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

7日,由曾导演过《动物园长的夫人》《鲸骑士》《北方风云》的妮基·卡罗执导、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发布首支中字预告,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关注。

一方面,片中的人物造型、文案设计、镜头效果与色彩搭配等艺术造诣令人震惊,另一方面南北朝的故事,唐朝的妆容,明朝的福建土楼等“硬伤”也让国内很多电影人大感不满。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1)

尤其是对于妆容设置的矛盾上,有人认为刘亦菲妆容符合“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史实,也有人认为电影应该根据现代审美对妆容做出一些调整。对此引发网友热议,甚至“刘亦菲木兰妆”因为妆容太丑全靠刘亦菲颜值硬撑而冲上了热搜。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2)

电影不是纪录片,对于历史是一种参考与演绎,而不是完整的生搬硬套。当一个历史元素被如今的审美所诟病的时候,真的还有必要进行“完整”的还原吗?

还原,是画皮还是画骨

电影是一种艺术演绎,本质上与小说演义对历史的戏说是同一类型的内容。我们知道《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青龙偃月刀是宋朝才出现的武器,然而正因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才成功塑造了武圣关羽的高大形象。

却没有人追究“青龙偃月刀”的存在并不能“还原”历史。

时代的进步是一种去芜存菁的过程,电影的拍摄中,是完全照搬历史的“还原”还是适应时代美学,这之间并无定论。然而,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与商业的产物,而非纪录片,因此对于观众的观感考虑十分必要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3)

古时候没有照片,每张图画或者文字描述都带着作者本人的理解与感悟,即便有了照片,很多时候照片也显不出一个人真正的精气神。因此,电影拍摄中,在每一个元素的还原上,都必然不是呆板的照搬书本,而是会加入导演、以及美术工作者对于那种元素的历史性的认知与美学意义上的共鸣,找到了这种共鸣便找到了这种元素中值得还原的“精髓”。

正是这种导演对历史还原中的个人理解与共鸣才形成了大导演们专属的个人风格。对于完整还原与审美调整的平衡这一点上,在很多小说改编剧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很多改编剧号称还原小说却总是效果不好。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些作品,大都忠实了“形”,却没有抓住原著的精神,甚至有的连“形”都没有抓住。《新倚天屠龙记》的“史上最丑屠龙刀”也是最还原屠龙刀,然而粉丝并不买账。

徐克早年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对原著几乎进行了颠覆式改编,然而一点都不“还原”的林青霞女版东方不败成为武侠迷心中的经典形象。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4)

真正的还原是“神似”,而不是简单的“形似”,正如同很多作品服装外景都十分华丽,然而却感觉不到故事温度与历史底蕴,那才是一种真正的灾难。

花木兰,一个不完整的“东方形象”

形似的“还原”本身并不是值得得意的,何况《花木兰》真人版对于历史未必能有多还原。南北朝的故事,唐朝的妆容,明朝的福建土楼,这哪里是还原,这分明是一个杂糅的不完整的“东方形象”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5)

花木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全无记载,因此对这个故事的演绎往往代表着对某个时代的理解。而迪士尼改编这个故事的时候,则是迪士尼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群体,对于东方文化“刻板印象”杂糅起来的一个集合体。

该片改编自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迪士尼动画,讲述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真人电影首个华人迪士尼公主(迪士尼系列电影计划中所有女主角都会被称为“迪士尼公主”)。

在本部影片中,刘亦菲饰花木兰,李连杰饰皇帝,巩俐饰反派女巫,甄子丹饰木兰导师Tung,安佑森饰木兰男友陈洪辉(音),郑佩佩等也出演,大咖云集。

花木兰预告片上映之后,大家的争议有:为什么花木兰是胡建人?为什么住在土楼?美国人是不是对中国的地图一无所知?再就是花木兰的妆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中国古代的妆容?还是美国人眼里中国古代人的妆容?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6)

从福建去北方打匈奴或者说“柔然”,至少要跨越半个中国,中间还有长江黄河以及秦岭淮河,以古人的脚力,大半是肯定走不了那么远的,即便要走至少在路上就要花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本没办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因此有人质疑美国人不理解中国地图很正常。

不过,或许这些制作人他们并不知道土楼是福建的特色建筑,或许他们只是在数年的筹备之中“意外”知道了,中国有土楼这种被列为世界建筑文化遗产的建筑,却不知道福建的位置与北方相去甚远。

事实上,在《花木兰》动画片刚出的时候,类似“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英语?”“花木兰相亲怎么妆化得跟日本艺妓似的?”等言论比比皆是,然而此次真人预告片下面依旧有类似的言论。

在早期好莱坞电影里,如果出现了一些什么中国元素,给人的印象总是觉得这帮好莱坞的美术设计基本就是看上一个什么顺眼的中国元素(包括但不限于唐装、熊猫、长辫、舞龙舞狮之类的)就拿来塞在电影里的阶段,没啥技术含量,也就是看起来让人有些新鲜感罢了。

但到了 2019 年了,筹备了四年的《花木兰》,第一个预告片就让福建客家的土楼火了,就给人一种感觉:21世纪了,外国人对中国依旧是一无所知。但是在这里并不是说迪士尼的人没有仔细研究中国文化。

刘亦菲版花木兰定妆照出炉(刘亦菲版花木兰)(7)

甚至不得不说,迪士尼拍摄《花木兰》的良苦用心简直值得钦佩。然而,外国人这种“无知”现象反映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输出并没有很成功。

究竟是迪士尼“无知”,还是我们没有拿出充分具有诚意的内容让他们知道?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拍唐朝剧不敢用历史人物真名显示出我们影视从业者的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输出更是严重不足。不是外国人没文化,而是中国文化根本就没传出去,除了国外的文学教授或历史系博士,大部分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很有限。

正因如此,我们影视从业者需要更认真地把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结合,让外国人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中国硬知识与中国软文化。什么是硬知识,福建土楼是明朝兴起的这是硬知识,造纸术是汉朝发明的这是硬知识,唐刀是唐朝的这是硬知识。什么是软文化,中国的美学造诣是软文化。电影不是纪录片,硬知识不能出错,软文化不能落后,这是一个合格的影视从业者必备的自我修养。

PS:本文首发于订阅号 新片场学院(ID : xpcedu),一个木得感情的影视教育账号,欢迎来公号找学妹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