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开仓验鸟(34凤凰诏下虽沾命)

朝廷开仓验鸟(34凤凰诏下虽沾命)(1)

翻开中国文学史,你会很轻易地在晚唐文化中搜索到温庭筠的名字。他虽然不如唐宋八大家那么如雷贯耳,也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那么妇孺皆知,但是,却因领导了晚唐时期的文化潮流,推动了词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爱戴。他把民间词转化成了文人词,使词的内涵上升了一个层次。"词",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得到了五代十国以及宋金时期文人墨客的弘扬和发展。因此温庭筠被喻为花间词的开山鼻祖。

温庭筠,名岐,字飞卿,唐朝晚期著名诗人、词人。生于801年,(唐德宗皇帝贞元十七年),卒于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享年六十六岁。在六十六年的人生中,温庭筠前后淋浴了十任皇恩,搞得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眼花缭乱。一个个皇帝一闪即逝,一个个年号更改不叠,李氏江山分明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温彦博,字大临,隋朝至唐初祁县会善村人,他的兄长叫温大雅,弟弟叫温大有,三兄弟皆以品行、学识、文章闻名乡里,并以"三温"著称。

温彦博于唐武德元年归顺唐朝,一直在朝中为官。武德八年(625),东突厥举兵南下,温彦博被任命为并州道行军长史,与并州道理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张瑾率兵抵抗突厥,因战败,温彦博被俘,做了突厥的阶下囚。贞观元年,唐太宗与颉利在渭水桥下订立互不攻战盟约,温彦博得以重返大唐,并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赞赏。温彦博后来官居宰相,每当唐太宗问及各地风俗民情时,他都能对答如流,深得太宗的信任。

温庭筠出生的时候,温氏家族已经没落,但是温家人的身上依然保留着贵族血统和生活习惯。温庭筠少小即敏悟,对音律有着特殊的爱好。据《旧唐书》本传描述:"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意思是说温庭筠啊,喜欢做一些老百姓认为的凡尘小事,不讲究衣着穿带,行为举止比较随便,用一个成语形容就叫"不掬小节"。凡是有弦的乐器他都能弹出美妙的乐章,凡是有孔的乐器他都能吹出动听的曲子,可以算是一位艺术型人才了。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填词,他能把一首首恻隐清艳的小词填到让街头巷末争相传唱,文人雅士自叹弗如的美妙境界。

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形容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可见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用词新颖之人。他以小赋见长,参加律赋考试时,卷子答得快到了惊人的地步,只一叉手的工夫就能吟成一韵,八叉八韵一蹴而就,被人称为"温八叉"。

凭着八叉八韵的功夫,温庭筠在晚唐脱颖而出。他的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与同一时期的并驾齐驱,时称""。他的词艺术成就更高,位居晚唐诸词人之上,为""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其后的并称""。

早年温庭筠经常出入相国府,他与当朝宰相令狐綯的儿子令狐滈交好,受到了相府很优厚的待遇。令狐宰相是个不学无术又极具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能事之徒,他知道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就暗地里求温庭筠帮他写了一首献给皇帝附庸风雅,得到了宣宗皇帝的高度赞赏。温庭筠的《菩萨蛮》简直填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留传至今的《花间集》里收录了十四首。

温庭筠的小词填得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依旧喜闻乐见。我们所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主题歌就是温庭筠的《菩萨蛮》,这首歌被演绎得缠缠绵绵的,听着就让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忧愁孤独的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们的眼前顿时出现了一位古代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动人情态。温庭筠只用了寥寥几句小词,便通过情态的描述,暗示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心境,手段之高超实令后人望尘莫及。

朝廷开仓验鸟(34凤凰诏下虽沾命)(2)

恃才傲物行路难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一生都在外地漂泊,真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原于朝政的腐败;二是个人的性格使然。

晚唐的国力已经开始由强盛滑向衰退。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随着朝庭的腐败日驱深重,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再大的骆驼也有被一根稻草压死的那一天,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哪任皇帝还有闲情关注一个文人的命运啊,朋党之争已经闹得他焦头烂额了吧。

