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

前言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还是耳熟能详。它讲的是晋朝两个有志青年在公鸡打鸣时便早早起床练习武艺以求报效国家的故事。立大志是这个典故最表面的寓意,更深层次的寓意则在于男儿满腔热血的爱国壮志。

安定不甘平庸,危难勇不惧死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经兴衰而不倒的重要精神财富,文化基因。而典故中的主人公刘琨就是具备这种崇高精神的历代人物的杰出代表。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一、出身豪门文武双全才,临危受命镇守并州

刘琨字越石,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生,魏昌县人,中山靖王之后。

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晋书·刘琨传》

出身贵族家境殷实,加之当时正是新建的晋王朝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期,所以他打小的生活条件是非常优渥的。

祖迈,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蕃,清高冲俭,位至光禄大夫--《晋书·刘琨传》

祖父都是文人,做过朝廷的大官。特别是他的父亲又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因此刘琨没有在娇惯中成为一个纨绔子弟,而是在长辈的耳濡目染谆谆教导下精通诗词歌赋颇具文采,为时人所称道,与石崇,欧阳健,陆机,陆云等人并称为“二十四友”。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1)

△刘琨

文咏颇为当时所许--《晋书·刘琨传》

学而优则仕。出身豪门声名在外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朝廷委以重任。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在帝国持续了十六年的动乱中,已经三十七岁在官场沉浮多年的刘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前往州府晋阳主持当地的军政要务。

我们从后面的事情发展来看,此举是极为重要且艰险的人事任命。而刘琨从中央被下放到地方后也与并州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这次人事任命为什么重要呢?主要是并州(疆域范围大部位于为今天山西省)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并州西接雍州(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东连冀州(今河北,北京,天津),南邻司州(今河南中西部),处于三州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并州的稳定与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2)

△并州冀州疆域示意图(西晋)

刘琨在前往晋阳的路上就曾向怀帝上表论述了这一问题,对此《晋书·刘琨传》的记载是:

臣伏思此州虽云边朔,实迩皇畿,南通河内,东连司冀,北捍殊俗,西御强虏。

他所表达的意思为并州是中原的重要屏障,如若丧失这一地区,位于北方的异族就能长驱直入兵锋之指帝都洛阳。所以必须部署重兵以加强对该地的控制

是劲弓粮马勇士精锐之所出也--《晋书·刘琨传》

至于艰险则是此时的并州已经沦为反抗晋朝的匈奴首领刘渊的地盘,长期的战乱让并州地区盗贼横行,百姓更是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死伤殆尽。

臣自涉州疆,目覩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白骨横也,哀呼之声,感伤和气--《晋书·刘琨传》

短短几十个字描述的既是当时普通大众所经历的惨状也是刘琨即将到任后所面对的极其棘手的现实问题:百姓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整个并州地区俨然一个毫无生机的人间地狱。试问,没有了人还怎么治理,还怎么恢复经济怎么发展生产?

有句话把“人与地”的关系说的透彻: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所以说地重要但人更重要,有了人当地的一切才能重新建立。

因此在送呈皇帝的表书中刘琨莫不急切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需朝廷调拨粮食五百万斛,绢布五百万匹,丝帛五百万斤。这将是他大展宏图所需的启动资金。

愿陛下时出臣表,速见听处。朝廷许之--《晋书·刘琨传》

尽管朝廷的处境也很难但是面对刘琨的请求也实在没有办法拒绝。

二、军事政治一把抓,亲自动手丰衣食

一块没有民众的土地其价值往往会大打折扣,有了民众的支持一块地才能够长久的坚守下来。如果把土地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人民就是这个人的心肝肺以及血液,有了这些脏器人才能够有生命。

因此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到达晋阳城的刘琨,面对着城中房倒屋塌野兽出没尸骨遍野杂草丛生的惨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自己招募得来的千把人开始救助帮扶工作,通过救死扶伤吸引更多的流亡民众回到故土来。

琨募得千余人,转斗至晋阳。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复无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晋书·刘琨传》。

刘琨带来了当地残存百姓生存急需的基本物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块备受战争摧残的土地上重新燃起的生命之光时的盛况:作为这里军事政治一把抓的最高长官,一方面安排军士埋锅做饭救济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饥民,一方面指派军士修缮房屋,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

同时建立州府各个职能部门以维护秩序,并亲自动手带领民众开拓荒地恢复生产,还得分出一部分人马守卫城池,防御随时会出现的敌寇骚扰攻击,也要不失时机的主动出击,运用谋略对临近自己的匈奴族领袖刘渊造成削弱和威慑。

这样的日子一定很忙很累很提心吊胆也很有成就感。天道酬勤,他没有辜负朝廷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在官未朞(ji),流人稍复,鸡犬之音复相接...人士奔进者多归于琨--《晋书·刘琨传》。

在刘琨兢兢业业的治理下没有几年时间晋阳就完全变了一副模样:稳定,富足远离战争同时人才济济。这样的情形在五胡乱华的时代背景下确实难能可贵。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3)

△坚固的晋阳城

三、骄奢自满灾祸上门,一意孤行大错铸成

但是长久的稳定繁荣又会使人失去原有的斗志,丧失对周围环境的警惕。事实证明,多年的政通人和确实令刘琨放松懈怠了不少,他开始志得意满沾沾自喜贪图享受乃至放飞自我。

大家不要忘了刘琨的出身:贵族子弟。或许由于自己崇高的爱国热情和迫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咬牙坚持吃了几年的苦受了几年的罪。当所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后他必定会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去。这是打小就养成的习惯铸就的性格,一般很难改变。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4)

