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北宋行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风起云飞15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西楚霸王——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逍遥北宋行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风起云飞15第十五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逍遥北宋行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风起云飞15第十五章

逍遥北宋行最新全部章节在线阅读 风起云飞15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西楚霸王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项羽是个感情用事的人,他和秦国有着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秦国的一切都会激起他强烈的仇恨和熊熊燃烧的怒火。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纵兵大肆屠杀,处死了秦国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一把大火将秦国无比壮丽宏伟的巍巍宫阙全部化为灰烬,最后卷着秦国的金银珠宝和妇女绝尘而去。

所有秦国人都对项羽又怨恨,又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比二世有过之而无不及。

项羽的所作所为,在他自己看来,肯定是快意恩仇,但作为一个王者,这样的行为说明项羽既缺乏政治头脑,又缺乏王者胸襟,让秦地民心尽失。

在项羽将咸阳掳掠一空,准备回关外时,有人劝项羽不要放弃关中,建议说:“关中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沃野千里,是建都称霸的好地方啊。”项羽看看已被他烧得残破不堪的旧秦宫殿,再想想衣锦还乡的无限风光,断然拒绝道:“人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华丽的衣服在夜晚走路,谁会知道呢!”

项羽的这句回答常常让我想起《疯狂的石头》里黄渤演的黑皮,十分自豪地显摆自己的衣服“牌子!班尼路!”

建议的人听了项羽的话,大失所望,私下感叹:“有人说楚人就像是猴子戴上了人的帽子,装扮得像人,其实却并不懂人事,脱不了猴子的本性(沐猴而冠),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话很快传到了项羽耳中。项羽勃然大怒,将他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羽远离关中的心意已经无比确定。剩下的最大的事情便是如何分封秦朝大好河山了。秦国灭亡后,当年放羊的楚怀王成了天下名义上的最高领袖。项羽进入咸阳后便派人向楚怀王汇报秦国灭亡的情况,请示楚怀王新的天下如何分配。

虽然又是汇报又是请示,但项羽心中却认为,楚怀王身无寸功,全凭项家扶持才从个放羊娃做上了楚王,也全凭自己率军浴血奋战才荡平天下,请示他只是表示下自己不悖初衷,忠于大楚。派人请示汇报最理想的结果是楚怀王识相地将王位让给他,其次是表示让项羽全权做主分割天下,再不济也应该是让项羽提出意见,走个形式让怀王阅批一下。

但结果让项羽很失望,项羽不拿怀王当领导,但怀王却是真心拿项羽当部下的,他下达指示给项羽说:“按照以前约定好的办。”

怀王的指示还没到时,项羽这边早就在考虑怎么分封天下了,楚怀王的指示对项羽来说,完全无关紧要。但怀王这样的指示,总归让项羽有些恼火。

现在的许多人认为项羽应当在这时选择称帝,沿用的秦朝封建郡县制,而项羽实际施行的春秋战国分封制,自称西楚霸王是重大失误,错失了成就大业的绝佳机会。

但我想这时候让项羽要选择自立为帝还是有难度的,分析如下:

第一、项羽的力量有限。项羽的嫡系部队是当初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后来虽然又有很多人陆续投奔到项梁帐下,但并不是完全忠于项羽,否则项梁死后,项羽也不至于被怀王弄成副将,在宋义手下忍气吞声了。巨鹿之战后,项羽麾下虽然有好几十万大军,但都不是楚国部队,有田都、田安带去的齐军、有张耳带去的赵军、有臧荼带去的燕军,这些部队在发生大的变故、局势动荡时,将比那些非项羽嫡系的楚军更靠不住。

第二、分封制仍有市场。秦国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封建郡县制,但战国遗民尤其是原六国世家贵族仍然心向旧制。秦国的封建制废除了六国王族的王爵,也废除了各国世家大族的世勋世禄,作为六国王族的赵王赵歇、齐王田家的人,韩王韩成,肯定都是主张分封制的。跟随项羽征战的诸将,估计也希望能够得到封王,而不愿去做个郡守。项羽要封章邯为雍王,怀王与众人约定先入关中的做关中王都说明大家都认为分封是顺理成章的事,压根就没想过郡县制。如果这时骤然取缔六国,合为一统,恐怕许多人难以接受。

第三、潜在反对力量的存在。项羽虽然是义军最高领袖,但仍然有许多潜在的反对他的力量。如刘邦、田荣等人,在当前的情势下,他们没有公然反对项羽,但一旦情势有变,如项羽自立为帝,将他们当成臣属,他们很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项羽。项羽嫡系的力量有限,潜在的反对力量不好估计,中间力量倾向难以确定,这种对抗对项羽来说是有着不小的风险的。

