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

提起范仲淹(989-1052),我们感觉很熟悉。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记》成为了中学生最头疼的全文背诵。

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1)

范仲淹

但是,除了一篇必背课文,一个旅游景点以外,我们对他又很陌生,甚至一无所知。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高考录取大名单上,排在乙科第九十七名的学子,叫做:朱说。

这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名字。

谁能想到,12年后,朱说改名为:范仲淹。

他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故事。

一、谙尽孤眠滋味

范仲淹的周岁酒可以说是极其苦涩的,他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礼物竟然是父亲因公殉职的通知书。

儿子失去父亲,妻子失去丈夫,只是磨难的开始。除了悲伤,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没饭吃。

相比一座贞节牌坊,活着!才是最“高大上”的事情。

第二年,母亲谢氏改嫁到长山(今山东邹平)县令朱文瀚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2)

范仲淹这个小拖油瓶有了自己的名字:朱说(yuè)。说通“悦”,是快乐的意思。

但童年的他根本不知道快乐为何物。

谢氏不是正室,养父就算再牛X,也无法用来拼爹。能改变命运的,只有读书。

范仲淹被送到了一家最便宜的寄宿学校:醴泉寺。与晨钟暮鼓的小和尚为伍,日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他每天只煮两升小米,晾凉以后切为四块,配点咸菜,就算一天的口粮了,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

生活上虽然清苦,可精神上还是比较富足的。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3)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不受嗟来之食,是他不曾改过的个性签名。

他偷偷离开了醴泉寺,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银河垂地,皓月当空,范仲淹思念家乡亲人而身不能回。唯有刻苦学习,考取功名,才能补偿母亲多年来的忍辱负重。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4)

同学们觉得范仲淹志气非凡,想请他吃顿KFC,却被拒绝了:我怕我吃完鸡腿,以后再也喝不下粥了!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26岁时,范仲淹终于如愿以偿,进士及第,开始了将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他一生被贬三次,却依然学不会曲意逢迎、圆滑世故。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5)

二、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其他文职官员不同,范仲淹曾亲历战场,是条真正的汉子!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范仲淹被任命为前线副总司令,驻守在宋夏交战的西线地带。

塞外边关的凄风冷雨,吹不灭他内心深处的一丝细腻。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有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有白发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二者既复杂又矛盾。在苍凉悲壮中,暗含着对朝廷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6)

春去秋来,一杯浊酒。面对孤城落日,英雄情怀的悲歌与幻灭,都在这一刻随长烟腾起。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首创了宋词中的边塞词风,一扫花间派的柔靡旖旎,具有划时代意义。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三者自然统一,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令世间万物黯淡无神。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借酒消愁,也无济于事。

芳草斜阳,夜饮相思。全词结尾低徊婉转,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真情流露一览无余。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7)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西北战局安稳后,内忧外患的大宋王朝急需发展转型。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和富弼、韩琦等人起草了国家重大改革方案:“庆历新政”。贵族子弟开始受到限制,有识之士得到破格提拔。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社会风气就为之一正。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改革,力度越大,效果越显著,其受挫程度也就越高。

宋仁宗和范仲淹都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感性细胞比较发达。有高于一世之热血,却无高于一世之手段。

很快,在保守派的诬陷下,范仲淹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新政彻底失败。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8)

在邓州的日子还算闲适,他的老友滕子京此时把岳阳楼改建成了5A级景区,特意来信请范仲淹做旅游形象大使,并附上当地导游图一张。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他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岳阳楼记》其实是看图作文,但并不影响它的伟大。

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的境界崇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格局早已不是一湖一楼所能容纳的。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9)

他虽然没有去拜会滕子京,却见到了一生的盟友 酒友——欧阳修。

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产生了相似的感受。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政治上的风雨磨难,高尚人格的互相吸引,革新朝政的共同追求,使二人最终成为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10)

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调任颍州(今安徽阜阳),他带病上路,走到徐州时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和父亲当年的情形一样,范仲淹留下的资产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死讯传开后,朝野一片哀恸。

作为仁宗一朝最大的贤臣,范仲淹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极其崇高的口碑。

举两个小例子,一是明初的监察御史范文从,因为敢于直谏而惹恼了朱元璋,被定死罪。但当朱元璋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时,不但赦免了范文从,还发给他五块免死金牌。

二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太平军肆意焚毁各地庙宇,唯独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纪念祠并未遭到破坏,堪称当时的一大奇迹。可见范仲淹的声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官员,所有赞美的词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家国情怀的政治家!是历经官场风波而丝毫不为所动的大丈夫!是中国文人的修身典范!

范仲淹诗词全集及赏析(品读宋词第五期)(11)

#宋词##妙笔生花##范仲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