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三元及第(阮元十二月十一日)

阮 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清代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嘉庆、道光间名臣,历任浙江巡抚、兵部侍郎、漕运总督,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兼署都察院御史、太傅卒谥“文达”一代大学者、文学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主编《经籍纂诂》,校刊《十三经注疏》,汇刻《学海堂经解》,著有《畴人传》、《淮海英灵集》、《广陵诗事》、《揅经堂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阮元三元及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阮元三元及第(阮元十二月十一日)

阮元三元及第

阮 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清代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嘉庆、道光间名臣,历任浙江巡抚、兵部侍郎、漕运总督,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兼署都察院御史、太傅。卒谥“文达”。一代大学者、文学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主编《经籍纂诂》,校刊《十三经注疏》,汇刻《学海堂经解》,著有《畴人传》、《淮海英灵集》、《广陵诗事》、《揅经堂集》。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云台山东海营,次日阅兵(三首)其一

清 阮元

云台山下结军辕,弓矢锄犁共一屯。

田已成桑原是海,营惟种柳半成村。

潮头沙影犹清浅,月底峦光更浑沦。

认作家山安稳住,今宵有梦到三元。

【按语】此诗选自《揅经室四集》诗卷九。

【注释】

营惟种柳:汉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后常把军营叫做柳营。

浑沦:浑然一片。

家山:山名与余字合(原诗注)。

三元:峰顶为三元宫。

【赏析】

这组诗是诗人于嘉庆壬申(1812)冬以兵部侍郎、漕运总督身份视察海州南城阅兵时所写,诗中情景交融,不乏婉约、欢愉文情。

诗人的号为芸台,恰与云台山名相合,“认作家山”,巡视至此,在情感上便亲近了几分。故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壮士的豪情转化为浓浓的乡情、家园的温馨了。无哀怨无伤感,字里行间既没有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没有描写沙场的壮烈。但却让人感受到号角、马嘶之声,这种境中取影之写法,让人叫绝。“弓矢锄犁”折射兵营即家、家即兵营的现实状况和将士的拳拳之心。而“沙影、峦光”则把月下的山光水色勾勒了出来,而后的一个“梦”字更是突现了诗人对云台山的赞美之情。

云台山下驻扎着军营,兼行守备与军垦,沧海已成桑田,军营已成半个乡村。月下潮头沙影尚清晰,而山色已浑然一片。认作云台山为家山,相信今夜一定会睡得安稳,梦到云台山上的三元宫。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云台山东海营,次日阅兵(三首)其二

清 阮元

石台高处起朝暾,残雪平分岭脊痕。

阵合呼枪连谷响,射回卷旗带烟翻。

休因鲸戮成京观,遂遣鹰游弛海门。

为语朐东诸部曲,水仙容易有孙恩。

【按语】此诗选自《揅经室四集》诗卷九。

【注释】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成高冢。

鹰游:鹰游山,即现在东西连岛。诗中暗含鹰游山有京观状,但作用不是炫耀战功,而是与当年云台山形成海防备战的犄角。

孙恩:东晋起义军首领,孙恩海上反乱被称为“中原海寇之始”,后人常称海盗为孙恩。

【赏析】

这首七律奇句豪气,风发泉涌。

如果说上一首格调近乎婉约,那么这首就是变换角度,着重描写军中健儿慷慨激昂、报效国家的豪迈之情。“阵合呼枪”、"射回卷旗”生动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颈联则用借代手法隐喻海防战备的战术高超,此诗当与高适的“明月羌笛戌楼间”相媲美。“成京观”、“驰海门”又进一步遥想古今,抒发壮心激烈的情怀,用语可谓大气磅礴,笔势不由令人赞叹。

石台顶上有了朝阳的光辉,残雪成了群峰之间岭脊分开的痕迹。呼枪合阵声响彻山谷,射击结束回来时掀动烟尘翻滚。不要因炫耀武功而堆出敌尸高冢,于是把鹰游山安置在入海口,形成云台山的前哨。要说东海军防的根由,不是水里仙怪,而是那些海盗。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云台山东海营,次日阅兵(三首)其三

清 阮元

决河曾向郁州奔,碧海浑波共吐吞。

东去淮沂频夺路,西来蒙羽尚连根。

谁分贾让三条策,得溯张骞万里源。

若与黄流较原委,此山远欲抵昆仑。

【按语】此诗选自《揅经室四集》诗卷九。

【注释】

东海营:驻于凤凰城即今南城。

决河:黄河决堤。见《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二载。

淮沂:淮河、沂河。

蒙羽:蒙山(今山东蒙阴县境)、羽山(今东海县境)。

贾让:汉哀帝建平年间,因黄河成灾,诏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提出治河上、中、下三策,得名于世。

张骞:汉武帝建元年间为郞,后通西域。

原委:即源委,事物的本末,见《礼记·学记》“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

【赏析】

这首七律,笔墨饱满,情极恢弘,语极豪纵,极具气势和力量。

诗中开篇便点出黄河决堤直奔云台山,把云台山的地理形势、位置渲染出来。颔、颈联诗人以黄河水患成灾,提到贾让三策,表明诗人关切治河大计以及消除水患的责任担当,尾联将云台山与昆仑山以黄河一线相连,巧妙地赞美了云台山。

曾经黄河决堤,大水直冲云台山,海水碧、黄水浑,碧浑相互隐显。历史上黄河经常夺路淮河、沂河,蒙山、羽山都遭遇冲刷,是谁让贾让产生治黄三策?那要追溯到张骞开通西域所带来的启示这一根源。如果要追溯黄河的本和末,那便是昆仑山和云台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