第四、各股势力错综复杂。抗秦的势力不是一支力量,光就项羽一支大军而言,就汇集了楚、赵、齐、魏的军队。何况楚军内部还有项羽军、刘邦军,或许还有怀王的一点军队力量。各股势力错综复杂,分封比较容易平衡各方利益,要项羽称帝的话,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第五、名义领袖怀王。义军还有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楚怀王熊心,而且熊心还正好是项羽所属的楚国的名义上的君王。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怀王是要借助怀王的号召力,吸引故楚力量,但项羽要称帝的话,怀王无疑是他肩上沉重的政治包袱,公然废怀王而自立似乎也不是十分合适的时机。

所以,项羽没有沿袭秦国的封建郡县制,选择了分封制也是有原因而且可以理解的。

确定了大方向后,项羽便要着手对各路诸侯进行安置了。

楚怀王是义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秦国灭亡后,项羽继续给予怀王领导待遇,尊奉怀王为帝,叫义帝。当然,虽然号称是帝,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他被项羽安置到了一个十分偏远的地方。项羽跟诸将说了大实话:“天下豪杰并起之时,立故六国后代为王,为的是号召天下讨伐秦国。但实际带头起事,身披铠甲,手持利刃,浴血沙场连年征战灭亡秦国扫平天下的,却是我和诸位将军。义帝说起来虽然未有寸功,但他是楚国后人,分给他土地尊他为王也是应该的。以前帝王统治的地方无论多大,总是住在江河的上游,就让义帝在长沙郡的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境内)为帝吧。”

诸将都知道当今天下是谁说了算,当然连连称是。

义帝这位最高领导人就这样被项羽远远地安置到长沙郡的偏远地区去了。

完成对怀王的定位后,项羽开始分封其余诸将。

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沛公刘邦。刘邦先破咸阳,实力最为雄厚,具备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能力,本来可以以他阻挡项羽大军入关为借口向他开战把他干掉的,但经过鸿门宴已经和解,再攻击刘邦,只怕要失信于天下,引起诸侯背叛。完全按照约定吧,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交给刘邦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项羽和范增再三考虑后,决定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郡、蜀郡。

大家心目中的关中一般是老秦国故地,四塞之国,易守难攻,土地肥沃,实在是块好地方。而要分给刘邦的巴蜀在以前都是荒蛮之地,被流放就都是放到那去,道路险阻。秦国曾经对要不要攻占巴蜀还发生过争论,当时秦国丞相张仪甚至认为那是西方边远之地,根本就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可见巴蜀之地在当时属于边角料,不是什么好地盘。

分封的计划还没出台,刘邦便已经知道自己被封巴蜀,勃然大怒,在部下面前十分纯爷们地表示要跟项羽一决雌雄。

当然,哪能真去一决雌雄呢,谁雌谁雄不是明摆着的么,刚从鸿门宴历经艰险地逃回来,难道又自己送上门去不成?所以这只是刘邦心中意难平,发泄一下而已。但刘邦手下的一干猛将却早就觉得窝囊,都纷纷响应,要提兵与项羽决一死战。

刘邦心里那个郁闷啊,本来是发发怨气,这帮家伙还当真了。斥责他们,显得自己太没种了,答应他们吧,害怕有种却没命了。

还是萧何这种干部出身的比较有眼力,向刘邦说:“项羽封的这个汉王虽然不好,但总比死要好多了吧?”

千古艰难唯一死,这还用说吗?刘邦回答说:“哪里就至于死了呢?”

萧何说:“现在你兵将都不如项羽,和项羽作战有败无胜,必是死路一条。能够屈居人下才能最后伸展于万乘大国之上,以前的商汤周武不也曾屈居于夏桀和商纣之下么!我希望你能在自己的封地安抚百姓,招引贤才,收用巴蜀两郡的资财,时机成熟再回师东进,平定关中,夺取天下。”

刘邦本来就不想真去和项羽干仗,萧何这边给了个台阶,他赶紧就坡下驴了。而且觉得还是萧何有眼光,不像其他人就知道附和自己起哄,没点头脑,自己的国相还得让萧何来做。

张良在鸿门宴立有大功,刘邦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刘邦同志这时确实颇有王者风范,挥金如土,珍珠跟大米一样,都是一斗一斗计算。

张良这人似乎是个禁欲主义者,个人欲望比较少,对这些都看得很淡,转手便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地全送给了项伯。这一举动一下提醒了刘邦,刘邦又拿出一些厚礼来,让张良送给项伯,让项伯帮他说说话,求项羽把汉中郡也给他。项羽不知道是觉得有愧于刘邦还是不好驳项伯的面子,真的把汉中郡也封给了刘邦。

