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兴起的历史背景(后历史视野里的陕北)

陕北兴起的历史背景(后历史视野里的陕北)(1)

陕北兴起的历史背景(后历史视野里的陕北)(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6期

@文/韩毓海

(接上期)

三、关于“三个世界”“两个中间地带”

毛泽东思想是在陕北形成的,在陕北,毛泽东把古今中外贯通、打通了。

要理解毛泽东思想,就需要有毛泽东的视野。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宇宙的视野,这是他最为独特的地方。“怅寥廓”,宇宙之中除了变化和力量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他青年时代读《伦理学原理》笔记里,讲得最厉害的东西,一举把康德和中国的“易”的思想说透了。

而他后来对斯诺说,在延安,他主要是读黑格尔的书。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实践论》《矛盾论》,都是《大逻辑》《小逻辑》一般的著作,出发点已经不是康德的宇宙(灿烂的星空),而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不过,在延安,毛泽东最了不起的地方,乃是把中国革命的实践,讲到马克思主义里面去,把延安这个小地方,讲到中国与世界里面去。毛泽东这种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与伟大想象力——这种把特殊性讲到普遍性里面的能力,这种把延安带入中国与世界之中的能力,这种把一群无文化的红军战士具体地、形象地带入历史与思想(马克思、黑格尔、康德、列宁)之中的能力——是他作为“伟大领袖”的领导力的最集中体现。

没有这样的能力,毛泽东不可能写出《沁园春·雪》这一伟大作品。因为要想写出这样的作品,仅有康德、黑格尔、莎士比亚的视野不行,还必须把这三者视野加在一起,即把科学的视野、社会的视野和艺术的视野融合在一起才行。

《沁园春·雪》,上阕写的是空间,是天和地;下阕写的是时间,是人创造的历史。上阕写空间、宇宙,但里面有一个“望(长城内外)”,还有一个“看(红装素裹)”——这两个字把读者带进空间;下阕写历史,写人创造历史,而最后一句“还看今朝”,则把当下带进了历史。

康德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令人深深震撼,一个是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个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思考前者(宇宙)是纯粹理性,思考后者(历史)是实践理性,而把你带进空间与时间、宇宙与历史之中的是想象力。《沁园春·雪》,把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包含在一起,宇宙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个人的角度,三个角度转换无穷。

毛泽东思想,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山河破碎,血流成河。数千年未有之大恐怖,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是恐怖之极端。

帝国主义战争,是资本对劳动的战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讲的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联合起来的劳动,对战争形式的资本的胜利。

帝国主义战争,有一个特点——是代理人战争,是雇佣军战争。在这个世界上,美国人最善于搞代理人战争。今天的欧盟、日本、韩国乃至中国台湾当局,都是美国的代理人。要看懂当下,就要看懂历史;看懂历史,才能看清现实。

1938年5月,在陕北,毛泽东把自己关在窑洞里九天九夜,写成了《论持久战》,提出人民战争的思想。

1840年之后,中国人最怕外国人,鸦片战争打掉了中国人的自信。1840年以来,外国人怕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毛泽东,让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害怕——“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日本人受到西方欺凌,抽刀向中国;俄国人受到西方欺凌,抽刀向土耳其。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受到欺凌,直接抽刀指向美国和苏联。毛泽东是弱者里面的最强者,他是比一切强者都强的强者,这样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个。

20世纪贯穿着世界大战,“冷战”也是世界大战。如果没有毛泽东、没有他的思想,第三次世界大战难以避免。

1946年,在陕北,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中间地带”的思想。当时,美苏对峙,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舆论甚嚣尘上。这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回答美国记者斯特朗提问时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他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打不起来,就因为“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1946年11月,毛泽东再次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三块地方:美国、苏联,还有美苏之间。”美苏之间,是“中间地带”。

毛主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不是在解放后,而是1946年在陕北。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其要害之一就是:在美国与苏联之间,有一个从东京到伦敦的广阔的“中间地带”,决定世界命运的,既不是美国也不是苏联,而是这个广阔的“中间地带”。

中国属于这个“中间地带”,但有特殊性。特殊性是什么?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我认为,从学术上把这个问题说得很好的是苏秉琦教授。他说,中华文明起源于六个基本文化区,其中三个面向海洋,三个面向欧亚大陆,中国是连接海洋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的走廊。用魏源在《圣武记》里的概括就是,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是因为中国是连接“行国”与“海国”的“居国”。

中国属于“中间地带”,中国把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结合起来,中国的战略空间就在这里。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中间地带”。他说,中间地带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亚非拉,是从殖民地发展出来的;一个部分是西欧、北欧、东欧、日本、澳大利亚。这两个部分,就是新中国外交的重点。这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三个世界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里面,最有所作为的是阿拉伯世界,就是埃及、伊朗、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1958年8月17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三个主义:社会主义,纳赛尔、尼赫鲁、苏加诺的民族主义或者中立主义,还有一个是帝国主义。现在是:帝国主义整不了社会主义,所以他们主要是整中间地带,他们的战略要害是在中间地带。

1956年,纳赛尔堵了苏伊士运河,断了欧洲的能源通道,英国爆发经济危机,随即扩大为金融危机。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后者根据美国的指示作壁上观,英镑和大英帝国统治世界的历史因此终结。

1963〜1964年,毛泽东关于“两个中间地带”的深刻内涵完全明确了: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非拉,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北欧、东欧、日本、澳大利亚。他们都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控制,而在东欧,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1963年9月3日,毛泽东会见印尼共产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主张建立一个“包括中间集团”在内的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个中间集团包括“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集团,也包括英国的七国集团,还有日本和加拿大”。

在“第二个中间地带”中,毛泽东最看好的是法国,他坚定支持法国有所作为,他也认为法国最有能力有所作为。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讲,法国希望建立“第三世界”,但“第三世界”不能只有法国,法国应该把英国“拉过来”,“法国应该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在东方,“还可以做日本的工作”,“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中国、日本”,扩大“第三世界”的范围。

新中国从建立战略性的中法关系出发,积极参与斡旋阿尔及利亚问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时讲得更加清楚,“我们把中间世界分为两部分,中间世界即所谓‘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第二个包括法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这是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起源于法国派军舰把存在纽约的黄金运回欧洲,而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那次联合国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就是阿尔及利亚。

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打起来,这是“中间地带”的胜利,是美苏两霸的失败,就是因为毛主席一手拉住亚非拉,一手拉住了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顺手就拉住了意大利、西班牙乃至北欧。这是“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胜利。中国之所以硬气,就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领导建立了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最近看到一篇好文章,是刘志华、胥静的《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演变》,这让我想起《沁园春·雪》,想起了陕北,想起了1946年世界大转变的时候,毛主席在延安。

阅读更多

后历史视野里的陕北(之一)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徐吉鹏 梁诗佳(实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