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成功经历(莫扎特悲惨的结局)

1762年的一天,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在维也纳的百泉宫里为国王演奏钢琴,演奏完毕后,小男孩在一片喝彩声中走下舞台,他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被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扶起。被扶起后小男孩没有说任何感谢的话,而是认真命令式的对那个小女孩说,“你真好,等我长大了我一定娶你”。小女孩是帝国的明珠玛丽公主,小男孩就是莫扎特。

命运殊途,十几年后,公主嫁给了路易十六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莫扎特则是穷困潦倒,死后连自己的妻子都找不到墓地的音乐家。

莫扎特的成功经历(莫扎特悲惨的结局)(1)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傅雷曾将莫扎特的人生与贝多芬对比:

“贝多芬不断地在那斗争,最后还是承认了人是渺小的,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好像莫扎特天生就有”。意思是说贝多芬奋斗了一辈子到的那个地方,莫扎特一生下来就在那儿了。“

所以,莫扎特的音乐不像贝多芬那样气势辉煌,充满着暴风骤雨的斗争和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也不像巴赫那样充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崇高伟大的信念及浓厚的宗教气息。而是像一条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溪,欢快跳跃地一直前进,焕发着最自然朴素的光彩,表面上充满了欢乐、幻想与童真,而深处是宽容、睿智和超脱。

莫扎特曾说:

“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来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

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即如他所说的,以音符作字,以旋律描线,以和声填色,如诗如画。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使这一题材在维也纳的古典主义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地步。他的钢琴奏鸣曲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艰深高超的技巧,相反,它单纯、返璞归真的旋律中蕴涵着发掘不尽的乐意。

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简单,也有人说是平静海面下隐藏的暗涌。不论对与否,但孔子的音乐美学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无疑是最适合评价莫扎特音乐的。

莫扎特历尽人生的苦难,但他的音乐却清新、明快、开朗,这并不是他对苦难视而不见。他只是将这些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里,不是让它开出带刺的仙人掌,而是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这花朵就是他天籁般的音乐,他也被誉为“含泪微笑的上帝”。

莫扎特的父亲在他13岁时曾写过一封信,在信中父亲对儿子说:

“你从幼年起就十分严肃认真,没有一点稚气。如果你在弹琴或是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某项音乐活动时,没有任何人敢跟你开半点玩笑。为什么?因为你的表情十分端庄。许多国家里那些眼光敏锐的人,看见你才华横溢、凝神静思的小面孔,都不禁深感忧虑,担心你活不了多久。”

可悲的是,这段话竟不幸而言中,这使莫扎特在35岁时就离开了深爱着他的人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