△古代贵族奢靡的生活

然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晋书·刘琨传》。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人慕名而来,另外一些人又转身而走,来来往往间晋阳城的实力多年来在先前的基础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增长。

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晋书·刘琨传》。

究其原因就在于那些外地人在此待得时间久了会猛然发现:原来刘琨并没有传言中说的那么好,甚至还有许多令有识之士难以忍受的缺点。正所谓道不同相为谋那就我去另谋生路吧。

这就是书中对刘琨做出的评价:“善于抚怀,而短于控御”

“抚怀”简单,不过是说些打动人心的话,让人想要留下来。究其根本这是一种具有冲动性质的短期“工程”。

“控御”相对来说就难得多,它是让人愿意长久的待在这里,无论此人的身份高低贵贱贫富尊卑都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你。这一点刘琨显然做得不合格。

如果说这种私生活上的骄奢懈怠令士人失望让百姓离心还不算什么大祸的话,那么用人不慎所造成的代价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万分沉重的。

这个人名为徐润。此人除了精通音律外一无是处,但就这样还是深受刘琨的宠信,不仅任命他官职(县令),他还借此参与到刘琨的军国大事中来。

润恃宠骄恣,干预琨政--《晋书·刘琨传》。

刘琨手下一位名叫令狐盛的将领实在看不下去就上书直谏请求除掉徐润,刘琨不听。得到消息的徐润反咬一口说令狐盛图谋不轨,结果刘琨不加以任何调查就下令将令狐盛斩决。这无疑会进一步丧失人心。

看到儿子不仅私生活越发淫乱,就连执政用人都变得昏聩无道,刘母也当面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劝勉:

你作为地方大员不能弘扬治国为政的经略,驾驭地方的豪杰,反而嫉贤妒能铲除能力比自己高的贤人来自我安慰这怎么能行?如此下去迟早会祸及到我的身上!但此时的刘琨已经迷途难返了。而老人家也不幸一语成谶。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5)

△战争:覆巢之下无完卵

父亲被冤杀的令狐泥决定反叛于刘聪。得知晋阳城中虚实的刘聪大喜过望率军攻打晋阳,太原守将反,刘琨的父母为敌人抓获并最终被杀

三、倘若眼光看得远,应知唇亡齿会寒

因为自己不听劝谏的一错再错,最终令国恨又刻画上了深深的家仇烙印

此时的刘琨和他坚守的并州已经江河日下。我们前文提过,刘琨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此前就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怀帝被刘聪俘杀,前赵将领石勒肆虐中原地区,而他与冀州刺史王浚之间则有着解不开的矛盾,因此当心怀不轨的王浚被石勒设计擒杀时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坐视不管。此后偌大的北方地区尚在晋人手中的仅剩并州。

所以当即位的愍帝任命他新的官职时刘琨选择了婉拒,在回复皇帝的书信中他在做出反思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与左右为敌孤掌难鸣的窘迫处境:

陛下略臣大愆(qian),录臣小善...自东北八州,勒灭其七,先朝所授,存者唯臣...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维谷,首尾狼狈--《晋书·刘琨传》。

不知道刘琨写下这段文字时心里是何种感受:悲伤?无奈?辛酸?还是悔恨......

自己的任意而为连累了父母,心胸狭隘则令自己孤悬海外腹背受敌。久居大位的刘琨似乎没有一点肚量和城府,不仅如此还把自己身上的缺点肆意放大而不加收敛。

虽然和王浚有着刻骨的矛盾,但是他应该清楚王浚的冀州和自己的并州是处于何种微妙的关系:互为依靠,唇亡齿寒。既然如此在王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什么就不能把目光看得长远一些,把心胸放得开阔一些呢。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6)

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的缘起必然是人与人互相针锋相对的结果。在关乎兴衰胜败的问题上,这种不顾大局的对抗只会令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最后即是两败俱伤。所以当刘琨在经历一个高峰后迅速陷入被动的低谷,他身上也存在很大的原因。

之后数年时间并州虽然还在刘琨的手中但他已经很难独自支撑下去了。没有了王浚他所依靠的只能是塞外的胡人,但每当他想借此有所作为时迎面而来的总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当头痛击。

他与石勒的最后一战我称之为“乐平之战”。此战刘琨或许是想尽快报仇,或许是想迅速立功,所以他依然延续了自己刚愎自用的行事风格,不听劝谏也不留丝毫退路的所谓“背水一战”并未能扭转颓势。大败而回的他彻底丢掉了晋阳城,最终因寄人篱下遭到猜忌被杀

闻鸡起舞中的刘琨当了什么官(闻鸡起舞的刘琨缘何坚守并州十一年)(7)

△刘琨,石勒“乐平之战”示意图:绿色箭头为刘军,橘色箭头为石军

结尾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和典故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刘琨太深刻的光辉形象。但我们无需想当然的把历史上流传千古的名人包装成圣人,毕竟人无完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恨愁苦,甚至是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对此我们只需引以为鉴,不必多加苛责。

我是历史中简堂烽烟,喜欢中国古代史。原创不易,码字更难,喜欢的朋友们不要忘了顺手点赞收藏评论转发以及关注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