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老打夯(文脉颂中华齐鲁青未了)

编者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文脉颂中华,大众网·海报新闻今起推出“齐鲁青未了”系列短视频报道,集中展现山东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资源开发、长效保护等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4月14日讯(记者 陈俞印)“打夯小调”俗称“峨号”,是流传于黄河两岸的民间音乐,它以高亢有力、节奏明显为音乐特点为主调,通过其优美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韵味,为劳动人民起到凝神聚力、减缓劳动强度的作用。

齐河的“打夯小调“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人们在筑堤、筑坝、修建房屋、打地基等需要夯实泥土时,就将“打夯小调”融合到劳动之中,用以提神鼓劲,几百年来传唱不衰,成为齐河县的特色民间音乐。

齐河县位于黄河岸边,与省城济南隔河相望。全县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达22公里,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全县沿黄地区长达几十公里,也是德州市唯一沿黄县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产生了大量的黄河号子与打夯小调。

山东古老打夯(文脉颂中华齐鲁青未了)(1)

齐河县晏城街道义和村所演唱的打夯小调,就是齐河县最具代表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种。

在建国前后一段时期,黄河岸边每隔三五年就要长高加宽,有七八次之多,前四五次基本都是人海战术。当时机械设备不发达,主要依靠推车推土,用夯打实,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打夯小调广为流传,茫茫黄河大堤,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打夯号子此起彼伏,甚是壮观,成为了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夯小调以唱和为主,在劳动时,边打夯边唱歌,由执夯人领唱,其他人应和。歌声、夯声相互交织,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在打夯的过程中,为使其步调一致,振奋精神,根据打夯时的用力大小,和打夯的时间长短,喊出不同的旋律节奏,有时声音高亢有力,有时声音平缓轻快,听起来十分悦耳。

打夯小调的产生较为随机,多为劳动者在劳动时随口而来、随兴而发。为了整体押韵,或为方言组成,所以打夯小调的词文简单易记,使人念之唱之都朗朗上口。打夯小调的节奏,有2/4拍或4/4拍,曲调高亢有力,轻松婉转,有长有短、有紧有松。根据打夯者体力、情绪而定,高亢时选用2/4节拍曲调,使其群情昂扬、号声震天。婉转时选用4/4节拍,曲调舒缓委婉,体力稍有缓慢放松,喊号者则随意编入滑稽幽默的词句,使大家在工作中放松心情,起到调节心境的作用。

打夯小调凝聚着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团结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面对洪水泛滥的自然灾害,劳动人民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勇敢的面对,靠人力、靠肩扛手抬,靠着团结一致的决心战胜巨大的困难。

在沿黄乡镇及村庄生活的人们,大都能传唱几曲打夯小调。至今农村盖房打地基,还有不少运用打夯的形式。齐河县打夯小调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在音乐形式上和音乐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价值,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