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句的例子(对称句式断句法)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的重要考点断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对话标志词、句式特点、虚词位置等可以准确断句其中句式特点,除了指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特点来断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对称句式来断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对称句的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称句的例子(对称句式断句法)

对称句的例子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的重要考点。断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对话标志词、句式特点、虚词位置等可以准确断句。其中句式特点,除了指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特点来断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对称句式来断句。

古人写文章,句子常常成对出现,两两相对形成对偶,使句式变得非常整齐。如《陈情表》中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等句子。文言文中有哪些类型的对称句式?我们该怎样借助这种句式特点断句呢?

一、词性一一对称。指前后两句相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是一样的,两句因此构成对偶句,我们可以此来辨识、断句。如《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相应位置上,“木”与“金”都是名词,“受”与“就”都是动词,“直”与“利”都是形容词,且相应位置上共同用了连词“则”。这样两句话构成对称句式,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借助这点来断句。

二、方位词对称。

“东”“南”“西”“北”“左”“右”“上”“下”“内”“外”“前”

“后”等方位词,在文言文前后句中往往交替使用,使前后两句话形成对称句式。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准确断句。如《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作者在相应位置上运用了“南”与“西”、“东”与“北”,形成两组对称句式,弄清了这点,就好断句了。

三、地名或官职名对称。作者会将一些地名、表地区范围的词或官职名用在两句话中,前后一一对称,形成对称句。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与“河南”两个表地区范围的词语,上下一一对应,遇到类似句子,可以把它作为我们断句的突破口。

四、前后两个句子结构相似,意思相反、相对或相近,构成一组对称句。如《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分号前后的句子结构相似,同时“近”与“远”、“众”与“少”意思分别相反,构成一组对称句。再如《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分号前后两个句子意思相近,分别用“假舆马”“假舟楫”作比喻论证“善假于物”的观点。我们可以借助这点来断句。

五、运用数字,一一对称。前后句子相应位置上运用数字或数量词,构成对称句。如《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百步”与“五十步”大致对称,构成一组对称句。可见数字也是我们断句时要关注的。

再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几个句子。第一组可运用数字断句,第二组可运用方位词断句,第三组可同时运用方位词、官职名,第四组可通过两句意思相近来断句。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句意、断句的突破点。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