牛李党争从表面看只不过是朝庭中庶族官僚与官僚之间的斗争,归根结底是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不同而造成的政治斗争。为了维护派系内部的利益,他们甚至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连堂堂的文宗皇帝都感慨:"﹐"。可见朋党之争已经发展到多么可怕的地步了。

温庭筠只是一介书生,即没门第也没实力,按理说不应该陷入任何派系。可是温庭筠又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经常在无意间触及当权者的忌讳,并且时常纵酒放浪,不受羁束,因此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朋党斗争的浊流中。

从门第观念上说,温庭筠的祖上曾经做过唐初宰相,沾了名门望族的边儿,他的思维观念肯定与李德裕一派的氏族观念相接近。从温庭筠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他对李派代表人物李德裕有着较好的印象。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提李卫公诗二首》,曾被世人认为是对李德裕赞赏有嘉的证据之一。李系人数较少,且为人正值,胸怀坦荡者居多,并且他的童年好友李绅也是李党的要员,这就更加密切了他与李党的关系。841年,温庭筠还专程到淮南去看望了李绅,所有这些,不可能不引起牛党人士的不满。

早年的温庭筠跟牛党的令狐綯走得也很近。令狐綯求他帮填一首《菩萨蛮》献给唐宣宗时,曾经一再嘱咐他别把代笔的事说出去。可是温庭筠并没有记住许下的承诺,事过没多久,他就把代笔的事儿给捅了出来。温庭筠以"玉条脱"解了唐宣宗"金步摇"的对仗之苦后,令狐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又来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他,玉条脱出自《南华经》,并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应该看一看。温庭筠经常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明白人都知道他是在讥讽令狐綯的不学无术。温庭筠的做法引起了令狐綯的极大不满,因此,为他冠上了人品不好的罪名,以至于后来温庭筠有事求他的时候,他不但没做雪中送炭的好人,反到落井下石害了他一把。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年近四十的温庭筠开始应举。一试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据说这次落榜是受到了宫中政治斗争的影响。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依然未中。原因是,温庭筠曾经在考场作弊,帮助左右考生传题,因此有"救数人"的绰号。这次春闱的主考官沈询,为了避免温庭筠再次扰乱考场,特意安排他在帘前应试,因此而引发温君大闹科场。

朝廷开仓验鸟(34凤凰诏下虽沾命)(3)

爱情擦肩书憾事

在温庭筠的生命中闪亮了一段短暂而耀眼的爱情,这段爱情却像毒蝎一般刺痛了双方。

唐武宗会昌二年,长安城郊一位鱼姓人家生养了一个女孩子,长相可爱,而且聪明伶俐,从五岁开始,就在她的父亲的刻意调教下背诵诗章,七岁开始学习作诗,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的习作就已经在长安文人堆里被传诵开来了,读到她的诗作的诗人都为她树起了大拇哥。

这个小女孩名叫鱼幼薇,他的父亲饱读诗书却一生没有谋求到功名,就把希望都寄托到了她的身上。

鱼幼薇成了文人茶余饭后评论的焦点,自然也传到了温庭筠的耳朵里,并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在一个暮春的午后,温庭筠专程前来寻访鱼幼薇。温庭筠找了很久,才在一座破败的小院子里找到鱼家。这时候鱼幼薇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了,鱼幼薇和母亲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每天只能靠母亲给附近青院的昌家做些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活计来维持母女俩的生活。

十三岁的鱼幼薇天姿聪颖,活泼可爱,跟她生活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切看在温庭筠的眼里顿时引起了他如父爱般的怜惜之情。温庭筠说明来意后,鱼幼薇落落大方地请他入座,并拿过纸笺让他出题。温庭筠想了一下,在纸上写下了"江边柳"三个字,递到了鱼幼薇的面前。小幼薇以手托腮思考了一会,便提笔在纸笺上写了一首诗: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洞,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无论意境抒情,潜词造句都属上乘的小诗,让温庭筠看了兴奋不已,此后他便经常光顾鱼家,指导鱼幼薇学习词赋,并从自己不多的薪水中拿出些许补贴她们母子的日常生活。

