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的美好品质(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的代表作。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它源于《诗大序》,后世变为书序和赠序。本文即属后者,这是作者写给一个同乡后生的临别赠言。作者德高望重,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苦经历现身说法,劝勉后生学子,希望他们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自勉,发奋学习。文章循循善诱,恳切周至,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蔼然有长者之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 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本文劝人向学,实是一篇议论文。然而,我们通观全文,却发现全文绝少有议论处。盖作者深谙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因此他全用事实说话。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与切身感受来启发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自励精进,真可谓:夫子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作者叙述早年的求学经历,围绕“勤”、“艰”两字落笔,突出当年之艰。作者选择三个事例。其一,求书之不易:“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二,问学之难:“尝趋百里”,“执经叩问”,“色愈恭,礼愈至”。其三,外出求学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由于事例真实感人,故而说服力极强。
二、 巧用对比,突出主旨。
本文通过对比法结构全文。第一段记述早年经历与第二段列举今日诸生的优越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全文最基本的骨架。这些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衣食:廪稍之宫、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四层对比,昔日艰难今日优越显而易见,进而揭示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从而启示人们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专心学习。除此之外,在第一段里又以自己少年时代的艰窘与今日际遇之盛形成对比,说明为学的重要。而在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又分别安排了两组对比,一是以自己问学的恭谨谦卑与先达的傲慢严厉作对比,一是以自己的贫困寒碜与同舍生的富足优裕作对比。这一组组正反鲜明的对比,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十分明确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 突出重点,善写人物。
本文虽是一篇议论文,然而作者以宾拱主,以大量篇幅叙事写人。第一段我们简直就可以当作记叙文来读。作者用笔不多,却真切的刻画了勤奋好学的贫寒少年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主要是作者巧于剪裁,分别从三方面来突出主人公,虽艰尤勤的精神风貌。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如写抄书之苦,则取天大寒手指不能伸展,但仍抄书不辍的镜头。写从师请益,则抓住他的形体动作,“俯身倾耳以请”,一“俯”一“倾”则入木三分,神态全出,如顾恺之之画人物,颊上添毫,更有生气。
四、 方式多样,笔法简洁。
本文注意了记述、描写、议论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插入了议论,突出中心,文章讲述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道理。
五、 语言质朴,意味深长。
本文语言简洁质朴,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叙述往昔,虽字字辛酸,但非嗟叹贫穷,乃是包含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因而,“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又显出欣慰之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回首往事中,蕴涵着感慨之情;描述富家子弟的装扮,流露出轻蔑之情;指出太学生学无长进,则又表现出愤慨之情。文词淡,情感浓,含义深,如同聆听慈祥长者的教诲,言辞恳切,亲切自然,在娓娓叙说家常中,使人受其感染,而接受其观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