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起底行动(内蒙古实施34)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推行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同时,全面实施内蒙古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力补足小康社会建设最大短板,从根本上改善1000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奔向全面小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起底行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起底行动(内蒙古实施34)

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起底行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推行生态、产业精准扶贫的同时,全面实施内蒙古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加速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力补足小康社会建设最大短板,从根本上改善1000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奔向全面小康。

一场关乎内蒙古农村牧区历史性大变革的宏伟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启动。这是内蒙古为农村牧区建设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开启的一次全新跨越和深刻变革。

为了让生活在贫困线下的157万农牧民摆脱贫困,为了让居住在危旧泥土房和茅草房的52万户农牧民变“忧居”为“宜居”,为了让180多万农牧民喝上干净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大局、运筹帷幄,以果敢的勇气毅力启动了一场波澜壮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固本工程,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从巍巍大兴安岭,到莽莽河套平原,东起林海深处的呼伦贝尔,西至戈壁大漠的阿拉善,“十个全覆盖”工程以磅礴之势推向内蒙古的每一个旗县苏木、每一个村庄嘎查,在广袤的千里草原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全区要着力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丢;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职工都要覆盖到,一户都不能少。

巴特尔主席说,什么是中国梦?对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来讲,最朴素的梦想就是能住上好房子、用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接上连续电、生活有保障,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王君书记、巴特尔主席亲自挂帅,组成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深入全区11个盟市46个旗县区500嘎查村观摩检查、指导落实。

在广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十个全覆盖”工程掀开了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的热潮。他们走出大楼、沉下身子,进村庄、入嘎查,在田间地头、在老乡炕上……处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群众翻建危旧土房,帮孤寡老人清理院落,为群众协调广播电视“户户通”,给群众讲解科学种植要领……这一个个跃动的身影,成为乡村牧野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统计,“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派出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指导督促。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大约有10万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建设第一线。

锡林郭勒盟上下认真贯彻“五级示范抓引领”的工作要求,通过采取各级领导包联督导、干部驻村蹲点等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今年以来,该盟派出各级工作组2915个、干部14005名深入基层,确保每个嘎查村、每个农牧户都有人包、有人管。

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积极投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带着对农牧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工地,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扎实有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把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火热推进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践课,也是检验全区各级干部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大考场。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区各地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成了新农村新牧区和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十个全覆盖” 工程2015年全面铺开,2016年集中攻坚,2017年完善提高。 计划3年时间投资800亿元,对农村牧区全部11224个嘎查村、1144个国营农牧林场的分场实施10个社会保障工程。截至目前,自治区已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嘎查村达9388个,完成投资561.04亿元,有36万户农牧民住进了温暖舒适的新居,201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7279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整洁路;激活农牧民筹资投劳投入125亿元,吸引企业垫资及社会投入41亿元,拉动了能源、建材、体育、文化、信息、养老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为老百姓做这么多事情,钱从哪里来?内蒙古的回答是,缩减高速公路建设里程,把省出的资金投向农村牧区;捆绑各类相关项目资金,攥拳发力扶持农村牧区发展;促进信贷金融服务延伸,为农村牧区“按揭”未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饱含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情厚意,饱蘸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浓墨重彩,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进农村牧区,温暖千里草原。

赤峰市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积极捆绑使用涉农涉牧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将普法宣传、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社会治理创新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相结合,促进了邻里和谐、治安改善、信访减少,为全面依法治国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夯实基层基础,选优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抓干部作风建设,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实践检验,进一步筑牢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

“‘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的新路径。必将像包产到户、取消农业税一样载入我区农村牧区的发展史册。”兴安盟盟委书记苗银柱由衷地说。

兴安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两年来,全盟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上累计投入近60亿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力带动了建材、苗木、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提升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 “十个全覆盖”工程对全盟GDP增长贡献率超过10%,拉动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就地转移农牧民2万人,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农村牧区,一条条水泥路哈达般盘绕在山间河谷,一幢幢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田野里麦浪翻滚,林园中瓜果飘香;放眼碧草如翡的旷野,天高云淡、牛羊成群;村庄嘎查里,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千里草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蒙古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奋力打造亮丽的祖国北疆风景线。

随着这“暖心窝子工程”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快速推进,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送到党员干部的手中;一首首诗词、歌赋、好来宝、三句半飞向报刊、网站;乡亲们亲手煮好的鸡蛋、熬制的奶茶、上山采摘的沙果、榛子、自家菜园里种的新鲜蔬菜,送到了驻村干部的驻地……

这是一个叫房嘉海的作者填的一首《鹧鸪天·柳树川村新貌》,概括了广大农牧民的心声:

谁把山村扮美娘?

清姿靓颖秀新妆。

铺砖巷陌繁花锦,

画栋书廊字墨香。

瓜果绿,麦葵黄。

休闲农业览风光。

当年茅舍浑不见,

尽是红砖黛瓦房。

(中国经济网记者 罗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