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

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将自己学习诗词的过程分享给大家,望大家共同探讨。之前的文章分别讲过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的几种常见类别,诗的押韵,律诗、绝句、排律的特点,汉语的音调,入韵、平仄、对仗的基本知识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之前分享的文章。

词性对是词语对仗的基本要求同类对是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段

此外,诗人还创造了许多富有情趣的对偶修辞手法,给近体诗增添了精美隽永的神韵至味,全方位地展示了汉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在中华璀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之前的文章介绍过对仗的句法修辞,今天这篇文章是介绍对仗的语音修辞

对仗的语音修辞

对仗的语音修辞,指对词语声、韵、调的利用。这类修辞将一些同音字多音字对举,使它们获得音声上的最佳搭配,丰富了互对词语的乐音成分,提高了语言音律的表达效果,给对仗增添无限魅力。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1)

借音对

借音对,也称声对。

两词相对,如果在语义上毫无关系,不能形成工对(同类词语的互对,之前的文章有介绍,)就可以借其语音近同,用甲字的同音字与乙字相对,形成音读上的“同类对”。

这种对仗,在字面上两不相对;但读其音,诵其句,仍可让人联想到工整精致的同类词语,间接满足词语工对的需求。如:

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润。——王安石《江亭晚眺》

“清”谐音“青”,与“白”相对,形成颜色上的对仗。

古树老连石,念泉清露沙。——温庭筠《题卢处士山居》

“清”谐音“青”与“老”相对,形成同类对仗。

博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张子容《除夜乐城逢孟浩然》

“柏”谐音“百”,与“九”相对,形成数目对仗。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2)

叠音对

叠音对,指两个叠音词的对举,又称连珠对、叠字格。

近体诗字数有限,一首诗中尽量不用相同的字,但允许两个叠音词相互对仗

这些叠音词用在两句互对的位置上,能把分散的东西从语音上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人感到语音的和谐贯串,获得整齐划一的效果。如: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李商隐《忆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李季兰《寄朱放》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杜甫《喜雨》

叠音对,多是一句之中两个单字重叠或者用一个叠音词对举。

中唐以后就有了连用两组叠音词的格式。这两个连用的叠音词从不同角度强调同一事物,着力渲染人们的不同感觉,易于形成朦胧迷离的诗境,宋代诗人特别喜欢用,盛行一时。如: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李商隐《菊》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范成大《早发竹下》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3)

双声对

双声对,指两个双声词的对举。两个字声母上有相同相近的关系,是双声字。

两两并列的双声词,好像贯珠相连,易于形成听觉上的连续呼应,带来音乐的节奏感。

两个双声字的对举,更能以声母的上下呼应,造成幽雅曼美的音响,增添婉转悠扬的风韵。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c&c;t&d)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l & l)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4)

叠韵对

叠韵对,指两个叠韵词的对举。两个字的韵部相同或相近,就是叠韵字韵母是语音中最响亮清晰的部分。叠韵字运用得好,可使对偶句铿锵婉转,优美动听,产生袅袅不尽之余韵。叠韵对的应用远胜于双声对。如

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口山。——皇甫冉《送常大夫加散骑常侍赴朔方》(an ; i)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蝉娟。——罗隐《七タ》(ao ; an)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5)

双声叠韵对

双声叠韵对,指双声词叠韵词对偶的格式。简单的说就是上面第三种双声对,对第四种叠音对

双声对和叠韵对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句中用了双声字或叠韵字,就必须在另一句相同位置上也用一个双声字或叠韵字。如果不用,就会造成语音上的不协调,诗家称为“跛”,视作诗病。

但不是所有的双声字和叠韵字都能找到合适般配的对象,有时为了诗意的表达,对仗中的双声字也可以与叠韵字相对。这种变通方式,既照顾了对仗语音修辞方面的需要,也能给诗人用词提供便利。如: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二首(其二)》

“蹴鞠”,韵母相同,叠韵;“秋千”声母相同,双声。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畹晚”,声母韵母相同,双声叠韵。“依稀”,叠韵。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6)

了解这些知识后,对于创作诗词,欣赏诗词,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前面的文章介绍过对仗的基本知识、工对、宽对、邻对,对仗的句法修辞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转发!

对仗也是修辞手法(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