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

“高亢嘹亮,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是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为京剧高派艺术总结的16字箴言。在京剧老生流派中,高庆奎先生所创立的高派,以唱腔高亢而独具一格,他的唱腔善传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不同于谭派风格的“疙瘩腔”“楼上楼”等声腔技巧。前四大须生是:“高、余、言、马”, 可见高庆奎当年何等显赫 。高先生所创的高派,讲究嗓音亮高甜脆,高亢激昂,铿锵有力、穿云裂石,演腔讲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极具韵味。

高庆奎先生因戏路宽,生旦净挑班者皆能与之配演,能演多种行当的艺术家,如《鼎盛春秋》他前饰伍云,后饰姬僚;《二进宫》他杨波、徐延昭都有能演;《侧判官》饰包公;《掘地见母》反串老旦,可谓多才多艺。又不计角色轻重,深为各班倚重,并昵称其为“高杂拌”。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1)

郝寿臣 高庆奎《铡判官》

高先生也有个态度他说:“有人说我是高杂拌,我也承认,就是因我是唱二、三路班底出身的,过去什么好角、什么派我都见过,我也陪着唱过,谁好我就学谁,这样我的戏路能不杂吗?能够成个杂拌的流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叫由人家去叫,我好自为之。”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2)

高庆奎先生认为他生平的代表作,做、念戏是《生死板·铁莲花》,唱工戏是《哭秦庭》。《哭秦庭》有大段反二黄唱腔,声泪俱下,字字出血,很是感染观众,他将此剧亲授给李和曾先生。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3)

《哭秦庭》

高庆奎有五男二女,因祖籍山西之故,其子以“晋”字排名为晋昌(高春生)、晋林(高盛麟)、晋涛(高世泰)、晋其(高世寿)、晋元(高韵笙),除长子业医外,余者均坐科富连成社,其女名高亚荣(嫁名老生、高庆奎的外甥李盛藻),高亚贞。

高庆奎之三子高世泰,早年入富连成科班,从该社教授萧长华学小花脸。口齿清晰,诙谐入妙。能戏以《五花洞》、《四进士》、《独占花魁》、《奇冤报》等为最佳。20世纪50年代初,随其兄高盛麟到武汉,兼能文武丑,后参加武汉京剧团,为该团主要丑角。

高世寿,高庆奎之四子,6岁入富连成社科班习艺,7岁首演《乾元山》,曾随其父高庆奎扮演娃娃生角色,高世寿先生系文武老生演员。1948年入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胜利京剧团,1954年转业到东北京剧院,1955年入广州京剧团,1960年入江苏省京剧团,1962年入哈尔滨京剧团。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4)

高韵笙,高庆奎先生之幼子,富连成科班习武生,天资智慧人生,善于模仿,五岁时便登台与其父高庆奎演《汾河湾》之薛丁山,观众无不为其幼小年龄独到之台风神韵叹为观止,后以短打武生见长。1953年在东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调入北京总政歌舞团京剧团,1955年随团转入中国京剧院四团。

高庆奎先生的次子高盛麟,艺属上乘,9岁入富连成科班,坐科时就与杨盛春、李盛斌被誉为武生三杰之一,他幼功精湛,是“盛字科几十年来武生中声望最高者”(吴小如语)。在艺术上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干净规矩,准确磁实;加上其嗓音高宽宏亮,唱念雄劲激昂,在武生中颇为难得,红极一时。

后杨小楼成其舅姥爷,高盛麟受到杨小楼大师亲自指点与教益,因此高盛麟先生艺事精到自无间言,被誉为杨派武生典范,同时具有自成一家特色。他是极少能很好地能融合南北武生之长、兼收并蓄的大家之一,他与厉慧良、李少春三人并为京剧武生第三代代表人物,与厉慧良并称为“南高北厉”。其演出的《古城会》、《汉津口》以及《挑滑车》、《独木关》等多被拍成电影而留下珍贵影像资料。

高盛麟先生50年代参加武汉京剧团,为武汉京剧团副团长,以武生挂头牌。1962年在文化部要求下与张君秋“走马换将”,在京演出月余而场场暴满,轰动京师一时胜举,至今传为佳话。

李盛藻,8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为盛字科学员,习老生。得萧长华、雷喜福、蔡荣贵、王喜秀、王连平等指点,又随马连良、高庆奎等学艺,成为高庆奎女婿后,经过高先生精心辅导,艺术上兼有马、高两派之长,李崇善受过他的教诲。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5)

李盛藻先生

高派传人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高庆奎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倪茂才、李文林、吴平、张跃浮、单佑安等人。高门三李身处国家剧院,我觉得李盛藻和李和曾先生更象刘鸿声,只有李宗义先生才称得上是高的正宗传人。

李宗义先生嗓子非常好,非常适合高派的高亢激昂的特点。虽然李宗义没有拜师在高庆奎的门下,但是李宗义深谙高派的艺术特点,并且也深深研究了谭鑫培和刘鸿升的艺术特点。可以说这些研究让李宗义的高派比真传还像真传。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6)

李宗义先生

李和曾先生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

李和曾曾经教耿其昌演唱高派名剧《逍遥津》,耿其昌十二岁登台,在民主剧场演出高派戏《辕门斩子》,他身穿戏校专为小学员特制的小蟒、小彩裤,头戴小盔头,思想上没有负担,也不懂害怕。一上场开唱的第一段〔西皮散板〕中“这笑哇”的嘎调,立即博得满堂掌声。

再传弟子辛宝达,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老生演员,生于1947年,1984年拜李和曾先生为师,是高派第三代传人的代表,也应该说是成绩骄人。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7)

辛宝达先生

说到多学尚可、说到多演就难了。京剧就是赶上了当前这个多种娱乐形式激烈竞争的环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重要城市之外,一般城市的京剧团要想靠卖票吃饭都很难。坐在家里看电视多方便,没人买票进剧场,演员又何谈多演 。谭正岩能够多演,可从“四郎探母”到“鼎盛春秋”中,看出他在不断进步。但是,我猜想这可能是有目的打造“谭门七代”这个金字招牌,这当然不能否定谭正岩的个人努力,可是,倪茂才有这样的机缘吗,别的年轻演员就是想多演而做的到吗?面对现实,只有多学、多练,将来才有机会多演。

倪茂才也是李和曾先生的传人,但不可以把倪与对辛比,不在一个“等级”, 倪茂才年轻,还需多学、多演。

高庆奎的儿子是谁(说说高庆奎先生的子)(8)

在戏曲电影《孙安动本》中,倪茂才饰孙安

倪茂才身上有股倔劲,学戏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平日里非常尊敬师长的他常在学戏时惹得老师大怒。李和曾曾要教他《失·空·斩》,倪茂才却说:“我不学,我要学《孙安动本》。”老师笑着说,“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跟老师提要求的学生。”在李老师家里,因为倪茂才认为高派的个别唱腔应该加以改进,有时不完全按照老师所教的高派唱腔学,好几次气急了的李和曾抓起东西就往地上砸,怒喝:“还没学成就想着改!”以致后来倪茂才每次学戏前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周围摆着的物品先收起来。

有的演员不是宗高派,但也学高派,李崇善先生师谭派,承余派,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演出剧目时不拘于某个流派。在京剧电影《 磐石湾 》中李崇善主演陆长海,其中在“狼牙礁”的“核心唱段”就大有高派特色,那句导板:“负伤痛 冲破了 千层巨澜”,一出口,高亢辽亮、声遏行云,都是高派的“逍遥津”之特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