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1)

挤挤英才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大到国家地区,小至一邑家族,都是“英才济济”,或曰“济济英才”。但是,“济济英才”不会是 “挤挤英才”。

“济济”,属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用以形容“英才”众多。“挤挤”,即“挨挨挤挤”,也是一个形容词。汉语的语词搭配是有规则的,关键在于中心词。中心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济济”、“挤挤”与“英才”之间哪一种搭配是合理的,选择起来其实并不难,所以汉语成语只有“人(英)才济济”,没有“人(英)才挤挤”。

“济济”与“挤挤”是不是“通假”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经典古文进入当代教科书,是从中小学就开始的。古文解读针对的学生,而不是文字学专家,必然要引入和讲到“通假”,所以一般中小学生都知道“通假”这个概念。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所以有人即便具有高等学历,对“通假”的理解仍会停留在中小学阶段,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术业有专攻,理工类的“英才”没有必要钻进古文字学,对汉字“通假”有个大概的了解也就行了。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2)

北大藏西汉竹书"苍颉篇"

一、汉字通假的本质

汉字涉及形、声、义三个方面,汉字造字不会出现“形、声、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但汉字又是变化的,不同时期“形、声、义”不完全相同的两个字通用,大体上可视为“通假”,并且三种类型的都曾有过。

汉字“通假”的原因很多,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这 “就是古人写别字”。这种说法,过于刻薄。汉字通假的本质,与中华地域广大有关,汉字的规范又是一个过程,最初的汉字是比较乱的,秦国与赵国不同,赵国与楚国不同,这才有了秦一统天下后的“书同文”。

秦丞相李斯编有《苍颉篇》,是“书同文”背景下的汉字规范工作。秦朝的汉字规范化,具有明显的“法治”属性。但“秦二世而亡”,没有办法将“书同文”进行到底,所以古人写文章就继续“通假”。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3)

说文解字

二、汉代的标志性事件

秦始皇开创的“书同文”大业,在汉代有了标志性成果,这就是《说文》的出现。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是汉字规范化进程中的里程碑。《说文》的应用与研究,延续到了清代。

商代的“后母戊鼎”,铭文中的“后”字,明显是“司”字,“后母戊鼎”最初便被称作“司母戊鼎”。“后”与“司”,字形相近,是商代汉字通假的一种。

《说文》出现后,“后”与“司”也就不再存在“通假”。谁将“后”写作“司”,都可判为写 “白字”!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4)

后母戊鼎

三、通假字的生存空间

先秦“后”与“司”的“通假”终结,不等于汉字“通假”现象的终结。《说文》之后,汉字“通假”仍然比较常见。

这种“通假”现象的存在,大体上有三种原因:一是提笔忘字,先弄一个同音字再说。但古人弄好之后,后人只能解读,不能修改,只能以“通假”理论将文章讲明白。二是书写问题,无论是毛笔还是刻刀,都有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多一笔少一笔,正的歪的,不可能像电脑字库中调出来的那么规范,这种“通假”在古代文献中十分常见。三是情感因素,如对尊长、当朝帝王名字用字,借用他字替代等。这种情感因素,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律法”支撑,否则就是“白字”。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5)

字汇

四、通假字的紧箍咒

汉字中的“通假”,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汉唐开始官方一直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社会法治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立法、行政等方面都会出现混乱。

汉字的规范化,明清时期有重大进展。明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即诏令编就《洪武正韵》。朱元璋“亲阅韵书”,感觉不是太满意,洪武二十三年,修订《洪武正韵》,重新刊行为《洪武通韵》。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编成《字汇》。在明朝不同时期,不符合《洪武正韵》《洪武通韵》《字汇》的,即是“白字”。官方文书中出现“白字”,是要追究责任的。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6)

《康熙字典》

清承明制,康熙五十五年编就《康熙字典》,这为后人熟知。被后人忽视的一句话是,《康熙字典》前刊有《御制康熙字典序》:“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但中国太大,文化并不普及,民间不守规矩乱写一通的现象官方也鞭长莫及。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通假”并不是写“白字”的借口,如果科举考试,或是公文中随心所欲,那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怕落第,不怕挨板子、罚俸,“通假”字倒是可以写,但绝对是“白字”。“白字先生”,小学童也是瞧不起的。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7)

《康熙字典》御制序

五、通假字的终结

“国家语委”成立于1954年,原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国标”即出自国家语委,不符合这一“国标”的都是“白字”。汉字“通假”,在当代完全不存在,小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通假”,如何区分不是“白字”呢?这不能一概而论,关键看什么时候写。孔子、司马迁可以将“早”写成“蚤”,但苏轼、王安石这么写就叫“白字”。你也这么写,老师、家长可能要揍你个底朝天。

回到开头,“英才”到底是“济济”还是“挤挤”?一要看时间纬度,二要看语言环境。如果是一帮“英才”在单位窗口“挤”着报名应聘,那也能够说得过去。

专家建议废除汉字吗(大中华济济英才)(8)

旧时学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