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巴铁和阿三(阿三对阵我们巴铁)

自1947年分治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其中前两次战争的起因是争夺克什米尔的主权归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如何区分巴铁和阿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区分巴铁和阿三(阿三对阵我们巴铁)

如何区分巴铁和阿三

自1947年分治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其中前两次战争的起因是争夺克什米尔的主权归属。

克什米尔,又名查谟和克什米尔,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地处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居民约500万,其中约80%是穆斯林,20%信奉印度教。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国殖民者鉴于克什米尔战略地位重要,力图利用克什米尔建立军事基地,因而在克什米尔制造纠纷,从中渔利。而印、巴两国则围绕克什米尔的主权归属问题互不相让。

1947年出台的有关印巴分治原则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域应划归巴基斯坦,但“蒙巴顿方案”,同时又规定,克什米尔可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中立。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居民大多数是穆斯林,因而主张克什米尔归属应按投票原则,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决。但是,印度利用它在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了一个有利于印度的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

1947年10月,印巴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归属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是为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8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通过决议,提出要按“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解决归属问题”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对联合国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

1949年初,双方根据联合国决议实现了停火。同年7月,双方在联合国斡旋下划定了停火线,巴基斯坦控制区约占克什米尔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弱、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印度约占克什米尔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印巴双方在各自控制区内分别成立了政府。1953年,印巴两国总理会谈达成协议,双方在联合公报中表示:克什米尔争端“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从1953年以后,巴基斯坦一直坚持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因为克什米尔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投票对巴有利。但印度政府对信奉印度教的克什米尔王公和上层有影响,并宣布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拒绝举行公民投票。

1965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再起纠纷,形势骤然紧张,不久就演变为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9月6日,印度军队挟其优势,越过印巴边境线,向巴基斯坦领土拉合尔和锡亚耳科特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7日至9日,又先后进犯东巴的卡里干则和西巴的海德拉巴地区。巴军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反击,但总体上处于守势。9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就印巴问题通过决议,促成了双方宣布停火。

1971年,印巴两国第三次兵戎相见。印巴第三次战争的表面原因是围绕东巴基斯坦问题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其本质是前两次印巴战争的继续。两国互为死敌,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印度利用其实力优势,并利用巴基斯坦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分,相互分离的特点,谋求以武力肢解巴基斯坦,削弱对手。

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巴与西巴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语言、文化及种族有差别,且地理上隔着印度,相距很远,很不利于国家统一。东巴原为印度孟加拉省的一部分,面积比西巴略小,人口较多,讲孟加拉语。巴基斯坦独立后,首都设在西巴,法定语言是乌尔都语,而不用孟加拉语,引起东巴不满。东巴是世界主要黄麻出口国,但东巴黄麻的的收益主要由西巴控制。巴军官和政府成员大多是西巴人。东巴人因此认为自己在巴是二等公民,产生了自治理念,并建立了以东巴自治为宗旨的“人民联盟”。

1970年底,巴基斯坦举行大选,“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占据了国会大多数席位,其领袖拉赫曼因而问鼎巴基斯坦总理职位。拉赫曼强调东巴“自治”,提出在东巴立即取消军管,要求军方移交权力。这不仅是对以叶海亚总统为首的军人集团的挑战,也是对巴基斯坦统一国家地位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叶海亚选择了武力镇压政策,于1971年3月25日一举逮捕了拉赫曼等“人民联盟”领导人,引起东巴局势进一步动荡。同情“人民联盟”的孟加拉人纷纷逃到印巴边境,组成“孟加拉解放军”与政府对抗。人民军的规模迅速发展到五、六万人。巴因此实际上陷人内战状态。

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为印度干涉巴国内事务提供了机会。恰当此时,因巴政府对东巴来取武力镇压政策,有数百万东巴难民流人印度的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和特里普拉等地区,加重了印度的粮荒和经济负担。印决心利用东、西巴对立、巴陷入内乱的战略“机遇”,支持、鼓励东巴脱离西巴独立,肢解巴基斯坦,以削弱老对手,扩大对巴战略优势。为此,印进行了精心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准备。

