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课后反思完整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课后反思完整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课后反思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课后反思完整版

(第一单元)

1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语文要素】

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

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

4.背诵第1自然段。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

(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

(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

2.汇报交流。

预设: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

②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①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②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③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1. 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难点)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感受)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②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

(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

(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②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③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三、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情景交融

蒙汉情深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重难点)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2.诗人此时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3.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并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变化之快。(重难点)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4.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读诗释义,想象画面。

1.齐读,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天晴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像天空一样澄澈平静。

三、赏析古诗,感受变化之快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感受动静变化。

(1)概括: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①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大,抓“忽”体会风快,抓“水如天”体会湖面的静。

②结合四幅画面感受诗中的动静变化。

(3)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4)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重难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

3.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2.配乐,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天低树 月近人

旅途寂寞孤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白雨

风吹散、水如天

喜爱与留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蛙声

七八个星、两三点雨

陶醉与向往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再对词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理解,再进一步引导背诵与默写。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

2.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

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

(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

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什么。

三、感受奇特的想象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

(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理解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

(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

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

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

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

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

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

[教学板书]

4* 花之歌

“我”是什么

“我”每天都在做什么独特想象力→积极向上

向往光明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