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如何鉴定分辨(古玉的鉴赏及鉴定要领)

古玉

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

简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大的《古玉图考》等都是古玉收藏与研究的论著。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块奠基石的高古玉,有着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无故

古玉如何鉴定分辨(古玉的鉴赏及鉴定要领)(1)

汉 螭龙纹玉璧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譬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古玉如何鉴定分辨(古玉的鉴赏及鉴定要领)(2)

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和刚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八怕

怕油

出土古玉怕有异味之油如机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脸上汗油,因为生坑之玉表面还有熟。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脸上汗油,因为汗油会堵塞玉肌,不利于出土古玉吐灰恢复。

怕腥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气、盘烫发热使出土古玉新陈代谢,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会吸收,这样会影响玉的气味。

怕污

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污泥浊水”,靠人盘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污泥浊水会延长盘玉,使玉恢复脱胎的时间,出土古玉中的污泥浊水已演变为微量元素不但不会给人带来不利反而会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

怕冷水

出土古玉靠人气汗水、靠盘玩摩擦发烫生热吐灰,如遇冷水玉肌会紧闭 ,会影响吐灰,会影响出土古玉恢复变熟复原脱胎。

怕冰

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伤,冰会使出土古玉受伤,使古玉玉质开裂,影响出土古玉的质量。

怕火

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烧玉会变白,这是长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烧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会变白带黑,这会使古玉受伤,又给一块真正的出土古玉带来伪造地火的假成份。

怕坠地

玉坠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时玉质松,坠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难得,难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坠地。

怕化学物

化学元素多种多样,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可使出土古玉产生色沁,而市场上的化学晶会使玉腐烂、变色、变形和发生异味。

鉴定八察

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昆虫虫卵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驱邪矿物残留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缝隙孔洞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术语

开门

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黄玉扑克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截肪”二字民间称作“羊尾巴油”,就是羊脂玉了。很多人对黄玉已不作痴心妄想,于是在羊脂白玉上便以次充好,或求售高价、或炫耀吹嘘,都是掩耳盗铃的行径。

粗大明

许多收藏者认为明代的玉器制作粗糙,故得其名。事实不然,就像“汉八刀”并不代表汉代玉器只用八刀一样,“粗大明”特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相比之下,清代玉器确实细腻精巧,但却没有一位像明朝陆子冈那样名震中外的琢玉大师。没有明代玉雕工艺的奠基,怎能凭空出现清代玉雕的“集古今之大成”?

鸡骨白

古玉在碱性土壤中出土,多有石灰沁,呈矾白色。石灰沁有轻重不同,于是古人按色调将其分为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雪花白等等。古人又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骨白时,便用火烧玉,这在民国时期是很成功的。当代制作鸡骨白就先进多了,可以用电焊、微波沪,所以作伪者往往牟获暴利。至于以后是否会用等离子甚至原子能呢?似乎可以想像的出来。

老玉挂红

这里的“红”其实特指血沁,但古玉有无血沁历来争论颇激。

古玉如何鉴定分辨(古玉的鉴赏及鉴定要领)(3)

古玉子冈牌

依笔者推测,人死入土后血凝肉腐,如何会浸入玉 造成古玉带有红色沁斑的原因很多,例如朱砂(辰砂)沁、铁沁或者仔儿玉固有的红色玉皮子,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藏家一定要细心分辨,切莫被古董商人混淆视听。

满堂富贵

商代的玉器铭文和甲骨文类似,例如“卢方皆入戈五”。汉代玉器铭款主要有刚卯、印玺和刻有制作时间甚至制作者姓名的玉剑璲、玉人等零星器物。明清时才有大量的铭文玉器涌入世俗——从御制诗到吉祥话,婴儿的长命锁上也减地浮雕出“福禄祯祥”的祈语。曾有人拿一件刻有“满堂富贵”的西周玉琮让我看,我说必伪无疑。

传世玉

一般来讲,经过三代 以上遗传的玉器,既可称为传世玉。

出土玉

由地下出土的玉器,包括古墓葬、古遗址、领海内出土的玉器等均可称为出土玉。

做旧

通常用在仿古玉器上,目的是使玉器表面呈现旧的表象,使其表面更象,更接近所仿的那个时代。作旧手法有多种多样,大致有化学药剂浸蚀法、火烧、水煮加热法、深埋地下土浸法等等。

