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

炽热的强汉(25)主笔:闲乐生朱晖

漠南之战,匈奴虽在右翼取胜,但整体仍是失败的。单于伊稚斜战前机关算计,没想到最后还是吃了狡猾汉人的亏,全军共损兵近两万人且不说,就连自己的大后方也被一无名小辈霍去病给端了去,而且还让他失去了好几个高官与长辈。这亏,吃的太窝火了。

还好,有失必有得。伊稚斜此战最大的收获,就是全歼了汉军右翼三千骑兵,给汉常胜将军卫青以前所未有之挫折。更为重要的是,他收降了赵信这个宝贝疙瘩。老汉奸中行说年纪已经很大了,知道的又是些文帝时的老情报,这家伙没多少利用价值了。可赵信不同,此人在汉为官多年,且又是在汉军高层任职,一定掌握了很多汉朝最新机密。伊稚斜决定重用他。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1)

伊稚斜要让刘彻看看,不是只有你才会用人的,本单于也很会用人。你不是封卫青为大将军万户侯么?本单于封赵信为自次王,也就是仅次于单于的王。你不是把姐姐长平公主嫁给卫青了么?本单于也把姐姐嫁给赵信。可惜赵信没个漂亮的姐姐赵子夫,否则本单于也多娶个女人又何妨?

果然,赵信做了匈奴的卫青,一时名利双收,人财两得,心中顿时有了知遇之恩感铭五内的动人情怀,他不由激动的泪流满面,赶紧给伊稚斜出了个鬼主意。

那就是: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

赵信给伊稚斜分析:这汉匈打仗各有优势劣势。首先说劣势,汉打匈奴的劣势是距离太远成本太大,不经耗;而匈奴的劣势是人口基数太小,由于草原气候恶劣经济不稳定,匈奴之人口数目不足汉朝一个大郡,经济总量不如汉朝三两个名城,不经打。接着说优势,汉朝的优势是什么?人多,钱多,兵精粮足。匈奴的优势是什么?地广,马多,机动灵活。故我大匈奴决不能跟汉朝硬拼实力,要拼就拼地利。

伊稚斜皱起了眉头:自次王的看法我很认同。但如今汉军已经有了深入草原长途作战的经验,这几仗我们打得都不是很好。你说要发挥地利优势,这谈何容易。

赵信神秘的笑了:汉军已能深入草原了这没错,但深入大漠呢?

伊稚斜一下子跳了起来:你是说,我们退往漠北……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2)

没错,这就是赵信的计划,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计划。

所谓大漠,就是今天常被提到的大戈壁,其范围很广,是一片包括蒙古国南部和中国内蒙古北部的大荒漠,东西最长处约为两千公里,南北最长处约为一千公里,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赵信的计划,就是将匈奴单于部主力全撤到大漠以北的外蒙草原和森林地带,等待时机再越漠南侵。汉军如果不死心,非要绝漠穷追,那么大漠里的漫漫风沙,就是其葬身之地,就算他们千辛万苦穿过大漠,那也必成强弩之末了,到时匈奴以逸待劳,谁胜谁负还用多言么?

用广阔的战略空间,将匈奴军队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显然,这是一个阴险的计划,也是一个无奈的计划。但伊稚斜不得不听从,因为连番大败之下的匈奴,畜产已损失近三分之一,军队也损失了近七分之一,不能再跟汉朝耗下去了。继续留在漠南那就是等死,只有大漠尽头才是他们的生机。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3)

于是,匈奴单于部军民共数十万人,集体离开了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用车马载着他们的帐幕与家当,从阴山北麓的单于庭一路向北,越过一个又一个的戈壁荒漠,回到他们原先的漠北家园(注1)。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场悲壮的大迁徙,与安土重迁的农耕民不同,作为游牧民,匈奴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原来的地方不行了,水草吃光了,或者遇到任何的发展瓶颈,他们都会轻松的一走了之,到新的地方去重新开始生活;而一旦危机解除,资源再生,或者时机合适,他们又会很轻易的杀回来。关键匈奴人的机动性太强了,大漠根本阻挡不了他们,只能阻挡汉人。所以赵信此策,亦不失为一个养精蓄锐、恢复元气的妙招,就看汉朝如何接招了。是追入漠北继续干呢?还是也养精蓄锐等机会?那就看汉武帝怎么决策了。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4)

其实匈奴为战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汉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关键是刘彻这人太大方了,每一次胜利,就是流水般花钱的开始。如闪击右贤王一战与漠南一战,汉军将士共斩获首虏共三万四千余人,这些有功将士武帝每个人都要赏,结果前后竟赏了黄金二十多万斤。要知道当时汉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四五十万金。于是光这一项,帝国的国库就空了一半。

