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导演深度解析(好莱坞最烧脑导演诺兰早期代表作)

“我们需要记忆去确认自己的身份,我也不例外”,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诺兰导演深度解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诺兰导演深度解析(好莱坞最烧脑导演诺兰早期代表作)

诺兰导演深度解析

“我们需要记忆去确认自己的身份,我也不例外。”

克里斯托弗·诺兰 《记忆碎片》

当你睁开双眼。

当线索与现实相违背。

错综复杂的凶杀真相,

在一瞬间便可以扭转乾坤。

看着自己身上支离破碎的线索,

最后我们都选择了自欺欺人的快乐。

记忆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是一种记录亦或是一场演绎。

关于记忆是很难用影像来展现的,因此导演常常使用闪回的方式对主人公的记忆进行影像化的处理。这部迄今为止在剧情编排上最精妙的一部电影,也是将蒙太奇艺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巅峰之作。

观影后,除了感叹诺兰导演情节间缜密的内部逻辑之外,还佩服诺兰导演的主题倾向。

《记忆碎片》不仅在剧情上有着十分独特导演风格,在主题方面更是将人类“本我”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保险员Lenny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在浴室里被凶手奸杀。打斗之间,Lenny被凶手重击后脑,从此患上了短时失忆症。在妻子被杀害当晚之后的Lenny只能拥有十分钟的记忆。但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止Lenny寻找凶手的决心。他凭借身上的纹身和手中只言片语的文字线索,展开了案件调查。

《记忆碎片》整体的叙事结构正如电影片名一般如碎片般支离破碎。

这样碎片化的蒙太奇处理手法使电影产生独特的主观观影体验,导演掌控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与故事发展走向,同时还掌握着银幕面前观影者者的观影心理。

使我们在观看整部影片的同时,也会产生记忆上的空缺,这种独特的蒙太奇艺术也使《记忆碎片》成为后现代电影艺术的典型代表。

纵观整部影片,看似杂乱无章的影像片段却在本质上有着十分紧密的逻辑联系。

在短短90分钟内,导演将事件肢解成碎片化的记忆,加之黑白的影像画面,跳跃幅度过大的台词剪切,正是这些艺术元素的紧密堆砌,使得《记忆碎片》的剧作风格与影像风格可以更好的交织杂糅,成为一部十分烧脑的剧情电影。

蒙太奇艺术的重组再造也成为了《记忆碎片》最基础的艺术体现。

《记忆碎片》所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

什么是回忆什么是现实,真相到底是什么?

跳脱的故事情节交叉替换甚至让观者始终猜不透故事的真相,亦真亦假的故事结局,看到的始终与听到的不匹配,观影过程中,只要你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之前的故事片段。

故事的开端就为我们呈现出十分强烈的悬疑色彩:记忆的丢失,手中的证据和现实相悖。妻子的死亡到底和谁有关?仅仅一个戏剧段落便将悬疑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将观众的观影兴趣提到了最高。

仅仅在一个戏剧段落中,便将蒙太奇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并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足以看出诺兰深厚的导演功底。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蒙太奇艺术与寻找本我,真我的主题内核架构出整部电影独特的闪光点。这便是《记忆碎片》为我们架构的艺术呈现手段,诺兰借助记忆来对“身份”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如果记忆缺失,那我们在社会中又是谁?

影片看似错综复杂,却在细节上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在我看来Sammy是真实存在的,他以“失忆症”为由骗保却被Lenny拆穿。Lenny以触电物的小实验对Sammy进行的验证。

导演在这一戏剧段落中安排了一处十分精巧的细节——条件反射,这是动物的本能。Sammy每次都会装作自己不记得上次拿到哪种形状的触电物而触电,Lenny因此断定他并未患有“失忆症”。

这也解释了Lenny在患有“失忆症”后可以自己判断出自己患有了“失忆症”,并养成了记录的习惯。

碎片化的蒙太奇运用,呈现影像深度艺术的表达

关于Lenny和Sammy的身份,也是本片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Sammy在精神病医院最后却换成了Lenny。在我看来这是对记忆混淆影像化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是Lenny把自己杀死妻子的记忆强加在Sammy身上另一方面是Teddy对Lenny记忆的偏差。

导演借助蒙太奇艺术将这两种记忆偏差生动的呈现在银幕之上,使得《记忆碎片》在影像风格上具备了十分个性的主观体验。

《记忆碎片》打破了经典好莱坞悬疑电影的叙事剧作模式,而是以一种“碎片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来挑战经典的叙事模式。

在整部影片中,我们能感知到两条明显的故事分支,即碎片化的彩色影像和完整的黑白影像。这两个戏剧段落分别代表着复仇计划的片段和主人公当时的内心活动。

整部影片不仅仅模仿了主角失忆症感官的直观表现更是导演为观者呈现的一次复杂的心理游戏。看似顺序的片段其实已经被导演打碎,“倒叙”“插叙”的各种混合更是被专业影评家称为“发现了蒙太奇艺术的另一面”

这样的叙事处理手法最早出现在昆汀的《低俗小说》中,影片被导演用插叙的方式巧妙的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被打乱并用相同的故事元素串联在一起,是蒙太奇艺术的一次尝试。

而在《记忆碎片》中,导演将这样的蒙太奇艺术无限放大。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对“短期记忆”描述所附带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随着影片真相的大白,剪辑节奏也逐渐变快,黑白与彩色影像的紧密穿插短促紧凑,高潮部分两种影像的糅合在也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这种“形散神不散”的电影美学,最终使电影上升到独到的艺术层面。

独到的主题阐述与导演对受众群体心理精准的把控

与经典的好莱坞剧作模式下生产出来的电影相比较,《记忆碎片》更是将“看”与“思”进行了完美的杂糅,这样的剧作模式使观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也为电影创作人打开了全新的电影市场。

整部影片为观者传输出一种极具讽刺与思辨哲学意味的主题观念,即我们对自己“本我”的认知。

现如今,处在社会潮涌之中的我们,常常会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时间之中,我们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记忆。

“那么我们应该以哪种身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哪一个“我”才是“本我”?”

导演借助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事件像观者发出提问,这种具有思辨色彩的哲学探讨也是影片主题在无形之中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对我而言,这就是《记忆碎片》最烧脑的地方,导演已经不单单将逻辑放在电影影像层面了,他更注重的是观影者对影片的思考,最后他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为影片结局,更是将自己对“本我”的哲学问题抛向了观众。

他给了我们重新思考的空间。正如那句台词所说,记忆就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过得快乐,我们可以选择自欺欺人。

即使我不记得做过什么,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这世界依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依然存在?


文章作者:玛卡巴卡

热爱电影的秃头女大学生

(文章由空镜solo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