土咬黄土

用猪血和黄土成泥盛于大缸中,然后将玉器埋于其内,日久则玉上既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造黄土锈

将玉器满涂以胶水,然后埋入黄土泥中,其埋藏的时间越久则所生的黄土锈也越相似。

造血沁

玉器表面红色斑痕,术语称 斑,俗语称血沁或尸沁,造血沁是伪造旧玉的常用办法,手法多样。主要有:第一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上烧成赤色,趁热放入活猫犬腹中,埋于地下,一年后掘出。第二种,将玉石按旧式仿造成功后,置于火中烧热,趁热涂抹血竭,多次反复直至血沁入为止。第三种,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与玉器同置罐中,注入煮沸,连续数日,颜色可沁入玉石;再用错草抹去玉石表面浮光,然后上川白蜡,每日在手中把玩,既可与旧玉仿佛。第四种,备血竭,密陀僧各一两,加齿砂数分研为细末,同置于罐内,注满脂油;另将玉器放在杏干水内煮沸数小时,趁热放入油罐,微火煮数十日,待颜色沁入玉石,取出依次上错草,川白蜡。

羊玉

指利用动物活体制造血沁的玉器。将仿旧式形制的新玉缝入健硕活羊腿中,待一二年后取出,既有血色沁入玉石,故称。

狗玉

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中,缝合,埋到大道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有土花血班。但与真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与雕琢的痕迹。

陆子刚太仓州人(今江苏太仓县),是明代最负盛名的苏州琢玉名手。陆子刚制玉技艺之绝,据文献《太仓州志》有如下记载:“凡玉器类、沙碾。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今所遗玉 簪,价一枝值五十六金。子刚死,技亦不传”。它所制作的玉器质量精,价值高,所以当时和后代仿制很多,流传下来也极为多见,仅题款就有:“子刚”、“子岗”、“子网”真假混杂,谁真谁假极难鉴别。陆子刚的代表作品有:白玉印池,玉簪,合卺杯等。

锈斑沁(叩锈)

将玉器用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腊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后取出。经过埋藏,玉的表面会被铁屑锈所蚀,出现了桔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锈”。

盘玉

古玉如何鉴定分辨(古玉的鉴赏及鉴定要领)(4)

汉代玉剑饰鉴赏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我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 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 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 土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 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 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之色,必须讲究、盘功。古人还有一种盘玉方法:即用一布袋里面装上适量麦麸,然后把玉装入盘玩,这样可以保护古玉免受外伤磕碰,另外可以把古玉表面的污物吸收,麦麸的养份也可使古玉尽快恢复原始面貌,是一种不错的盘法。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 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 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 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 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 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 之外,我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 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 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 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 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揭秘陷阱

玉器是一种受资源影响极大的奢侈品。古玉的作伪不消说,就是新玉,也因为资源有限,作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整个玉器市场完全可以用光怪陆离来形容。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对玉器的投资已经到了非常理性的时期,要想通过玉器收藏一夜暴富或拣了“天漏”,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了,而在涉足玉器收藏的时候,因为作伪猖獗,尤应谨慎,应当避免急于求成和贪图暴利空间而受骗上当。

古玉的作伪近千年以来概未中辍,《西湖老人繁胜录》、《天工开物》、《古玉辨》和《古玩指南》等古籍中就对此广有载录。而时至今日,作伪的手段和水平达到空前。御府工坊的付雪飞大师提醒大家,古玉市场“地雷”很多,没有一定的鉴定知识,很容易打眼上当,而新玉无论从观赏性还是投资价值都不输古玉,刚刚接触玉的朋友不如从小型的新玉玉件开始。

1、高档玉料仿古诱惑大。按照图谱,以高档和田玉甚至子料仿古,连刀法都一一模仿,我们一般称之为“高仿”。大规模地进行玉器“高仿”,好象是近十来年的事。由于高档玉料密度紧、油性好,经过人工刻意盘玩,容易出现包浆。如果再精心做过沁色,那是很可能叫行家走眼的。苏州、徐州、蚌埠和湖州的高仿就很出名。