反腐倡廉很重要啊。

经过这番活动,刘邦得到了巴、蜀、汉中之地,被封为汉王,都城在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境内),说起来也是函谷关以西,和关中王勉强能搭得上一点边,但并不算真正意义的关中。

而真正的关中之地,项羽自己也没什么兴趣,不愿意“衣锦夜行”,最后他决定将关中一分为三,免得关中王坐大,三块地方分封秦国三员降将,让秦人治秦。章邯被封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境内);司马欣被封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区,建都栎阳;董翳被封为翟王,统治上郡。

章邯原来是大秦大将,率领秦军主力;司马欣原来做栎阳狱掾时救过项梁,是项羽的大恩人;董翳曾经劝说过章邯投降,也算有功之臣。三员秦将能征惯战,正好守护关中,扼守刘邦从巴蜀东出之路。所以后世又称他们治下的关中之地称为“三秦”。

最后项羽又分封了跟随他一路征战的诸侯将领们。

他的先锋大将,最早投奔过来的英布,被封为九江王,都城便在英布的故乡六县,应验了当初的看相所说的“应当在受刑之后称王。”

英布的岳父番君吴芮也跟随项家征战有功,被封为衡山王。

楚国上柱国共敖被封为临江王。

英布和吴芮应该算是跟项羽关系比较近的,都是最早投奔项梁麾下的人。共敖是项梁一手创立的楚国的上柱国,他们三人都算是抗秦时的楚国中封的王。

其余的都是抗秦时建立的其他几国的人,有些原本便已称王,有些因为跟随项羽一路征战,也有幸被裂土封王。

属于当年武臣建立的赵国势力得以封王的有赵歇、张耳、申阳、司马昂。

赵歇是前赵国贵族,武臣死后被张耳、陈馀扶持为赵王,在赵国的地位估计也就和楚怀王在楚国的地位差不多,巨鹿之战后又没有跟随项羽一同征战,项羽将他从赵王改封为代王,把他从赵地移到了代地。

张耳是赵相,从巨鹿之战后就跟随项羽西进秦关,又素有贤名,是赵国实际的掌权人,加上他一向交游甚广,活动能力极强,很多人在项羽面前替他说好话,于是他得封常山王,统治赵地。

申阳是张耳的爱将,项羽西进时他攻下了河南郡,在黄河边上迎接项羽大军,并跟随项羽一路征战,项羽将他封为河南王,都城设在洛阳。

司马昂也是赵将,平定河内,屡立战功,项羽将他封为殷王。

属于当年田儋建立的齐国势力得以封王的有田市、田安、田都。

田市是田儋的儿子,田儋死后便被田荣拥立为齐王。项梁当年请求齐国发兵和他并力攻秦,田荣因为项梁不肯交出田假而不愿出兵,最后项梁战死定陶,项羽对齐国肯定是心存怨气的。鉴于齐国也是最早倡义旗反秦的诸侯国之一,项羽仍然承认田市的王位,但要将田市挪挪地方,改封田市为胶东王。

田安是齐国王族之后,当初巨鹿之战时和田都一起违背田荣不许援救赵国的命令,率军救援巨鹿,田安表现相当不错,攻下济北郡好几个城池,项羽将他封为济北王。

田都是齐国将军,违背田荣之命率军援赵,后又和田安跟随项羽一路征战,项羽当然对他印象极好,将他封为了齐王,建都临淄。

属于当年韩广建立的燕国势力得以封王的有韩广、臧荼。

韩广本来是燕王,但跟项羽没啥交情,被项羽改封为辽东王。

臧荼原本是韩广手下大将,奉命领军援赵后,一路跟随项羽征战,项羽让他取代了韩广,封为燕王。

属于当年周巿建立的魏国的势力得以封王的只有魏豹。

魏国被章邯灭亡,魏王魏咎自尽,但他弟弟魏豹逃出后,向楚怀王借了几千兵马,攻下了魏地几十座城池,项羽将他封为西魏王,之所以改称西魏王是因为项羽看上他的魏国领地,打算将那块地方纳入楚国,所以要他将原来魏国东部的地盘让一让。

韩国可能是实力最差的了,建国也是靠张良向项梁求情才弄了个韩国贵族后裔韩成,立为韩王。虽说是韩王,却没有地盘,带领个流亡政府天天打游击。本来就没实力,又没跟随项羽征战,手下的张良、韩信还都在刘邦帐下卖命,项羽对韩成当然好感度为零,勉强答应封了他一个韩王,还不让他去韩国封地,只挂了个空名。

