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

原题:洛阳看土秘诀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为什么搞考古的要向盗墓者学习,就是这个原因。

我在写作《民国盗墓史》时,访问了国内不少找宝人,他们的经验之谈足够我写三五本盗墓小说。我在想,如果哪一天不研究历史了,我就开始写小说,把这些年考察盗墓时遇到的人,做过的事情,听到的故事……一 一写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

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在实际盗墓中的看土秘诀——当然请别学,就当小说看。

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1)

(定向)

凭历代的埋葬规律,仅能弄清古墓的大概范围,这只是盗墓的第一步。要准确地判断出地下情况、确定古墓的具体位置,就要学会另一招——看土。笔者在《民国盗墓史·秘术卷》中,在介绍盗墓利器“洛阳铲”时,曾简单地提到了这点,如果说找墓靠运气,那看土全靠真功夫,来不得一点虚假。

(查看土样)

北派与南派都有各自的盗墓利器——洛阳铲和短柄锄,在看土功夫上,两派也是各怀秘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分开来说,先说洛阳找宝人的“看土”经验。

洛阳一带土壤种类很多,但以黄沙土为主,比较纯净、干爽。看土时,可以直接拿着铲头,也可以将铲上的土轻轻抖到地上,再把土掰开来看,用手捏捏,以感觉土的软硬、干湿。

据已故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考古专家傅振伦先生所记,民国时,洛阳盗墓贼一般将土分为死土、浮土、扑腾土、淤土、澄土、油土、花土、夯土等。笼统来说,分为死土和活土两大类。

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2)

(考古系学生野外洛阳铲取土实习)

死土,又叫生土(长沙那边叫“老土”),是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原生土,如自然沉积土、冲积土、黏土、沙土等;死土层厚薄不等、土色浅、结构紧、比较硬。一般说来,死土形成年代都在一万年以前。活土,又叫熟土(长沙那边叫“填土”),是被人类动过的,有人类生产、生活的痕迹、遗址的土壤,如耕土、夯土、路土、烧土、灰土、花土、淤土、扑腾土等;土色深、结构松、比较软。一般来说,活土的形成时间都不足一万年。

活土中有一种叫“花土”,这种土盗墓者最重视。

洛阳一带自然土壤十分深厚(西安、咸阳、安阳、开封等地也是这样),不但分有明显的层次,而且每层的结构、密度、颜色、厚度都不一样;一般厚度在几十厘米到一两米不等,甚至更厚;土色有黄、白、红、暗红、黑等色差。

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3)

(汉墓封土堆被挖,花土出现)

在挖坑造墓时,原生土会被翻开,混乱杂堆在一起,原有层次和结构完全被打乱、各种颜色的土壤杂合,形成了含有不同颜色的特殊的人工土层——花土层。不管年代多久,这种人工土层也不改变,一看就知道。

这种杂合土,便是常说的“花土”,或“五花土”、“大花土”。目前考古学上也采用了这一叫法。活土中还有一种“扑腾土”,与“花土”一样,也是一种“信号土”。

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死土紧密结实。没有填完剩下的土,便会遗留散落在墓道附近,这些土与墓道内花土一样,也是翻动过的杂土,但比“五花土”密度低、较为松散,土层厚度不大,也不均匀,盗墓圈内俗称“扑腾土”。

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4)

(土壤已完全被污染,发黑)

找到“扑腾土”,可以肯定附近有墓了,不会错的。据此可以轻松找到墓道,从而确定墓道、墓室的范围、深度和大小。

另据洛阳学者赵振华先生以前的调查,一般而言,洛阳地区的问题土有三种,即卤花、白花、红花土。如果遇到这类土了,就要注意了,可能下面有古墓或古遗址了。

综上所述,洛阳一带盗墓贼的看土秘诀如下:

死土生土都无墓,活土可疑莫放过;花土上来要细看,扑腾土见不会错。

丑土为金库特征(盗墓者看土秘诀)(5)

(土壤中发现漆皮)

盗墓贼对各种土的变化和所包含的信息,都十分清楚。对于一个初涉盗墓者来说,光知道这秘诀并没有实际作用,一般要师傅带几次就懂了。如果找不到师傅口传身授,就只有在实践中悟了,特别是土色的变化,一定要注意。

如果深挖上来的土样中土色出现黑、灰、绿、红等变化,则信号很明显了,棺材类木质器物腐烂后会影响土质,染黑土色;随葬铜、铁器氧化后会污染土质,使土色发黑或发绿;古人棺椁都会上漆若干道,漆色多为黑色或红色,棺材腐烂,漆皮脱落会使土色发黑或发红。

另外,墓里有朱砂等物质,受污染的土色也是红的。反正,只要从深处带上来的土色异常,下面一般都有东西。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