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1)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2)

国家公安部痕迹鉴定中心,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课题组用了一年时间,先后到江苏常州博物馆、河北省临城邢窑博物馆、磁县文物保管所、曲阳遗址文物所、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民窑博物馆、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国家文物出境河南站等11个文物单位对其馆藏的包括春秋时代的原始青瓷到清代青花各个历史时期3000多件器物进行实物检测,对625件有代表性的器物上的微观痕迹进行显微照相采集建立了数据库。经过10多年的研究,对这些痕迹形态特征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研究、实验、归纳,总结出痕迹的出现的特征。包括:线状痕迹、不规则的园形痕迹、坑点痕迹、斑,块痕迹、脱落痕迹、变色气泡痕迹、破口泡痕迹、网纹状痕迹。研究证明,一个古文物随其生存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老化痕迹,这些痕迹的自然性是人为无法仿制的,这是古文物的普遍规律。各器物上的自然老化痕迹出现数量和规律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器物的“DNA”。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一文,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气泡;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3)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4)

瓷器釉中气泡为什么会死亡?这和瓷器烧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传和保存状态有密切关系。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它们主要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顶部,都是接近釉面的大气泡。被釉面开片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这种运动和变化,同时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刚刚烧造成器的新器,釉面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处于活跃期。活跃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贼光”或“浮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跃的分子逐渐逃逸,带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结构也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新器也就变成了老器。这是内因的作用的结果。瓷器被陈设在厅堂,受到温柔阳光的照射和如丝轻风的吹拂,还被人类抚摸,他物擦拭。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顶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洞,进而扩展成“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状破口。气泡产生“漏气”现象。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空中。这时,原来晶亮的气泡变色混浊起来。釉面原本很“贼”的“光”逐步减弱。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一”字形、“十”字形条线破口逐步扩展为圆形大空,如顶部开窗的穹窿形蒙古包。古瓷便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以后,半圆形的穹窿形蒙古包上半部全部破碎消失,釉面出现下凹的圆形坑洞。这时,釉中气泡已经完全死亡。这就是气泡死亡的第三个阶段。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5)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6)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7)

瓷器上的气泡是什么样的(瓷器为什么有变色气泡)(8)

关于气泡衰老变化的成因,引用了郭洪连先生的研究成果。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网上查寻郭先生的文章《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