剩下所有九个郡的广大疆域,全部都被划在了项羽自己名下,为楚国。项羽定都彭城,统治梁楚之地九郡,自封为西楚霸王。

其余的几个实力派人物田荣、陈馀、彭越都没有受封。

田荣好几件事情都让项羽十分不满,第一件事,田荣当初受项梁救命之恩,却因为田假的事情不肯出兵帮助项梁和秦军作战,最后项梁身死定陶。第二件事,项梁死后,田荣主政的齐国使者向怀王推荐的大将是宋义,而不是他项羽。第三件事,章邯攻赵时,各国都派出援军,田荣严令齐国不得救援。现在项羽分封诸侯,田荣不能封王是情理之中的。

陈馀就比较亏了,他前期和张耳一样,是赵国元勋大佬,在秦军攻赵时和张耳闹翻,一气之下将军权交出,没有随项羽入关。张耳得以封王,陈馀却一无所有。有人提醒项羽说:“陈馀和张耳一样,都是对赵国立有大功之人,现在张耳做了常山王,也应当加封陈馀才是啊。”项羽听说陈馀在巨鹿郡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便勉强分封了南皮附近的三个县给陈馀,将陈馀封为成安君。

彭越手下有一万多人,虽然和刘邦共同作战过,但基本上是自己干自己的,跟项羽没交情,也不属于其他诸侯,算是没组织的流寇,项羽完全没将他放在心上。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项羽对诸侯分封的利弊。

项羽摒弃郡县制采取分封制,本来就是为了在秦灭后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安定天下局势,稳住各路诸侯。二、扩充自己的实力。三、削弱潜在的反对自己的大股势力。

但分封实在是个大难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谈何容易。

义军本来就是在长期反秦中形成的一个联合体,像个股份有限公司,而反秦胜利后分封诸侯就像是公司大分红,而股本就是各派势力的实力和功劳大小。

照道理应该参照各股势力实力功劳大小,进行权益分配,但这样的分配项羽显然不能满意。可项羽要是不给其他股东分红,都分给自己手下的陈婴、范增、英布、龙且、季布、钟离昧等人,其他股东又不同意。

于是项羽只好既参照各股势力功劳大小进行分封,在某些方面加入个人意志来让自己满意。

分封是按大家功劳大小,但功劳大小的标准我项羽说了算。谁跟我打仗的,谁就功劳大,没跟着我的,功劳就小。于是跟随项羽入关的章邯、司马欣、董翳、英布、张耳、申阳、司马昂、臧荼、田都、田安等人都被封为王。

这样也算是培植了和项羽比较亲近的诸侯,而且还分裂了原来赵国、齐国、燕国的势力,便于日后项羽一家独大。这就相当于大股东项羽新增了许多小股东席位,将原来赵国、齐国、燕国的股本分配到这些小股东名下,这样股东大会上项羽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但这样做无疑会激起原来各股东的强烈不满。

不满就不满吧,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谁让你不是大股东。

项羽就这样独断专行地拍板分封完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分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封的三个目的都没有很好达成。项羽的势力虽然得到一定扩张,但比较有限;天下没有获得安定,许多诸侯并不买账,不遵守项羽的分封执行;许多潜在的反对项羽的力量在分封中很受伤,完全站到了项羽的对立面。

项羽的分封无疑有些操之过急,而且掺杂了过多的个人好恶。

怎样分封才能达到项羽心中的三个目的呢?

我想怎样都达不到。

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天生风流情种,却被命运开了个大玩笑,被安排做了活佛。据说他有句诗就是“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上没那种好事,不负卿便是负了如来了。

项羽这个分封的事也一样,又想安定,又想扩张,又想削弱别人,哪有那么好的事,要想安定,扩张得就少;要想扩张,就可能造成不安定。

我个人认为,这时应该把安定摆在第一位。因为项羽的嫡系势力并不是强大到可以无视诸侯,太过急切的扩张会引发大的变故,在剧烈动荡的局势下,可能会达到快速消灭其他势力的目的,但也可能会让项羽好不容易确认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颠覆。

以项羽的战功和实力,如果以安定为先,通过协商公平分封天下的话,项羽自己分一块最好最大的地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后项羽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断拉大和其他诸侯的差距,再等待时机图谋扩张,削弱其他诸侯。这种方式夺取天下相对比较平稳温和,时间上会拖得很长,但风险也会小一些。

项羽从小文才武略都天赋过人,一贯比较骄傲。何况这时他才二十六岁,正是睥睨天下之时。孔子说过“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项羽的想法正是谁不服就斗到他服为止。

他的想法很快便要开始付诸实施,要与他斗的人将不断在出现在他面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