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祠与宗祠的区别(宗族文化大宗祠)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公祠与宗祠的区别(宗族文化大宗祠)(1)

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忘先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

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奠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奠,怀念祖先,寄托先人的精神,给所有的子孙一个根,让所有子孙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来历,不至于迷失。

家庙就是祠堂,但又不等同于祠堂,祠堂祀祖,家庙祀神。

在华南,特别是在广东一带,有的祠堂匾额上写着“某氏大宗祠”、“某氏少宗祠”。这“大、少”是个什么概念?“大宗祠、少宗祠”又有什么涵义?

民间的俗名在其社会中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是有所区别的。通常的情况是谈到家族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小,而讲到宗族概念时,其所指称的人群范围比较大。

公祠与宗祠的区别(宗族文化大宗祠)(2)

我们如果在中国南部到单姓的宗族村落中调查,往往可以看到,有的村落中有许多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从建筑物的表象看,它们大大小小,并不一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简陋。对外人来说,虽有这些建筑物表象上的差别,但都可以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

但对本地人而言,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则是有区别的。最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在这些统称为祠堂或家庙、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个宗族的总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或私祖厝、私祖厅或公厅,或有的地方称之为“香火堂”。

人们往往用“总祠”、“大宗祠”、“大宗庙”、“大祖厝”等去称呼与界定这种整个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术语去称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们。

在这种称之总祠、大宗祠、大宗庙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这个宗族的本地开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或者有的可能还会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发生后一种情况时,这些非前几世的祖先,往往是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这一总祠中贡献资财最多的人物,因为他们是为整个宗族做出了贡献,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总祠中,接受整个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

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这种称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或甚至“私祖厝”或“公厅”里。

公祠与宗祠的区别(宗族文化大宗祠)(3)

一个宗族内派下人的世代数越多,这类房祠、支祠以至私祖厝、公厅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某某公祖厝”或“某某公厅”来区分,这是因为所指称的祠堂是从“某某公”开始祭祀的,或也可称之为“某祠的开基祖”。这些小宗祠的“开基祖”往往辈分并不一致。

简而言之,大宗祠就是总祠,少宗祠则为分祠。大、少宗祠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家族的人口多少、祠堂的规模大小均无关系。在特指的范围内,是大宗祠,而在更大范围的背景下,可能就是少宗祠。

一个没有历史传承的民族是不会走的久远的。自夏、商、周时期出现华夏文明后,虽然一直进行着朝代更迭,但古代史官和史书的出现,极大程度保存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注重传承也是华夏民族之一大特色。

家族有家风,民族才会有传统,民族有传统,国家才会有国魂。而祠堂恰恰具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这一载体功能。

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收藏】【 评论】【分享】 哦

关注→【族谱网全媒体号】←,查看更多姓氏|族谱|宗祠|传统文化文章,

寻根查谱,公众号或百度搜索【族谱网】,认准我们的头像标志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