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进退者胜(势优者胜)

《孙子兵法》:“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优者胜,就是指善于创造和利用有利态势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

可改变力量对比,变劣势为优势。“势”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力量,而且是极为强大的力量,强大到万物莫能当。孙子认为,只有对“势”敏感起来,能够蓄势、夺势、顺势、借势、造势,才能无往不胜。战役运动经过了双方各自的战役布势,形成战役态势,并进一步演化为一系列作战行动,最后需要打赢一系列作战行动,才能决定战役胜负。如果力量总体占优势的一方,不能运用欺骗等措施造成敌人失误,形成有利的战役态势,构成对己有利的战役结构,并打赢一系列作战行动,就不能赢得战役胜利。而战役力量总体处于劣势的一方,如果能够谋取有利的战役态势,将战役力量总体劣势转化为有利的战役结构,从而打赢一系列作战行动,也可以赢得战役胜利。

可有利于获取主动权。善于用兵打仗,就必须“任势”,借助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之后用兵决战。战胜对手,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力量拼到极限,而是通过改变力量的战场部署和作战编成,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孙子所说的“势”是“形势”“态势”,暗指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势无形却无处不在,无象却威力无穷。在对局博弈的过程中,时和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时度势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正如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也这样表述过:真正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求战斗,不如说是一种有利的战略形势。也许战略形势是如此有利,以至于即使是它本身不能收到决定性的效果,那么在这个形势的基础上,只要打一仗就肯定可以收到这种决定性的战果。

可造成强大心理震慑效果。“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追求的高级目标。通过威慑造势,使敌方的心理受到强大震慑,使敌丧失战斗意识,是势优者胜的现实体现。这种震慑攻击,是打与慑的结合,聚焦于营造优于敌方的态势。把战与慑融为一体实施,使政治、外交、军事等行动相互聚力,以达成威慑的战略目的,以势制敌。它既是一种作战指导,也是一种作战原则和要求,体现了目的与手段在本质上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让“硬摧毁”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在“非接触性”的信息化战争中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强大震慑力。美军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说明,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能够给敌方造成剧烈的心理震撼和强大的心理压力,已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必须谋求掌控战局主动的“胜势”,有了“胜势”才能有胜仗。

(延伸阅读:《力聚者胜》,参见本版3月7日)

知进退者胜(势优者胜)(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