2、臆造品令人瞠目结舌。所谓臆造就是凭空捏造,作伪者或是按照青铜器的造型制作玉器,或者根本就是把各种不相干的器型拼凑为一体,这样的完全没有在玉器中出现过的怪胎,就是臆造品了。虽说臆造品经常是漏洞百出,可是别有用心者巧舌如簧,文饰之技能足以移情。笔者曾在一个玉器论坛看到一套雕工繁复的“玉牌”,有八九块的样子,竟然还有人“研究”出其中深含《周易》的玄机!这套东西分明是蹩脚俄料作品,刻工也是典型的河南工。

3、劣质仿品充斥市场。全国各地文物市场地摊充斥了各种劣质低级仿品,如仿良渚玉琮玉璧、龙山玉龙、商代玉燕、春秋玉珏、汉代剑饰玉璧之类,这类低级仿品虽然价钱贱,一般只卖几十元到百把元,但面广量大,容易误导爱好者。

古玉的造假方式是密而不宣的,以下在古玉鉴赏的书籍中整理的13中古玉造假的手法,可供参考。

古玉长埋玉土中易被有色矿物沁入,被称为血沁玉,仿制血沁玉,可将玉置于于猪血黄土和成的泥之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土咬血沁的样子。

出土的古玉大都有土锈,要仿造土锈,可将抹上胶水的玉器买入黄土泥,随着时间变长,会越来越像黄土锈。

使旧似新、混新为旧之法:玉有看起来象新玉,因为作伪者无法使新玉变似旧玉,所以将旧玉烫上蜡,使其看起来似新玉,以便混凝土新为旧。

有两种方法可造出古玉上的黑斑,其一为将用水煮热的玉架在铁篦上,一边烧一边摸蜡油。其二为,以古法作玉,后将玉以泡湿的旧棉花包裹,以火慢烤,棉花水干之后再用水,至黑色入骨。

玉埋入土中会受到克制、黑滞干枯,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银沁。

老提油,这种方法颇为古老,据传是从宋朝留传下来的,但是仿古玉的人用一种红光草捣碎成汁加上硵砂,腌制在新玉的纹理之间,用竹枝火烤,这种方法制作的血沁玉,往往能够迷惑专家之眼。

提油,以硵上色,使眼色深入玉肌理之中,眼色肖似,以这种方式作古,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颜色较为鲜艳,但是在阴天的时候颜色会显得有些浑浊。

叩锈,这种方式源自于乾隆时期,是将铁屑拌玉器坯料,以醋淬火,置于潮湿的地下,几天之后,拿出来埋到交通要道的地下一段时间,新玉就会出现橘皮纹、有土斑和血沁之痕。

煨头,将新玉以火烤制灰白,以这种仿式做出的鸡骨白,上面必有火烧后的裂纹。

将色泽好的玉置入火羊腿中,数年之后玉器上会出现血纹理,不仔细看已被蒙眼,但是细心会发现,其不若古玉的温静,这种方式作古的玉被称为“羊玉”。

还有一种以动物制古玉的方法,是将狗杀死,将玉置于狗腹,埋到路下,过几年后拿出来,就会形成花斑纹,,但是这种玉看起来,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被称为“狗玉”。

以乌梅制玉,被称为“梅玉”,这时要选择质地疏松的玉,以浓乌梅水煮,会呈现水冲后的颜色,后以硵上色,可以充做“水坑玉”。

风玉,将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过的玉取出,搁置在风雪之中,使其玉纹产生裂纹,若玉质紧密裂纹则会很小,可形成类似古玉的牛毛纹,但是真正古玉的牛毛纹是粗细不匀的。[2]

其他:日前,中国民间最大的古玉专题艺术馆———上古文化艺术馆在厦门正式开馆。馆内收藏两千余件古玉,包括了齐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类型的玉石器,其中尤以三星堆玉器为最。

饰纹鉴别

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 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 、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 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18、明代出现山水人物纹,谐音隐喻纹。

文章来源:古董鉴定拍卖网_字画古玩拍卖鉴定网_玉器瓷器拍卖鉴定_深圳中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涉足古董艺术品文化交流、个人收藏、专业推广、运营管理、展览拍卖等多元化服务的大型艺术品交易平台,从事古董鉴定拍卖,古董瓷器拍卖,书画玉器鉴定拍卖等服务项目(www.ztyspm.com)引用百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