这还没完,归降的数万匈奴人所有吃穿住用,全由汉朝政府供给。另外汉匈自开战以来,汉军士卒加马匹也总计死了十多万,这里面的抚恤金,以及兵器辎重等水陆运输费用,全是天文数字。几项下来,汉朝的国库不仅空了,而且出现了大量财政赤字。掌管经济与财税的大司农郑当时当时就傻了,因为他没钱了,一分钱都没了,但皇帝还要他再拿钱出来赏赐那些归降的匈奴人以及立了军功的将士,这可真要人命。而我们知道,秦汉时的国库与皇室财政是分开的,田租与人头税归国库,由大司农(秦时为“內史”)掌管;山川之税、盐铁之利及其他商业税则归皇室财政,由少府掌管。国库不能用皇室的钱,皇室也不能动用国库的钱(分开管也是为了限制皇帝乱花钱);之前打仗的费用与安置匈奴人的费用要国库出,老郑没话说;可皇帝赏赐臣民的钱一般都是由皇室财政支出的,怎么如今也要我国库出啊,我是真没钱了呀!

刘彻看着郑当时笑了:不就是要你拿点钱出来吗?哭什么穷!你来看朕怎么弄钱吧,学着点儿。

武帝随即下诏规定:允许百姓花钱赎罪与买官鬻爵(注2)。他安排了一个新名目,叫武功爵,共分十一级,起初一级为十七万钱,即黄金十七金,以上每增一级加两万,买到最高级需要三十七万钱。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政治待遇,有的可以减罪,有的可以免役,有的甚至可以优先出任政府官吏(入羊为郎,入谷补官)。结果光这一项,武帝就净赚黄金三十万斤,不但填补了亏空,而且还有结余。刘彻,如果不去做皇帝,倒是个出色的生意人。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5)

还是那句话,在每个盛世阳光的普照下,都有数不清的阴影霾霾。武功爵最低都要十七万钱,而当时一个中产人家所有资产的总和也不过十万钱,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爵。只有那些富商豪强才可以随便买,想买多少买多少,于是在合法的钱权交易之下,富人有钱有势肆无忌惮,穷人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于是他们只剩了一条出路,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秦朝之所以灭亡,其一大原因就是在统一六国后军功爵兑现能力下降,秦军将士回报剧减,因而忠诚度下降,天下一旦大乱,便独立的独立,投降的投降。前车可鉴哪,所以汉武帝对立了军功的汉军将士,是从来不吝啬的。只要你斩获首虏数量足够,你要钱给钱,要爵给爵,要官给官,刘彻从来眼睛不眨一下(注3)。这对汉家热血男儿,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所谓“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只要军功,就能改变自己与家族的命运,每个人,不管他出身多么卑贱,都有可能封侯,这是何等的荣耀与诱惑,相比于此,生死何足道哉!

来吧来吧,上阵杀敌吧,只要杀的够多,下一个封侯的就是你!

据史料统计,汉武帝时封侯总数为八十九人,其中将军为侯者五十三人,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降汉封侯者二十九人,而其他非军功封侯者只有七人,只占总数百分之八。而且汉武帝时军人的待遇也是最高的,每次大战结束后就是狂欢般的赏钱、拜官与封爵,这些史书上都有连篇累牍的记录。另据《续汉书 礼仪志》注引《汉官名秩》,汉时朝廷定期赏赐百官,有春赐、腊赐,皆“武官倍于文官”。汉武帝之后,朝廷更常以“将军”、“大将军”用作辅政者的加衔,这与后世常用“大学士”作为辅政者的加衔,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有这些,无异于最好的征军广告与激励士气宣传语。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打到哪儿了(匈奴已远迁漠北)(6)

至此,卫霍用连番的大捷,刘彻用无数的金钱,引发了强汉民族空前的战争狂热。一时间,锐勇轻死之士充塞朝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华夏的每片土地上,处处尚武成风,民众以从军为乐事,军人以骑射为炫耀,官员以允文允武为最高理想,将校以军功封爵为莫大荣耀,就连六十岁的老郎中令李广与四十岁的抄书员班超,都孜孜以求万里封侯事。毋庸置疑,强汉,这是一个尚武色彩浓厚的军国主义强国,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大扩张时代。

注1:在战国末年头曼单于之前,匈奴最早就是在漠北发展,其发源地位于今蒙古国杭爱山(燕然山)与肯特山(狼居胥山)之间的色格楞河上游地区。

注2:其实鬻爵制度在汉惠帝时就有,文景期间也一直延续,但汉武帝卖得最广,也卖得最贵。当然,文景皇帝卖的爵大多只是个荣誉头衔,在经济层面更多像是一种风险低又保值的金融产品,只可以免税免役除罪罢了,其性质略如钱穆先生说的公债,虽有提升国家财政流动性的因素,但主要目的还是提升国民对朝廷的支持度。而汉武帝卖的爵位还可以当官,官位可到秩六百石。这就不仅是国债期权了,这就似乎恢复到了秦帝国的战时经济——政府通过爵位卖掉一部分“股份”,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取发动对外战争的巨大人力财力资源(秦主要是人力,汉主要是财力)。

注3:据《汉书 武帝纪》:“有司奏请置武功赏官,以宠战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