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1)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2)

【图说:沦陷的城市】

如果说退耕还河还算可行,今天的很多地方,却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杭州的萧山,脚下的很多土地都非原生,是钱塘江泥沙在出海口淤积而成。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代人肩挑手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最终围垦而来。到1995年,萧山围垦土地50多万亩。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3)

【图说:萧山围垦。旁边的标语写着“向潮水夺地”】

这被视为了中国造地史上的奇迹。也正是在这些土地上,生长出了一座新城。这让杭州的东扩战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得以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今天的钱塘江两岸,高楼林立,各大金融、电信机构扎堆岸边,连国际博览中心、日后亚运会的主会场都落脚于此。与此同时,靠近钱塘江的房子,大多卖出了天价。

大家充分享受着这些土地带来的溢价,为它鼓与呼,但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其实早已在暗中为你标好了价格。

在知乎上,就有这样的提问:钱塘江江道缩窄如何稳定入海江道?有人给出这样的回应:他爷爷曾告诉他,以前在钱塘江东岸是望不见西岸的,现在呐,对面有几幢楼亮着都看得清。

随着钱塘江两岸不停地蚕食江面,近年的杭州,越发地变得燥热无比。中国最早的火炉是武汉、南昌、南京和重庆。但是随着钱塘江两岸湿地越来越少,甚至被干硬化,没有宽敞的生态空间,再加上无数的大楼,挡住了夏天东南季风的北上——本来是杭州最重要的天然风道,钱塘江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4)

【图说:连天空都被遮挡了的钱塘江沿岸】

这让杭州主城区的热岛效应变得更加的明显。你很难想象,杭州居然能取代武汉,在这几年坐稳了新四大火炉的地位。

更让杭州人吓了一吓的是,新安江水库的9孔近日全开泄洪。除了每天从四桥通勤的市民,要感受着江水快速上涨带来的心理压力,杭州的九溪社区更是出现了江水倒灌的现象。

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所以,我还搞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的生活圈离江河越来越近,为什么大家越来越追捧“江景房”?我觉得这一切都像是阴谋诡计。越靠近江,湿气重不说,还有跟水鸟,以及各种湿地生物抢地盘的意味。

你天天幻想着江阔凭鱼跃,可真正的鱼又被你挤到哪里去了。

在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的索取中,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很多的大江大河,变得面目全非,而城市中的流水,也被去头掐腰,甚至全部埋没。

就像杭州的打索桥、密渡桥有桥名,但我早已找不到桥的存在。

朋友老于也在合肥做了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寻找二里河。他是从一位老同事那里听说,在桐城路菜市场,一条叫香港街的地方,下面有条河,就叫二里河。因为城市发展,人为的给这条河加了盖子,做成地下排水系统。他不止一次的寻找这条河的痕迹,无果。只听说省体育馆那边还能看到一段。

这不免有些悖论,我们身边的流水,被急速消灭,然后我们又去攻占大江大河。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面对洪水,只能感叹是自找。

灾难是灾难的制造者,也是暴露者。一个灾难的背后,埋藏着无数的伏笔。

回到朋友沈富国的质疑,那么,又有哪个专家能站出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为什么我们年年讲,月月谈,洪灾从千年一遇,到百年一遇,再到十年一遇?我们的洪水到底是怎么治理的?

我知道,自1998年之后,我们斥巨资集中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更是达到2万多亿元(《【2016洪水观察系列之一】治水:从严防死守到综合管理》,《第一财经》),但这些钱都是怎么花的?

相比而言,近些年的高铁投资虽然远超此数,截至到2014年底,铁道总公司负债总额就高达3.675万亿,但是它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却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砸在水利上的钱,却没有看出几个水花,看到的却是今天滚滚的浪头?

报道中说,1998年是中国防洪思想变革的分际线。以前限于条件,防洪基本围绕“严防死守”四个字开展,但是之后的治水思路逐渐由“控制洪水”变为“洪水管理”,还具体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的32字政策措施。这是可喜的变化。

对此,我们基层真的做到了吗?不要说无数的“海景房”、“江景房”、“水景房”,就连淮河的源头——秦岭,也出现过无数违建。英明的是,中央对此大力整治,还秦岭以“青白”。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5)

【图说:秦岭违建】

还有其它地方呢?我的朋友也是福州严复博物馆馆长郑志宇兄,这几天就去周边县城度假,发现山里开发了无数的民宿、别墅,山体破坏严重。和杭州一样,福州也是新晋四大火炉之一。而他在日本便发现,它们就不会在山里大建房屋。我们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那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但上游做好了,还有下游呢?很多大江大河都是跨省域、跨地方,如果我们以邻为壑,所有的努力都是前功尽弃。像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便为各自的需求而干仗,相反,流经18国的多瑙河,却早早地建立了以水环境保护为主的跨国流域管理以及水污染治理与防洪管理的可持续流域管理,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们不仅要协同各个省市,做好平日里的常规管理,更要做好这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此前爆发的疫情,凸显了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也提示了我们,在这种横扫一切的灾难面前,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不过,管理不仅是面向那些大江大河,而且还有更多的溪流、池塘,以及干渠。这些看上去是细枝末节,但像人体里的毛细血管,同样重要。

我们又重视了吗?

今天,我们如果有机会回到乡村,会发现很多地方池塘荒芜,臭水却遍地流。

当毛细血管被堵塞,带来的后果就是,一旦发大水,大河涨满,就无处可泄,只能破堤而出。

我们的城市也同样如此,以前我们还提“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现在没人提了,即使提起,也被人当成笑话。

看中安在线在2017年报道,《合肥将投84.6亿治内涝,2019年基本消除城市隐患》,副标题则是“哪怕雨一直下,今后也不怕”,结果呢?今天被淹得楼梯都下不去的合肥人民,肯定觉得被打脸。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6)

【图说:言犹在耳】

还有就是,我们对民众又做好了灾难宣传了吗?生活在灾难之中的日本人,对灾难有着一种天然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承平日久的我们,会不会面对灾难,便惊慌失措?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流量时代,让数据定制成为了主流,你爱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那些不在你平日视野之内的东西常常被屏蔽,被筛选,往往会导致现实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而你却在自己的世界里风和日丽。

不管怎么样,灾难既是灾难,也是教训。我们需要在教训中警醒,并提高。

写到这里,看到朋友圈中有人发的两张照片,一个是1998年所拍,一个则是2020年所拍,但拍的是同一个地方。从武汉的朋友求证得知,是汉江与长江交汇的南岸嘴。98年的南岸嘴,上面一溜白墙红瓦的洋房(?),但被水淹得像是生长在水里的浮萍,而到了2020年,则是一片郁郁葱葱,即使大水围困,也不再有人心慌。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7)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8)

【图说:鲜明的对比】

这便是我们对大自然力量的尊重,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最后,再次向冲在抗险救灾一线的干群以及人民子弟兵致敬!

我们希望岁月静好,但不能老是让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

一场大雨直袭杭州(天问成火炉的杭州)(9)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