1971年3月27日、29日、31日和4月3日,印度内阁、议会、国大党在分别开会讨论巴内政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了3项支持东巴独立的决议。印度领导人还在各种场合发表支持东巴“自治”的言论。

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争取政治与外交优势,印以解决“东巴难民问题”为由,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探询各国在东巴问题上的态度。1971年6月,印外交部长先后访问了苏联、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德、法、英、加等西方大国皆未明确表示态度。美国虽表示愿意为东巴难民提供“经济援助”,但希望印巴双方“持克制态度”。惟有苏联明确表示支持印度。

1971年8月8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突然出访印度,与印签署了为期20年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葛罗米柯表示,如印巴发生战争,苏将在军事、外交上向印提供全面支持,并牵制中国的援巴活动。9、10月间,印度总理英·甘地与苏联空军司令库塔霍夫等两国高级领导人相继互访,就印巴“发生战争的情况下”的两国“防务问题”举行磋商。印方称通过会谈,“印度可以期望得到它所要求的那么多的军事援助”。不久,印从苏联获得了250辆坦克、100辆装甲输送车以及一批“萨姆-3”地空导弹等大量新式装备。在得到苏联的有力支持,并确信英、法、美等不会出兵干涉印对巴发动战争后,印加快了发动对巴战争的步伐。

印军对巴战争分别在东巴与西巴两个战区展开,其总战略是东攻西守。为此,印加强了面对东巴的军事实力。在1971年2月巴局势动荡前,印军在与东巴接壤的边境地区仅部署3个旅的地面部队。但从2月开始,印不断向东巴边境增兵,到10月,部署在东巴边境的印军迅速增至7个师。印还向东巴边境增调了12个空军中队、200余架作战飞机,并出动了26艘舰艇以及33架舰载机。印军投入东巴作战的总兵力约达17万人。

与此同时,印军在印与西巴边境地区的兵力从9个师陆续增至13个师,印还在西巴边境部署了20多个空军中队、300余架作战飞机,以及20余艘舰艇。印军投入西巴战场的总兵力达30万人。

在向巴边境调兵遣将,加强临战部署的同时,印军还进行了以入侵巴境为背景的军事演习,并把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印巴边境储备。印还在全国进行了广泛战争动员,包括征召陆、海、空后备役人员加入现役;取消武装人员的一切休假;发布征用民用车辆的法令等。印总理英·甘地强调“同巴发生战争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国防部长拉姆在10月17日也说:“同巴发生的任何战争都将是在它(巴基斯坦)的土地上进行。”战争一触即发。

巴军总兵力30余万人,也分两大战场部署。在东巴战场,巴军共约9万人,包括13个步兵旅和若干炮兵旅以及2个空军中队、共12架作战飞机。巴军在东巴的军队,其人员只及印军的1/2、作战飞机数量甚至不及印军的1/20。在西巴战场,巴军总兵力为25万人,包括12个师、20个空军中队,约200余架作战飞机、20余艘舰艇。巴军在西巴战场的军队总兵力约为印军的4/5、作战飞机约为印军的2/3。

在积极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为应对印度的军事威胁,巴方也在政治、外交方面多方努力。但是,以叶海亚总统为首的巴军人政府在东巴采取的军事镇压措施,加深了巴军与东巴居民的对立。因孟加拉人纷纷背井离乡,东巴工业陷入停顿,经济一片混乱。在此情况下,巴对凭自己力量战胜印军明显信心不足,把希望寄托于大国,指望大国出面干预,制止印发动战争。巴因而利用美苏在南亚次大陆的矛盾,积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寻求美国支持巴对抗印度。11月5日,巴还派出以布托为首的代表团访华,寻求中国支持。此外,巴一反过去拒绝联合国干预印巴问题的政策,要求联合国成立“斡旋委员会”,制止印对巴发动战争,并表示愿意接受伊朗和锡兰为缓和印巴局势而进行调停的建议。但是,巴的政治与外交活动,未能阻止印度的战争步伐。

自1971年4月中旬开始,印军不断入侵巴基斯坦,袭击巴边防哨所,向巴寻衅。印军飞机多次越境侵犯巴领空。6月以后,印巴边境冲突不断加剧。进入11月,两国实际上已进人战争状态。经过这一系列战前“武装热身”活动,印军于1971年11月21日大举入侵东巴,正式发动了第三次对巴战争。当天,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次日,巴驻联合国代表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控告印军对东巴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挑起了战争。印总理英·甘地则声称印军入侵东巴是“自卫”行动。

