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有没有校园霸凌(清华大学彭凯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说,全球每年有2.46亿的学生遭受着校园霸凌。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里还报告说,他们访问的3万多名在校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园霸凌?挪威心理学家丹·奥维斯给“校园霸凌”下的定义是:一名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清华大学有没有校园霸凌(清华大学彭凯平)(1)

这些“负面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和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一样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针对什么是“校园霸凌”,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在文章中提供了四个标准:

  1. 有没有恃强欺弱?如果在体力、智力、权力、人数或性别上存在不平等,而且是强势的一方做出的行为,才可以成为“校园霸凌”,势均力敌的那叫打架斗殴、违纪违规。
  2. 有没有伤害意图?“校园霸凌”得是一方企图给对方造成痛苦,并且从中得到满足或快乐,如果是意外伤害或者是无心为之,就不是“霸凌”。
  3. 有没有重复伤害?“校园霸凌”事件不是偶发的,而是经常性、重复性的,起码出现了至少2次以上。
  4. 有没有挑衅在先?如果行为的发生是正当防卫、自我保护,那就算不上“霸凌”,只有那些无理由的被攻击才有可能构成“校园霸凌”。

但是在实际的判断上,有的家长或者学校老师会认为孩子之间只是打闹而已,没有那么严重。但彭凯平教授说,校园霸凌行为蔓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不能正确及时地分辨出打闹和“霸凌”的差别。该如何区分“霸凌”和打闹呢?台湾儿童福利联盟的报告提供了7条判断依据,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霸凌”和打闹:

  1. 面部表情。孩子打闹时脸部表情是自然愉悦的,而霸凌时表情则是狰狞痛苦的;
  2. 参与意愿。打闹时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与,而霸凌则是被迫或者因为被挑衅而参加的;
  3. 用力程度。打闹时孩子会控制自己的力道,担心自己会伤害他人,霸凌的时候会非常激动、失去理智,尽全力攻击他人;
  4. 角色是否转换。打闹时孩子们的角色会轮流转换,而霸凌时双方通常是固定角色;
  5. 是否群聚。打闹结束后孩子还是会一起玩,但是霸凌结束后大家则是一哄而散;

第六和第七条分别是前面彭凯平教授说的,是不是蓄意伤害,还有是不是重复发生。参考这7条,“霸凌”和打闹就很容易分辨出来了。

清华大学有没有校园霸凌(清华大学彭凯平)(2)

现实中,假如你的孩子看起来很焦虑,很沮丧,但是又拒绝说发生了什么;身上经常有不明的伤口或淤青;衣服常常被莫名其妙的毁损;学习成绩下降,找借口不去上学;经常要求额外的零花钱;经常头疼、失眠、做恶梦等等,你要引起重视,考虑孩子是否受到了校园霸凌。必要时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咨询。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少年的霸凌现象,定性为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而你学会识别霸凌现象的存在,也不仅仅是保护孩子不受欺负,更是为了他们长远的健康发展。

程新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