣赏字帖,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看到古代那些名家写的绝妙好字,不由得心中会叫起好来。我愿今后在这上面多下些功夫,以求得自己书法上有一点长进。(1994年在京部分艺术家书法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