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遗迹发现了吗(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

“十一早寅刻三点半钟,遥见敌之雷艇数艘驶近我船,即行开快炮并洋枪攻击,敌艇却而退回,四点一刻零,又见敌艇数艘乘黑由我船左而来,我一面起锚,一面将所有左边快炮即行开放,并一队洋枪同力施击……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立时水满船侧……”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0日讯 2019年,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一期调查发现长2.86米、重达10吨以上的铁甲,为定远“铁甲舰”身份标志物,基本确定“威海湾一号”沉舰为清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2020年8月10日,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二期调查正式启动,计划提取2019年发现的大型铁甲,将为研究甲午海战史、近代海军史和舰船史等提供重要考古实物资料。与此同时,就在二期调查启动前夕,海军史专家陈悦意外获得了一组民国初年海军部的档案,其中包含了一篇定远舰军官的日记,这份珍贵的史料揭开了“定远”最后的战斗细节之谜。

定远舰遗迹发现了吗(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1)

发现“定远”军官日记

8月10日,威海湾东口附近,一艘水下考古船停在日岛以北的平静海面上,在船的下方,海底泥沙之下3米多深,沉睡着一艘铁甲巨舰的残骸,它就是曾经的亚洲第一巨舰、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

一个多世纪以来,定远舰的存殁情况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2017年,“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启动, 于2019年基本确定“威海湾一号”沉舰为清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并出水157件文物,包括主炮引信、37毫米哈乞开司弹壳、毛瑟枪子弹等。这些文物遭海水浸泡100多年,虽已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出当时战争的惨烈。

洋务运动时期,为加强海防,清政府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了定远舰,这艘钢铁战舰正常排水量达7220吨,装甲厚度为30.5至35.5公分,装备4门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巨炮,防护力、战斗力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舰中弹数高达约159枚,但没有一处击穿其装甲,仍顽强作战,成为海战中的中流砥柱。1895年1月威海保卫战开始,“定远”率领北洋舰队协同刘公岛炮台誓死防御,打退了日军从海上发起的多次进攻,最终日军采用鱼雷艇队乘夜偷袭,“定远”不幸遭受重创。虽然去年出水的沉舰文物为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实物资料,然而,在海军史专家陈悦看来,有关定远舰的文字记录更为珍贵。今年7月,海军史专家陈悦意外获得了一篇定远舰军官的日记,这份史料详细记录了“定远”最后一战的细节。

定远舰遗迹发现了吗(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2)

军官日记揭秘“定远”最后战斗细节

“十一早寅刻三点半钟,遥见敌之雷艇数艘驶近我船,即行开快炮并洋枪攻击,敌艇却而退回,四点一刻零,又见敌艇数艘乘黑由我船左而来,我一面起锚,一面将所有左边快炮即行开放,并一队洋枪同力施击……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立时水满船侧……”

看到这份日记,陈悦十分激动。虽然文字写得简练,看似不动声色,但现在读起来,心中不禁波澜起伏。“他的日记给我的感觉,那不是一次被动地被鱼雷击中。定远舰很早就发现日本鱼雷艇来袭。日方10艘鱼雷艇,攻击我们一艘定远舰,前面九艘都没有成功,只有最后一艘鱼雷艇在逃跑时,从尾部发射了一枚鱼雷击中了定远舰,给予致命一击。”陈悦分析,如果定远舰的御敌工作做得不好,不用等到最后一条日本鱼雷艇上来,可能前面的鱼雷艇就已经得手了。“当时的战斗非常激烈,这艘船是一艘英雄船,它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象征。”

定远舰遗迹发现了吗(我船尾底左忽被其一雷)(3)

甲午海战中方史料不多 日记弥足珍贵

民国初年,海军部为编纂甲申、甲午军史,向全军知情者征集史料。本件资料由福州海军学校向海军部报送,作者是一名威海保卫战时在定远舰上的军官。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作者汇报了北洋舰队在1894年7至11月的作战情况;第二部分为日记形式,记录了定远舰从1895年1月30日至2月9日逐日的作战情况。其中,记录了定远舰被日本鱼雷艇击中的详细经过。

研究甲午战争多年,陈悦说,他依据的多是日方史料。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各种档案文书在战后保存完整,而且战后日本海军军令部还专门成立军史编纂队伍,广泛搜集调阅日本海军一方的甲午战争档案,汇编成书。“当时日本参战的鱼雷艇,每一艘都有详细的战斗报告。”

与日方丰富的史料相比,北洋海军档案文书散失,留存史料不多。另外,由于甲午战败,生还的北洋海军当事人,在战后几乎选择了集体缄默,除了一些被称为洋员的西方人员写有回忆文章、回忆录外,原北洋海军人员几乎都没有就那段悲伤惨痛的历史留下文字叙述。

有关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的大量细节都处于缺失和似是而非的模糊状态。而定远舰在威海卫保卫战中的战斗细节,出自北洋海军一方的报告、回忆性史料,以往主要见英籍洋员泰莱的回忆。然而所述较为片面,缺乏战斗细节。陈悦认为,福州海军学校报送的这份珍贵史料,是迄今所见第一份北洋海军参战军官所作的有关定远舰最后战斗经历的报告,至为珍贵。这篇军官日记和日方史料交叉印证,为客观研究甲午海战提供了有力证据。

闪电新闻记者 唐福晨 吕钊 娄冬梅 刘玉良 翟术亮 威海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