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恒亡(孟子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解读:(接上文,孟子继续以齐宣王不忍杀牛探讨治国之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恒亡?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恒亡(孟子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恒亡

《孟子》解读:


(接上文,孟子继续以齐宣王不忍杀牛探讨治国之道)

(齐宣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实有如百姓所讥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

(说的是用羊替换牛,外表确实像百姓们所批评的好像是吝啬。但我的心却不是这样。)

(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恶,平声。异,怪也。隐,痛也。择,犹分也。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

(恶,感到奇怪。隐,心痛。择,区别。意思是牛和羊都是无罪而死,用羊换下了牛有什么分别呢?孟子故意这样提出问题,希望齐宣王反省自己从而认识自已的本心。宣王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终究无法解脱百姓对他的批评。)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去声。无伤,言虽有百姓之言,不为害也。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

(无伤,意思是虽然百姓有这样的批评,也不会对宣王造成伤害。术,指巧妙的方法。杀牛既然于心不忍,衅钟又不可不做。在这两难之间无法处理,那么这个善心虽然萌发但终究不得实行。然而看到了牛这个善心就已经萌发而不可遏止,没有见到羊那么这个道理就尚未显露,所以没有妨碍。所以用羊替换牛,善心和衅钟就可以两全而没有损害,这就是用来行仁的好方法。声,指将死的哀鸣。人和禽兽相比,都具有生命而只是不同类。所以以礼使用它们,把不忍的那种善心用于视听所及的范围。之所以必须远离厨房,也是用来预先养成这个善心,从而使行仁得以推广的-种方法)


宣王说:“是这样,确实有这样议论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所以才用羊去替代它的。”

孟子说:“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哪能理解您的做法?因为大王如果可怜牲畜无辜被杀,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这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非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啊。也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了。”

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因为当时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