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假如,要从你小时候上学的记忆中,翻出课本里爷爷辈的人物,对我个人而言,无疑是叶圣陶老先生。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1)

有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早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2)

这一段文字就出自于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粜米》,如果记忆没偏差的话,读到这篇文还是在我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本里。

这篇文讲的是旧中国谷贱伤农的残酷现实。农民丰收后满怀喜悦去采米,却得到米价大跌的坏消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忍痛贱卖的故事。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3)

说实话在我小学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懵懂少年,第一次读到如此情节饱满,语言丰富,引人入胜的课文,着实是让我倍具新鲜感的。以至于后来上高年级有关课文中,对他的《多收了三五斗》和其它作品就更加关注了。

岁月有痕,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典文学作品的重印再版发行,当时在新华书店排队抢购书籍是一大盛况。记得80年的秋天的一个凌晨,在本市新华书店做外包工的同学,告诉我有新书到。那天我也急匆匆地去挤几百号人的队伍,排队抢购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另一本就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集,其中就有他的代表作《稻草人》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4)

说来让人见笑,20岁的小伙子还去读童话作品。然而,在我的童年岁月中,童话确实是一大空白。当时除了见天价地高唱革命歌曲外,文学作品中的“童言童语”实在是寥寥无几。对我而言青春期时来个恶补,也的确是精神层面的需求。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5)

翻阅过《安徒生童话》和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集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更接近于西方的生活氛围,他笔下的人物好似离我很远。而叶圣陶则不同,更有中国传统风范,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性。因而,更让人亲近。

就拿他的被定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起点、标志与典范的童话《稻草人》来说,借用一个稻草人的眼光与口吻,叙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好收成的悲催,很真实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残酷悲惨的现实。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6)

《稻草人》作为叶圣淘先生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当代童话的开山之作,它的文学性是高深的,艺术感染力是巨大的。它的童言童语中的拟人化,始终会让人在阅读时的情绪代入其中。当稻草人看到主人因辛苦劳作,而一无所获。自己什么挽救不了什么都做不了。最后倒在田中央,与天地同归的结局,无不使人泪目。

可能,同属吴语区江南的缘故。我对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无论他的叙事语境,故事氛围都带着显著的江南特征。比如前述的《粜米》中的河埠头、米行、农人的小船都是我从小生长至今的环境。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7)

上初中后我开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是我生活的城市: 浙江湖州仅一个半小时的苏州人。他出生于1894年,终身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我的家庭也是教师世家,父母亲是本城老一辈的小学教师,从小生活在近40家的教师大院里。至今家族里还有7人是教师。因而,对同出于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分外亲近也是有源可溯的。

也难怪我那当小学校长的父亲,那时言必称: 陶行知与叶圣陶,这就很好理解了。父亲对我看闲书向来很反对,但对我看叶圣陶的书却很宽容。无非是对我当年用学徒工的工资去买叶圣陶的童话揄揶一番: 这么大的人还读童话。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8)

许是,得益于父亲的宽容,有段时间我读了好多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有句话叫: 细雨润无声。可以这么说,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如细雨,一点一滴地滋润着我成长的土壤。使我从人格的养成,认识事物的能力,对美与丑的判断都受益匪浅。

有人说: 不认识叶圣陶,怎么能说自己有文化?这似乎有点过。但叶圣陶先生在中国文坛,特别是儿童文学领域里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他的作品及为人永远是你生活中汲取养分的来源。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这样评价叶圣陶: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作为文坛与教育界的慈祥老前辈,他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9)

言及于此,不得不提到叶圣陶先生的孙子:当代作家叶兆言。看叶兆言的小说,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南京工作时。我知道叶兆言是南京人,在一个地方买当地作家的书也是我的一种习惯。于是在一个周末逛到夫子庙附近的一家书店,买了一套《叶兆言文集》。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10)

当然,叶兆言并不承继他爷爷写儿童文学的专长,而是注重于“新历史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夜泊秦淮》《殇逝的英雄》等,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从他的作品去和他爷爷叶圣陶先生相比较,虽然文风不同,作品样式不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祖孙二代的作品,都具有了唯美的抒情叙述,善良的人性呈现,鲜明的江南特色。作为江南人的我,时常讲个人钟情于述说江南故事的作家,比如: 苏童,陆文夫。而叶兆言也是其中的一位。

跟陶行知学做教师演讲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11)

叶圣陶老先生,于1988年去世,他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倘佯流连在他的作品文字中,许多感受是终身受用的。用一句话概括: 他永远是我精神上的老师。#叶兆言回忆祖父叶圣陶:背影难忘##我在岛屿读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END_--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