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纷纷谴责印度侵略巴基斯坦,并对巴表示了同情。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会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对巴受印军进攻表示关切。美国总统致函英·甘地,敦促印巴停火。11月29日,巴政府照会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要求联合国派观察员进驻东巴与印度交界地区。但是,印度方面自恃拥有对巴军事优势,有胜利把握,对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置之不理。11月30日,英·甘地总理提出要巴军队撤出东巴,并说:“印巴已经处于爆发公开的全面战争的边缘。”12月2日,印度政府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12月3日,印度军队在入侵东巴的同时,又在西巴发动了对巴基斯川的牵制性进攻。印巴全面战争爆发,战争并在东、西两大战场同时展开。

在东战场东巴方面,印军按其东攻西守战略,于1971年12月3日,集中优势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驻守东巴的巴军主力作向心突击,力图速战速决,一举拿下东巴。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印还出动海空军,封闭东巴的巴基斯坦守军与外界的海空联系。12月3日夜和4日,印空军对巴军在东巴重镇达卡的空军基地进行了连续8轮猛烈攻击,使巴在东巴的空军基本失去战斗力,掌握了制空权。随后,印空军对东巴主要交通枢纽、动力系统、巴军集结地域和后勤补给中心等进行连续攻击,切断了巴军的战场联系和后勤供应。在此同时,印海军主力倾巢出动,使用舰载机和舰炮猛烈轰击东巴沿海港口和舰船,封闭了巴方在东巴的守军与外界的海上联系。

面对印军优势兵力的大举进攻,巴军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把主力部队以旅为单位,分散布置在边境地区,分别固守10多个孤立地域,结果是处处设防,处处兵力单薄。各处巴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因实力不敌及战略失误,难以抵挡印军的凌厉攻势,陷入被动挨打地位。

12月5日,印军攻占连接达卡和东巴主要城市的战略要冲婆罗门巴里亚。12月6日,印军占领锡尔赫特、库米拉、费尼等地。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承认在东巴建立的“孟加拉国”。此后,印军加快了进攻节奏。12月8日,印东路军进抵梅格拉河东岸;西路军继7日攻占杰索尔城后,也于9日进抵恒河西岸重要渡口高隆多;北路印军则绕过兰格普尔、迪纳杰普尔等城市,迅速南下。至此,东巴主要战略要地皆被印军占领,巴军分别被印军分割、围困在若干孤立据点,失去系统抵抗能力。到12月16日,达卡被攻陷,东巴军队向印军投降。

在西战场,巴军为救援东巴守军,从12月3日起,主动向印军出击。巴空军轰炸了印西部地区和克什米尔印占区的20多个印军机场。印军地面部队则于12月15日突破西巴南部国境,占领了巴境纳亚加尔等城市。此间,两国海、空军也激烈对峙。双方战线犬牙交错,战斗相持不下。12月16日,因印军攻占达卡,印已实现战争目标,印总理英·甘地便宣布西线印军将于·17日22点30分停火。此时,巴因实力不及印度,不可能挽回东巴被肢解的局面。巴总统叶海亚随后也在次日宣布接受印度停火建议,命令巴军停火。

1971年12月20日,布托替代叶海亚,出任巴基斯坦总统兼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他于当晚发表广播讲话,呼吁印度放弃对巴的侵略政策,呼吁印军撤离东巴。他宣称巴将继续战斗,保卫领土完整。尽管如

此,东巴被肢解已是既成事实。

1972年6月28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和巴基斯坦总统布托在印度西姆拉举行会谈,签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协定》规定:双方同意“逐渐恢复两国关系和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结束冲突和对抗;通过谈判或共同商定的其他和平手段解决分歧,保证在乎等互利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尊重彼此的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主权;两国政府将采取一切步骤来防止进行针对对方的敌对宣传;两国军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撤军;遵守1971年12月17日的停火而在克什米尔形成的双方实际控制线。

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巴基斯坦的失败和孟加拉国在东巴土地上诞生而落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