不想,温庭筠的关爱竟在鱼幼薇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一棵依恋之情的种子,这种感情不久就转变成了爱情。温庭筠离开长安后,鱼幼薇夜不能寐,她辗转反侧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述说了心中的思念之情,小诗以温庭筠的字为题,《遥寄飞卿》:

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 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 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 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

可见,打动女人的不只是华美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满腹经纶,绝对比绣花枕头更持久,更让人牵挂。

接到鱼幼薇寄来的情诗,温庭筠砰然心动,他的眼前出现了与学生相处的一幕幕画面。

温庭筠离开长安后,鱼幼薇怀着对老师的思念在庭院中栽下三棵小树,每当想念老师了,她就走到小树的跟前,向它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小树在幼薇的经心照顾下长得郁郁葱葱的。时隔数月,温庭筠回长安探亲,又去看望学生,见到老师的鱼幼薇欣喜若狂,她拉着老师的手,把他带到了三棵小树前,鱼幼薇问老师:"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温庭筠摇了摇头。鱼幼薇指着小树认真地说:"它们的名字叫温、庭、筠!"

真想跟她演绎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啊。可是不能啊。在温庭筠的眼里,鱼幼薇尚且是个孩子,她对自己的依恋掺杂了恋父情结,自己是一个比她年长近三十岁的老丑男人,并且已经有了家室,女儿都比幼薇大了很多。自己在仕途上也没有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拿什么来回馈鱼幼薇的爱情呢?

温庭筠处处为鱼幼薇着想,并为她介绍了年龄相当的李忆,谁料到这个信誓旦旦的青年才俊却是个靠着裙带关系步入仕途的纨绔子弟,他以欺骗的手段博得了鱼幼薇的爱情后,却因为畏惧妻家的势力,把鱼幼薇送进了道观,而扬长而去。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个鱼幼薇却多了一个"鱼玄机"。

看破红尘的鱼玄机公然在道观的墙上贴出了告示,愿与天下才子吟风咏月。心底流血的温庭筠依然以老师的身份面对鱼玄机,始终在学生的面前保有师者风范,使因为争风吃醋而犯下杀人之罪的鱼玄机最终以一声长叹结束了自己二十六岁的生命:"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唉!

那个老丑的男人用冷漠的外表掩盖了心底熊熊燃烧的烈火,却无法阻挡滚滚而来的诗潮,那一首首《菩萨蛮》,一首首《望江南》将一颗颗充满情爱的心,赤裸裸地暴露在千年的吟唱中,让后人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柔情似水。

梳洗罢, 独倚。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朝廷开仓验鸟(34凤凰诏下虽沾命)(4)

清词丽句留后人

在诗词包裹下的温庭筠浑身散发着彩虹似的光芒,如腾云驾雾般辉煌在后人面前。当我们穿过历史长河站在时空的彼岸与之对视时,却发现他的一生竟是那么凄凉、坎坷,一直沉浮在政治的激流中,不由得不让我们掬一把同情的热泪。

温庭筠一生只做过县尉和国子监助教等级别很低的小官,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六十五岁时,温庭筠出任国子监助教,第二年主持了国子监考试。温庭筠严格考场纪律,坚持以文判等,杜绝了因人取试的不正之风,一时被传为美谈。以温庭筠数年来在科举考试中的遭遇,他十分想纠正考场存在的不正之风,因此,采取了将所试诗文张榜贴出,让所有看到试卷的人监督考纪的做法。并对指斥时政揭露腐败的诗文大加赞赏。如果是当代,温庭筠的做法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赏。可是温庭筠的思维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他的作法,又一次触及了权贵的利益,遭到了忌恨和打击。宰相杨修恼羞成怒,复请皇上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饱经沧桑的一代才子,终于死在了赴方城尉的路上。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以可悲的下场结束了六十六岁的生命。

温庭筠的诗词多以闺中女子为主人公,通过花前月下,闺情绮怨,展开了对这一弱势群体情感心路的描写,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反映了现在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后人评价温庭筠的诗词,"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温庭筠的词,"下语镇纸,端纸揭响入云。"开了花间体的先河,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推动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