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手写(文言基础知识古书旧注)

古书旧注有一套常用术语。举例说明如下:

1.谓、言

用具体的解释抽象的,用一般的解释特殊的,在释者和被释者之间常加“谓”或“言”字。“谓”等于现在的“说、指”,“言”等于“说、是说”。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注:肉食,在位有禄者。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注:疑其星,镜之多。

2.曰、为、谓之

这几个术语可以用来释义,也可以用来区别同义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被释者的位置在“曰、为、谓之”的后边,这种情况和“谓、言”不同。“曰、为、谓之”等于现在说“叫、叫做”。如:

1.宋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大崩败绩。

2.草木畴生,禽兽群焉。(《荀子·劝学》)注:同类

3.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注:菜谓之蔌。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手写(文言基础知识古书旧注)(1)

3.犹、犹言、犹曰

使用这三个术语,释者和被释者之间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犹、犹言、犹曰”相当于现在说“等于、等于说、就好像说”。如:

1.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注:挺,脱也。

2.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诗经·邶风·北门》)注:终窭且贫,犹言既窭且贫。

3.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荀子·解蔽》)注:由用谓之,犹曰由用言之。

4.貌、之貌

“貌”一般用在形容词、动词或词组后边,说明被释者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貌”又作“之貌”,意思是“……的样子”如: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潜:《桃花源记》)注:缤纷,杂乱

2.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儳,参错不齐之貌

5.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来说明假借字的。“读为、读曰”之前是借字,之后是本字。如:

1.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荀子·成相》)注:伯读为霸。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史记·管晏列传》)注:信读曰伸。

6.读如、读若、如字

这几个术语是用来说明读音的。“读如、读若”表

示用同音字注音。如:

1.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荀子·劝学》)注:射读如夜。

2.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史记·商君列传》)注:说读税。

“如字”用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注明“如字”是说,此字在这里读它那个本来的、通常的读音。如:

3.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史记·陈涉世家)》)注:为,如字读。这是告诉读者:“为”是动词,读wei二声,不为wei四声(介词)。

4.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注:内音纳,亦如字。这是告诉读者:“内”字在这里读na,同“纳”;也可以读nei四声,作“入内”解。

“读如、读若”一般用来说明读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用如“读为、读曰”。如:

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注:情读若诚。

6.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史记·商君列传》)注:说读如悦。

7.××反、××切

“反”和“切”都是“拼音”的意思。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音来。反切上字(前一个字)表示声母,下字(后

一个字)表示韵母和声调。取上字的声母,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出来就是被注难字的读音。如:

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史记·项羽本纪》)注:瞋,昌真。昌chang 真zhen→瞋chen

2.后数日,陵败书闻。(司马迁:《报任安书》)注:数,史柱。史shi 柱zhu→数shu

有时省略“反”或“切”字,只在难字下边注上两个字。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误以为这两个字是解释上字字义的。如:

3.昔司马喜膑(鼻引)脚于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全书完!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个小时来阅读,给自己充电。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