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

其实七十年代初的童谣——说童谣可能有点儿高抬了,按照“没有音乐只是唱歌称为谣”的解释,这种不唱、只是念的应该叫顺口溜比较合适——和那时的物质生活一样,是贫乏的,来来去去不过那么几首:

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拉粑粑(指飞机扔炸弹);

咱俩好,咱俩好,咱俩挣钱买手表,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地主老太太……

——很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色,备战备荒,阶级斗争都有体现。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1)

前两年听德云社的相声,张鹤伦唱《小娟》,调子一出,又惊又喜,如逢故人,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唱过的吗?原来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也是有童谣的!最起码有这首“哎呀我的天儿啊,破鞋漏脚尖儿啊,老师要学费啊,我还得等两天儿啊。我有钱买小鞭儿啊,一放一股烟儿啊,气得老师眼泪含眼圈儿。”——也不知是和老师有多大的仇。

那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没人听说过唐诗宋词,都是在这些顺口溜也好、童谣也好的口口相传中,完成了抑扬顿挫和韵律感的启蒙。有人或许会问,幼儿园不教吗?想多了,七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幼儿园,至少在我们村(那时叫生产队)、我们周边的村里都没有。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2)

不过这么说也不完全准确。大概是在77年上半年,因为要给下乡知青安排活,队里就把我、我堂叔家的妹妹,还有另外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召集到一起办了个幼儿、不对,那时叫育红班,一位姓杨的女知青是老师,每天领着我们在村里、田埂间转,带着我们玩丢手绢,还挑了四个小姑娘跳《我爱北京天安门》,其中就有我和堂妹。

好像就办了一两个月,那个知青请假回大连了,我们的育红班也就不了了之,以后也再没恢复过。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3)

除了幼儿园叫育红班,少先队员那时候叫红小兵——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叫红小兵,二年级入队的时候就叫少先队员了,此外还有件事,说来可能有人不信,我们最开始学唱的国歌,歌词都和现在的不一样,那时候的歌词是: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

我们一直这么唱,好像是到了初中以后,才改成了《义勇军进行曲》。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4)

还有,我们学过、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简体字——不是相对于繁体字而言的简,而是下图中的那种“简”,当初不知因果,写文写到这里,在网上查了下,才知道这种叫“二简字”,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5)

附“二简字”的百科说明:最早在1975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对248个字根进行了“二次简化”,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中首次试用。但试行没多久,便由于使用上的混乱以及当时“文革”结束后的政治氛围影响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废除,共推行了9年。

生在七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3)(6)

我是流花坞,希望和您一起谈谈七十年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